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訊 2013新浪金麒麟論壇定于11月25日在北京召開,本屆論壇的主題為“夢想之路:改革深化和經濟轉型”。中信銀行行長朱小黃在演講中稱,金融競爭日益激烈,同質化金融格局下,搶份額的發展方式不可取。不少銀行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目標,而且越來越不理性。
以下為朱小黃發言實錄:
前不久剛發表過一篇文章,叫做《回歸三性原則》。借這個機會,因為時間有限,不可能全面地講這件事情,我只是就一些重點談一些看法,現在全球經濟跌宕起伏、中國經濟正在轉型的時期,資本約束的壓力、利率市場化的提速、金融脫媒的深化以及金融互聯網的沖擊,可以說中國銀行業進入了轉型變革的關鍵時期。
隨著金融資產規模屢創新高,金融創新層出不窮,業務邊界日趨模糊,金融風險的積累也日漸沉重。外部環境的重大變化迫切需要我們對自身發展重新審視和調整,重新梳理銀行經營轉型的方向。
在我看來,當前銀行金融轉型的要義不是迎合掙脫約束的、無邊際的增長,而是盡快回歸到銀行金融的三性原則。重建理性金融的軌道。風險的問題有很多,從“三性原則”出發,就幾個具體金融問題談一點想法。
我們知道世界銀行[微博]有300多年的歷史,多次興衰沉浮積累了一些銀行金融管理層面不可復制的智慧,成長出例如花旗銀行、匯豐銀行、富國銀行、德意志銀行、工商銀行等大型銀行,但是同時也有巴黎銀行等一大批久負盛名的銀行陷入破產倒閉及被收購的境地。所以有一些問題我們要從歷史上來看,其實在中國商業銀行的歷史是非常短暫的,如果從近代金融史來算,最早的中國通商銀行成立到現在也就110年。
從現代金融史來看,我們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建立的銀行也就是60年。從正式法律頒布來算,95年商業銀行法出臺,我們經歷過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改革的人應該知道,95年以后幾家銀行才真正納入人民銀行的信貸計劃。也就是18年,還不到20年。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的商業銀行還沒有經歷過一個完整的經濟周期的檢驗。短暫的歷史決定了我們還處在學習、摸索階段,借鑒吸收國際上百年銀行的經驗教訓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有幾個問題值得討論。
一、正確看待穩健和創新的關系。從銀行來看,高負債經營的社會責任決定了銀行的生存不是依靠創新,而是依靠穩健保守。對盈利的追求不是一炮而發,而是薄利多銷和細水長流。銀行首先是國民經濟的服務者,然后才是促進者。這些最基本原則是經過數百年的銀行業興衰沉浮才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因此我們要打造出真正的百年老店,生存才是第一要義,從長計議的生存方式決定了銀行經營是穩健的,風險偏好是厭惡的,銀行家的立場應該是保守的。創新必須避免短期經營行為,必須堅守經營底線。以監管套利為動機、以加劇期限錯配的方式野蠻生長,實際上是以犧牲安全性和流動性為代價的,偏離了穩健保守的基本原則。
當然,保守和穩健也不是排斥創新,我們知道實際上我們任何時候都在擁有過去和未來。過去和未來其實具有同等的價值。現代文明,我們今天的金融很大程度上是要找到過去和未來之間的微妙平衡。因此我們要強調傳承,強調對事物內在規律的認知和遵守。創新是發展的原動力,但創新不是突破規則,而是規則的廣泛應用。堅持穩健保守的金融風格,在自身金融服務風險能力和風險承擔邊界內有秩序地推進創新,避免激進變革帶來的經營性風險。
對于目前持續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大家各有各的看法。剛才谷行長也談了他的一些看法,我認為科技創新對于我們服務機構來講更重要的還是科技運用。我們可能因為創新而失去傳統。比如互聯網,它只能夠成為現代金融的技術支點,而不能取代金融本身,形成所謂的互聯網金融。銀行要做支付創新,而不是激進地放棄支付的功能,變成一個互聯網的企業。銀行可以在互聯網上辦業務,就是所謂的金融互聯網,但是不要把自己辦成了互聯網企業。互聯網運營商應該把金融吸引到網絡上,但是也沒有必要把自己辦成互聯網金融。大多成功的銀行也都是在互聯網技術或市場認知成熟,銀行對互聯網金融創新所包含的風險有準確的理解和全面管控的能力之時才可能大規模進入。
