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十條” 無疑是未來金融改革的綱領性兼操作性文件,方向性意義很強,然而對其思路和步驟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
文/本刊記者 白琳
6月,一場“錢荒”暴露的金融資源錯配,將今年“實體冷、融資熱”現象背后的深層次矛盾進一步凸顯出來。中央《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金十條”)的落地再次表明,金融業和金融改革的關鍵落腳點仍要放在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上。
錯配風險
就流動性緊張問題,新華社曾在一篇評論中稱“不是沒錢,而是放錯了地方”。貨幣總量不斷攀升,社會融資規模巨大,實體經濟發展卻“旱澇不均”。
“我國的融資體系從總量上看資金是充裕的,從結構上看是不足的! 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微博]告訴記者。商業銀行習慣于“貸大、貸長、貸政府”,信貸資金中大約60%沉淀于中長期貸款和各級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項目。除此之外,還有傳統銀行之外的所謂 “影子銀行”為這些項目提供支持。大量資金通過所謂的“影子銀行”流入實體經濟,相當多部分最終流入了房地產市場。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唐建偉指出,根據2013年上半年的統計數據,房地產和地方融資平臺占據了新增社會融資的7成,這對實體經濟產生了“擠出效應”。
“中國金融體系的制度設計由于制度雙軌、利率雙軌,造成總量充足、結構緊張的矛盾。國有大型企業獲取資金容易,資金成本較低,甚至可能成為資金的轉貸者;最后犧牲的則是中小企業和小微企業的利益!眳菚郧笳f。
銀行“借短貸長”的期限錯配問題,加劇了系統中流動性的緊張,增加了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尤其是過去一年來,中小銀行同業資產和業務規模急劇擴張,一些銀行在表內貸款規模受限的情況下,運用自有資金和同業拆借資金大量配置非標信貸資產,把表內貸款轉移為同業資產,借資金業務外殼,行變相貸款之實。同業業務的大肆擴張成為引發6月貨幣市場流動性緊張的導火索。
吳曉求告訴記者,正是金融改革和利率市場化的推進,給予了商業銀行追求自身利潤和資金使用效率的極大動力,傾向于將資金用到極致。這會造成銀行資產結構期限長、負債結構流動性大的局面。這也是整個金融體系存在內生風險的重要原因。6月的“錢荒”是在此背景下金融體系流動性困難的必然表現。這也意味著在未來很可能會周期性地再現拆借市場的困難。
隨著經濟增速趨緩影響開始釋放,前些年金融資產大幅膨脹所掩蓋的風險問題將如退潮后的礁石逐漸暴露出來。銀行壞賬率上升不可回避,一些風險跡象開始顯露!跋穹康禺a業,雖然屬于實體經濟,然而它的價格存在泡沫,給中國經濟帶來的風險正在加大。盡管房地產業對經濟的輻射力非常強,可以拉動鋼材、水泥、裝飾等行業的發展,但對于產業的升級換代作用很小。因此,在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和防控風險之間需要有一個平衡。”吳曉求表示。
信貸引流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由銀監會主導起草的,并征求了一行三會和13個部委意見的《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下稱“金十條”)于7月5日正式發布。其內容涉及貨幣、信貸、證券、保險、外匯等金融領域的多個方面,并包括了相關的具體措施,且均落實到具體相關部門。
銀監會主席助理楊家才是這樣闡釋其主題、核心及目標的:“主題就是統籌金融資源,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核心是在繼續執行穩健貨幣的前提下,盤活存量、用好增量。目標是促進經濟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切實解決經濟運行中的結構性矛盾和資金分布不合理的問題,同時要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國家行政學院決策咨詢部副主任陳炳才認為,這一指導意見是金融危機過去五年后,新一屆政府在深刻吸收發達國家教訓、認識金融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從戰略高度和視角來看待金融在實體經濟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是對金融支持政策的進一步深化和升級。
如何攪動信貸存量這杯沉淀的“液體”,將流動性更多引入小微企業、“三農”等薄弱環節,支持經濟結構調整?
