本刊編輯部
1932年2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國家銀行在瑞金葉坪的兩間民房中誕生。從此,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國家銀行的同志們在硝煙彌漫的戰爭年代為紅色政權理想的實現譜寫了一部部可歌可泣的壯麗詩篇。1948年12月1日,伴隨著解放戰爭的勝利,在新中國即將建立的曙光中,中國人民銀行在河北石家莊宣告成立。從此,作為國家金融管理和貨幣發行機構的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登上新中國的政治、經濟舞臺。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將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戰略決策揭開了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也推動了中國人民銀行職能的重大轉變。1979年10月4日,鄧小平同志在中共省、市、自治區黨委第一書記座談會上提出,“要把銀行真正辦成銀行”。按照這個思路的指導,改革開放后,金融體制改革迎來嶄新的階段,人民銀行開始向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軌道上轉變。
自1984年1月1日起,中國人民銀行從承擔雙重職能的國家銀行體制下的中央銀行職能,轉變到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開始步入現代中央銀行的發展軌道。1997年11月,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召開,會議通過《關于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整頓金融秩序 防范金融風險的通知》,提出要盡快改變中國人民銀行分支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置的狀況,建立和健全集中統一的證券市場監管體制,決定原來由人民銀行監管的證券機構開始由中國證監會統一監管。11月,保險監管從人民銀行分離出來,成立了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人民銀行的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的地位進一步得到強化。2003年,又將人民銀行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監管職能分離出來,并和中央金融工委的相關職能進行整合,成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為適應中國人民銀行職能的調整和金融監管體制的改革,2003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國人民銀行法》修改決定,將人民銀行的職責調整為制定和執行貨幣政策、維護金融穩定和提供金融服務三個方面。
成立65年來,中國人民銀行認真履行中央銀行職責,不斷完善金融宏觀調控,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切實維護金融穩定,積極推動金融產品創新和金融市場加快發展,不斷提升金融服務與管理水平,在代表國家參與國際金融事務與國際金融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成立65年的中國人民銀行,肩負歷史重任,一路前行、一路凱歌,譜寫了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壯麗詩篇。
市場化的間接金融宏觀調控不斷完善
從1984 年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開始,人民銀行逐漸完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金融宏觀調控已成為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銀行體制建立初期,人民銀行主要運用再貸款和對金融機構的貸款限額管理兩大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1994年以后,我國逐漸形成了以貨幣政策最終目標、中介目標、貨幣政策工具構成的貨幣政策框架體系。1998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取消對商業銀行貸款規模的限制,改革存款準備金制度,恢復和擴大公開市場業務,積極創新貨幣政策調控工具,金融宏觀調控機制實現了向間接調控為主轉變。
隨著市場化的間接金融宏觀調控的不斷完善,我國金融調控的前瞻性、科學性和有效性不斷增強。新世紀以來,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和進一步轉變中央銀行職能后的新形勢、新任務、新挑戰,人民銀行按照中央“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的要求,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金融宏觀調控,取得顯著成效。2002年之后,我國經濟逐步擺脫亞洲金融危機影響步入上升周期。面對經濟過熱和投資增速較快的情況,人民銀行始終堅持把防通脹放在首位,前瞻性地把握和應對國際收支持續雙順差的挑戰,著力構建面向全球化和市場化的金融宏觀調控體系,建立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合理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金融宏觀調控的科學性、前瞻性和有效性顯著提高。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人民銀行快速反應、力度充分、適時回歸常態政策,成功應對了國際金融危機沖擊。
國際金融危機也推動我國進一步完善金融宏觀調控。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國際社會對金融調控中宏觀審慎的認識更加深刻,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成為國際金融危機后國際金融改革的核心內容。中國人民銀行借鑒國際經驗,開始結合中國國情探索我國的宏觀審慎管理框架。2009年,宏觀審慎管理被納入我國宏觀調控及金融穩定的政策工具組合。2011年,按照中央關于構建逆周期金融宏觀審慎管理制度框架的要求,人民銀行引入了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措施,把貨幣信貸和流動性管理的總量調節與強化宏觀審慎管理結合起來。2012年,人民銀行又引入“社會融資規模”作為中間變量,并正式統計發布“社會融資規模”數據,這一指標適應了我國金融市場多元化發展的趨勢,進一步夯實了金融宏觀調控和審慎監管的基礎。
金融改革穩步推進
金融機構的穩健發展,是金融穩定發展的微觀基礎。從十多年前被認為技術上瀕臨破產,到如今實現總體穩健運行,中國金融機構的發展可謂實現了“歷史巨變”。