第二,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也是非常危險的。金融競爭日益激烈,同質化金融格局下,拼規模搶份額的發展方式盛行。不少銀行將利潤最大化作為經營的終極目標,并且這種對利潤的追逐日益癡迷,而且越來越不理性。利潤是一種財務指標,反應的僅僅是過去,而不是未來。利潤指標本身是容易被操縱和調控的對象。
美國的安達信事件、安然事件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另外,作為利潤的減項成本來說,有些是過去消耗的,有些還要為未來去積蓄力量,比如戰略投資。因為追求利潤最大化過分壓縮成本支出或忽略風險成本,往往會阻擋銀行迷失長期利益,在市場熱點和短期利益的牽引下去追求不合理的利潤。利潤最大不是壞事,但是最大化卻是一種發展態度和取向。我覺得它不會是一個好事,穩健經營理念下的銀行就必須努力地尋求資本、風險、收益三者間的平衡,必須在風險可承受、資本可支撐的范圍內賺取利潤。
第三,綜合化經營我認為是一個神話。當前,國內商業銀行在市場競爭、創新求變等因素推動下,紛紛開始涉足基金、保險、金融租賃等更廣泛的業務領域。但是選擇綜合化經營還是關注于商業銀行,應該說是當前銀行面臨的一個重大戰略選擇。當前的綜合化經營,我覺得更多的是銀行業融資功能延伸的產物。從中國銀行發展的歷史來看,融資功能優先是一個歷史范疇,就是快速經濟發展對銀行的功能更多的要求是它能吸收存款,投放貸款。
間接融資在歷史上曾經占到整個社會融資的95%,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大多數以投資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由此決定了社會發展中一直存在龐大的融資需求,在我國資本市場尚不發達的條件下,銀行自然成了資金主要供給者,間接融資的占比一度高達95%以上。從長遠發展來看,隨著向消費型發展模式的靠攏,銀行將逐步過渡到服務功能優先的發展模式,社會的融資需求仍然會很龐大,在這個基礎上會形成穩定的融資能力和支付能力所構成的預期信用,就是以前我們所謂銀行信用主要是指它的融資信用,其實未來的銀行當我們說一個銀行的信用的時候,其實它包括了兩個主要內容,一個是融資,一個是穩定安全的支付能力。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綜合化經營更多的是銀行融資功能延伸的產物,以融資服務為主體,繼續挖掘公司客戶價值而延伸出信托、保險、租賃、基金等這些綜合化的金融服務,實際上很大程度上是“肥水不落外人田”的想法,落后的金融思想所派生出來的發展模式。嚴格意義上講中國的商業銀行辦子公司,在我個人的經驗上,還沒有明顯的、成功的經驗。
在銀行內部我們某一些產品也被用來作為營銷手段,比如說有很多銀行的保管箱是拿來送客戶用的,但是丟失了產品本身的價值。我們怎么看這個業務呢?認為它的綜合價值體現在其他的價值里面了,這樣一種綜合化的思路,如果我們每一個產品都可以以綜合化效益來算帳的話,其實整個銀行是無法盈利的,每一個產品都不盈利,都體現在別人身上,綜合化經營本身也存在這個問題。
第四個要妥善處理好地方城商行的發展方向。三中全會以后,市場化環境建設速度加快,市場環境越來越成熟,將會使規模太小的銀行逐步逐步地無法生存,因為銀行的金融規律是規模效益。隨著金融市場化的推進和金融壟斷壁壘的消除,地方城商行所要面臨的風險將更為突出,我覺得這可能是未來金融業的風險出問題的地方之一,一個是成本上升、客戶分流增加了吸儲難度失衡的資產負債結構,更容易遇到流動性的風險。
第二個是金融空間受限,因為還是不允許在其他地方上發展。加劇貸款集中度過高增大了金融風險。
第三個是經濟中樞下移和追求效益的沖動,使其面臨資產質量下滑的壓力。存款成本不斷在提高,中小商業銀行往往會追逐利率更高的貸款客戶,這樣信用風險的積累是令人堪憂的。
第四個是治理結構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說地方政府的影響、大股東的影響等等。
這些問題我們從“三性”的角度考慮,其實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現在發展模式是不是最好的辦法。回歸“三性”辦銀行就是要適應上述環境變化,使銀行的經營逐漸回到傳統、規范、穩健的格局下。要克服功利籠罩下的浮躁和逐利沖動下的膽識,扭轉一味追求利潤而淡漠責任的經營方式,目前的難點在于既想獲得今天的發展又要確保明天的安全。而這種方法就是找到大致滿足今天,而明天又能承受的金融,有效組織結構,科學流程,全面準確的金融生態環境評估。風險管理體制等,達到風險與收益匹配。簡單講就是經濟周期安排任務,信貸杠桿要控制規模。在合理的情況下控制好金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