在“金十條”的貨幣信貸方面,最核心一條便是“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用好增量、盤活存量”。
銀監會解讀的“盤活存量”的內容包括擴大不良貸款的自主處置權、逐步推進資產證券化的常規化發展、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等十項基本措施;舅悸肥抢^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強調“不因經濟增速放緩轉向寬松,也不因當前一時貨幣增長較快而轉向緊縮”。
其中特別提出要逐步推進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常規化發展,“把存量變成新的增量”。在央行金融市場司司長謝多看來,將信貸資產證券化從試點階段逐漸轉為常態化,可以為商業銀行盤活存量創造一個重要的出口,更好地發揮市場的潛力,來推動直接融資的發展。
將資產打包證券化,將期限長、利潤薄的貸款提前兌現,可以調整資產期限結構,提高流動性,加快信貸資產周轉速度,提高資產的收益率。據了解,監管層正醞釀相關落實細則。細則出臺后,銀行的信貸資產可以作為資產證券化(ABS)的基礎資產向券商轉讓,而券商設計的專項信貸資產管理計劃產品,初期可能會在上海證交所上市交易。
對外經貿大學金融學院兼職教授、金融問題專家趙慶明[微博]認為,相比增量,應該在存量上更多地下功夫。而信貸資產證券化可盤活的存量相對有限,應該更加重視銀行存量信貸的調整,即從信貸結構上盤活存量。“銀行對大企業、優質企業的定價權是比較弱的,收益也較低,中小企業雖然風險高一些,但可以上浮利率覆蓋風險增加收益。因此銀行可對既有的信貸結構進行調整,對到期或者提前收回的大企業貸款,再發放時應減少對大企業的傾斜,而更多地向中小企業、‘三農’和消費傾斜,提高整個社會資金運用的效率!
此外,盤活存量的具體措施中還包括擴大不良貸款的自主處置權,讓銀行可以把存量的不良貸款用撥備核銷掉或者賣出去,通過加快風險處置,盤活銀行信貸存量,提高運營效率。安信證券研究員許敏敏認為,長期來看,支持銀行開展不良貸款轉讓和自主核銷有利于資產負債表優化,但短期內由于受 2.5%撥備率政策的限制,多數中小銀行撥備率尚不達標,核銷的動力并不足。未來需要推出相配套的監管政策。
對于增量,楊家才強調好鋼要用在刀刃上,將增量重點投向八大重點領域:支柱產業、過剩行業中的消化轉移類企業、小微企業、“三農”、居民消費、國際化發展的優勢產業、重點在建續建工程和項目以及包括鐵路等重大基礎設施、城市基礎設施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在內的民生工程建設。這正是 “金十條”的第二條所要求的——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的轉型和調整。
銀監會對“金十條”的解讀還指出,嚴密盯防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理財和“兩高一!毙袠I這些重點金融風險領域。對于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監管機構提出漸進式的解決辦法:通過總量控制,對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予以分類管理和區別對待,逐步化解這一問題。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經濟下行的環境下,高耗能、高污染及產能過剩行業貸款的風險系數加大,銀行正在盡力壓縮此類信貸業務規模。
激活金融市場
“金十條”將著力點放在放權上,給予了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更多的定價權、定量權和激勵。吳曉求對“金十條”的解讀是,“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金融改革的重大事項,明確了市場化、國際化、結構性改革的發展道路。其基本的出發點是對內開放民資,對外走國際化,打破壟斷,提升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服務質量!