從2003年開始,國務院啟動對大型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在國務院的領導下,人民銀行創造性地提出運用國家外匯儲備注資大型商業銀行,結合各家銀行的實際情況,設計了核銷、剝離、注資、上市“四步曲”方案,共剝離約 2.28 萬億元不良資產,注資800億美元,隨著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在上海和香港兩地上市,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圓滿收官。股改上市后的大型商業銀行,公司治理進一步完善,經營管理和風險管控水平不斷提升,尤其是在近年歐債危機持續發酵、全球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的不利環境下,大型商業銀行仍保持了較高的盈利水平和較強的抗風險能力,為國民經濟健康平穩運行和維護金融穩定、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奠定了堅實基礎。
2006年底,農村信用社改革在全國全面推開。人民銀行負責設計和實施資金支持的正向激勵機制,發放專項再貸款或專項中央銀行票據幫助農村信用社化解歷史包袱。改革后的農村信用社煥然新生,支農主力軍地位進一步鞏固和增強,系統性風險基本緩解。截至2012年年末,農村信用社資產總額比改革前的2002年增長6倍,不良貸款率下降32.4個百分點。
2008年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政府果斷啟動國家開發銀行改革,政策性金融機構改革大幕由此拉開。此后,在國務院領導下,人民銀行確定了分類指導、“一行一策”的原則,堅持和深化國家開發銀行改革,妥善解決債信、資金來源和監管標準問題;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實行分賬管理、分類核算,研究推動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繼續推動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目前,中國信達資產管理公司已成功引入戰略投資者,股權結構不斷完善,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于2012年10月正式掛牌成立,轉型改制取得階段性成果;2012年12月中投公司注資200億元,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改革方案進一步推動落實。
在金融機構改革漸次展開之時,面向市場化的利率、匯率改革也在不斷推進。2006年10月,人民銀行借鑒國際基準利率的形成機制經驗,推出了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成為金融機構市場化業務定價和金融市場產品定價,以及我國貨幣互換合作和人民幣國際化定價的基準利率。目前,我國已全面實現了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利率的市場化,并于2013年7月放開了貸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場化邁出重要一步。自2005年我國啟動了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的原則穩步推進,匯率彈性不斷增強。2007年5月21日,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由0.3%擴大至0.5%。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時,為防止貨幣競相貶值加劇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我國主動收窄了人民幣匯率的實際浮動幅度。2012年4月,人民銀行將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由0.5%進一步擴大至1%,同時大幅減少了外匯干預,讓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當前,人民幣匯率趨近均衡水平,彈性顯著增強。
金融市場產品創新加快發展
在傳統的金融體制下,我國基本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金融市場。從1984年同業拆借市場的出現開始,我國貨幣市場才開始初步建立。得益于經濟金融改革的展開,我國金融市場得到培育,并經歷了快速發展和逐步規范的過程。在中國人民銀行的積極努力下,我國已建立并完善了多層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場體系,金融市場資源配置、風險分散和價格發現的功能日益完善。
1996年,全國統一的同業拆借市場開始運行。同年,人民銀行恢復和擴大公開市場業務,1997年銀行間債券市場正式推出,成為在統一托管體系下中國成熟場外債券市場的開端。此后,銀行間債券市場不斷創新,引入做市商制度,成立上海清算所推動場外衍生產品的集中清算,完善交易信息備案機制等。活躍的創新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不斷擴大,債券托管量、交易規模和市場流動性快速增長。2003年以來,人民銀行努力增加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交易成員,不斷完善交易和信息系統服務功能。同年,人民銀行發出通知,停止執行黃金行政審批項目,標志著我國黃金市場發展與國際黃金市場進一步接軌。
隨著金融市場層次和功能的不斷完善,金融產品日漸豐富。2005年,人民銀行重新啟動企業短期融資券,發行方式從原先的審批制轉變為備案制,并先后推出債券遠期交易、人民幣利率互換試點、遠期利率協議、人民幣對外幣遠期業務、外匯掉期交易等,進一步豐富了金融市場價格發現功能和避險功能。
在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中,市場對外開放也不斷擴大。首先,債券市場雙向開放。境外機構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允許境內金融機構赴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發債主體范圍與發債規模均穩步擴大。其次,貨幣市場的參與范圍不斷擴大,外資商業銀行及其分行、外資非銀行金融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同業拆借市場和外匯間市場,促進了境內外人民幣市場的聯動發展。再次,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促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先后允許境內機構以人民幣進行對外直接投資和境外投資者以人民幣到境內開展直接投資,全面允許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發放境外項目人民幣貸款。最后,離岸人民幣業務穩步發展,香港離岸人民幣市場參與主體日趨豐富,參與深度不斷拓展,倫敦、新加坡、中國臺灣等地人民幣業務有序開展。貨幣合作取得新進展,新世紀以來,人民銀行與越南、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
金融服務與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在國務院領導下提供金融服務、進行金融管理,是中央銀行的基本職責。從1984年人民銀行專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以來,人民銀行致力于推進金融標準化、加強金融立法、建立更為全面的金融統計體系,金融服務與管理的規范化和現代化水平全面提升。
1991年,由分別來自中國人民銀行及其直屬單位、證監會、保監會等機構的54名委員組成的全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其秘書處就設在人民銀行。人民銀行按照國家標準化戰略的部署,確定了“完善標準、加速采標、落實重點”的工作目標,扎實推進金融標準的研制、發布和實施。“十一五”期間,共發布實施金融國家標準29項,金融行業標準52項,基本實現了金融國際標準的同步跟蹤轉化。2011年金融標準建設再接再厲,全年發布金融國家標準21項,金融行業標準8項,為歷史上發布最多的一年。目前,各項金融標準已逐漸滲透到經濟、金融的各個方面。
1978年我國經濟和金融體制改革全面啟動后,我國金融法制建設開始真正起步。30多年過去,我國金融法律制度體系不斷完善。1995年,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先后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票據法》《擔保法》《保險法》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懲治破壞金融秩序犯罪的決定》,初步形成了我國金融法律規范的基本框架。2003年,人民銀行參與制定修改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等多部重大法律和行政法規,扎實推進金融立法重點項目立法進程。近年來,人民銀行又積極推動了與央行職責相關的行政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工作,金融法律法規體系進一步完善。
隨著我國金融總量快速擴張,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產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無論是金融調控還是系統性風險防范,都需要建立比現行貨幣銀行統計更全面的金融統計體系。基于此,人民銀行提出建立“全面、統一、協調、敏銳”的金融業綜合統計目標,并著手建立符合國際準則、以貨幣概覽為核心統計框架的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
近幾年來,人民銀行堅持“以人為本、服務民生”的原則,不斷提升服務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支付清算體系、征信業管理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反洗錢以及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面取得積極進展。第二代支付體系成功切換上線,金融信息化建設成效明顯;假幣“零容忍”專項治理活動取得顯著成效;國庫經理現代化體系不斷完善;出臺《征信管理條例》,征信業管理和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新成效;反洗錢工作力度不斷加大;在總行和分支機構成立了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部門。
金融對外交流與合作日漸深化
1978年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金融體制改革不斷深化,人民銀行也在不斷推進和深化的金融體制改革過程中,實現了金融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飛躍式發展,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和深層次的金融外交格局,有效地配合了我國整體外交工作,也極大地支持了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的提升,加強與各國宏觀經濟金融政策協調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國際社會對我國更多參與國際經濟金融事務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目前,我國與G7的非正式對話會已機制化。我國在金融外交中注重加強區域金融合作與雙邊對話。利用東盟與中日韓(10+3)合作機制、東亞及太平洋中央銀行行長會議合作機制、上合組織、東南亞中央銀行組織等增強地區影響力。2006年,由中美兩國元首倡議建立的旨在探討兩國戰略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問題的中美高層對話機制正式啟動。2008年,人民銀行與歐洲央行建立了中歐央行工作小組,努力推動雙邊多層次合作。同時人民銀行還參與了中美聯合經濟委員會、中英財經對話、中日高層經濟對話、中韓金融會議、中日韓定期對話等一系列雙邊合作對話機制。
十多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面對復雜的國際形勢,中國人民銀行以G20框架下的各項工作為重點,以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和其他重大雙邊機制化活動為主要平臺,積極深入參與全球金融監管改革和規則制訂。2008年,人民銀行正式加入金融穩定理事會、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全球金融體系委員會等國際標準制定機構,深度參與銀行業資本和流動性管理規則、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監管框架、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和工具等的討論,并充分闡釋我國立場和建議,努力推動制定符合我國自身利益,適用于不同國家、不同發展層次機構的國際準則和標準。這些努力,不僅營造了有利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維護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大大提高了我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發言權和影響力。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有理由相信,人民銀行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及黨中央、國務院關于金融改革開放發展的決策部署,圍繞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要求,不斷加強和改進金融宏觀調控,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提升中央銀行金融服務水平,讓金融改革發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掀開人民銀行波瀾壯闊的歷史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