“金十條”落地之后,其中提到的利率市場化隨即邁出了重要一步——人民銀行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長徐洪才認為,利率市場化新政對小微企業融資而言是個利好信號!爸耙驗槔使苤疲瑑r格信號較為扭曲。銀行出于風險考慮,更愿意貸款給大企業。小微企業因此只能通過民間融資、影子銀行等渠道獲取周轉資金。而此類融資環節多,且處于表外循環之中,成本層層加碼,所以利率很高!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貸款利率到存款利率,改革進程先易后難。而下一步取消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還需要一些配套制度的建立,如加快存款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破產條例的出臺,為利率市場化后的風險處置和市場退出建立制度安排。
趙慶明表示,推進利率市場化,除了存款保險制度和問題銀行退出機制安排這兩項必不可少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外,更多的還應該在“市場”二字上下功夫,就是要適度降低銀行準入門檻,引進更多的競爭者。他指出,中國長期存在的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金融服務供給不足,尤其是針對中小企業服務的中小銀行數量不足。
“金十條”提出要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優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耙鉀Q小微企業融資難,需要對銀行體系的結構進行改革,發展區域型和社區型的銀行直接對小微企業服務,還包括民間資本的陽光化、透明化!眳菚郧笳f。
“金十條”提出從制度層面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民營銀行,無疑是中國金融業準入限制的一項重大突破。楊家才表示,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特別是發起設立民營銀行,最重要的一環是“自擔風險”,即要做到“三個不能傷害”:不能傷害債權人利益、不能傷害存款人利益、不能傷害納稅人利益。要通過有關制度安排,讓發起人承擔可能造成的風險,重點是對發起人的資質和實力進行考量。
結合“金十條”中提到的“探索優化銀行業分類監管機制,對不同類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經營地域和業務范圍上實行差異化準入管理”, 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認為,這表明決策層對“招安”民間金融資本的態度是鼓勵支持的,行動上是用心培育的。結合未來將建立的存款保險制度,各種性質的銀行都將在金融安全網的保障下規范運作、競爭上崗、風險自擔。
“金十條”還提出,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進一步優化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市場的制度安排,完善發行、定價、并購重組等方面的各項制度。央行行長周小川在近日舉行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上也提出,應采取措施通過發展債券市場等,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長期金融工具和合適的激勵機制來鼓勵其承擔長期投資的風險,從而化解期限錯配問題。
“這是目前分散銀行渠道風險和收益的最佳途徑。金融深化勢在必行,通過市場化手段,提高資金的配置效率,逐步打破過去投融資環境以賣方(銀行)市場為主的格局,讓資金的自主行為促進經濟轉型與產業升級,讓市場行為的優勝劣汰決定產業的發展方向!鄙塾钸@樣認為。
合力與聯動
“金十條” 無疑是未來金融改革的綱領性兼操作性文件,方向性意義很強,然而對其思路和步驟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探索。更值得關注的是,未來執行層面的落實能否“接地氣”,效果是否理想。這與金融機構的執行意愿或執行難度有關。
“金融手段調節的主要是宏觀和總量,而具體結構性政策的落實要涉及到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貸行為和資金利用。商業銀行的經營行為一方面要根據資金回報和利潤導向來調控資金的使用,另一方面也與大的經濟形勢和金融環境有關。因此,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前提是,新的產業結構利潤回報要比較高、中長期比較穩定!标惐耪f。
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基礎,金融不能脫離實體經濟自我循環。而金融與實體經濟如果互相拖累,也可能形成惡性循環。在金融與實體經濟的整個體系中,循環不暢通的癥結并不完全局限在金融領域。
支持實體經濟,如何協調解決金融領域的問題以及更為紛繁復雜的宏觀經濟和產業政策問題,需要各個方面的有效聯動和統籌平衡。
如今大量資本沉淀于房地產、地方融資平臺和影子銀行體系的深層次原因,仍在于實體經濟的利潤率在不斷被攤薄。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迅雷[微博]認為,金融手段主要是調控總量,對結構問題的解決能力相對有限。金融問題表象之下的宏觀經濟的固有癥結,無法完全依靠金融市場的簡單約束解決。
中國正處在調整經濟結構、產業升級的階段,需要去庫存、去產能、去杠桿。而去杠桿的過程必然伴隨著陣痛,不僅涉及銀行的表外業務、地方政府和企業的負債,還會涉及金融改革、財稅體制改革等復雜問題。
“在社會融資中,房地產占到相當大的比重。這意味著信貸資金或者整個社會的資金來支持經濟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并非易事。貨幣政策或信貸政策要對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起到作用,要對銀行表內業務和表外業務提出更加具體的、可操作性的監管要求,否則僅僅靠宏觀總量的調控很難對結構調整起到有效的作用!标惐耪f,“‘金十條’的落實需要貨幣政策、外匯政策、財政政策、產業政策的細化,才能倒逼銀行改變資金行為!
銀監會對“金十條”的解讀中同樣強調,金融政策要充分發揮作用,必須與財政政策和產業政策等其他政策銜接配合,形成合力。
上海銀監局局長廖岷在“金十條”落地之后撰文指出,“只有加快解決實體經濟中投資過大和投資低效問題,才能正本清源,解決當前信貸總量過大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去杠桿化首先要從投資領域開始!睂嶓w經濟需加快不良資產清理,淘汰落后產能,加快企業技術和產品結構轉型升級的步伐。實體經濟活了,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