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嘉賓:《中國外匯》學術委員 方上浦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的幾年來,主要發達經濟體接二連三地推出超常規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印鈔機一開再開,引發國際社會,尤其新興市場國家的擔憂——異常資本流動和匯率大幅波動將帶來負溢出效應。對此,輿論界一個主要觀點認為,在發達經濟體持續放水、熱錢四處流竄的大背景下,新興市場國家應采取收緊政策,暫緩部分改革,包括資本項目可兌換改革進程,以抑制資本異常流動對國內經濟的沖擊。
眾所周知,發達經濟體之所以肆無忌憚地濫發鈔票,無非是把它視為走出債務困局并試圖刺激經濟的“良方”。然而危機以來的事實告訴人們,非常規貨幣政策負溢出效應不容忽視。當前的境況是,發達經濟體仍深陷危機泥潭,經濟雖有企穩跡象但依舊在底部徘徊;而新興經濟體盡管受到全球需求放緩以及國內經濟結構性因素拖累經濟增速普遍下降,但總體仍好于美、歐、日等發達經濟體。尤其去年四季度以來,中國經濟出現了明顯的觸底回升。資本是逐利的,兩相對比,輿論對國際資本“青睞”新興經濟體的擔憂就不難解釋了。
然而,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經濟金融環境,我們只能一味地收和堵嗎?國內外的經驗告訴我們,被動地收或堵只能收一時之功效,唯有順應改革開放的總體要求,堅持市場化的方向,推改革、重監測、轉方式、嚴打擊,才能從根本上防范跨境資本異常流動的風險。
推改革,就是要加快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從主要依靠出口和投資拉動經濟增長轉為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拉動;同時要繼續推進包括資本項目可兌換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在內的一攬子改革,完善、豐富并靈活運用多種政策工具。重監測,就外匯管理部門而言,就是要充分利用數據和系統,提升監測分析和預判預警水平,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外匯收支和跨境資金流動監測分析框架,實現動態監測和深度分析的有機結合,為決策和日常監管提供依據。轉方式,就是要按照加快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轉變的要求,堅持改進工作方法,突出重點,包括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比如以促進資本項目便利化為重點,在堅持整體漸進的同時力爭局部突破;又比如監管方式上從監控全部主體向抓重點主體轉變,以防控主要和關鍵風險隱患。嚴打擊,就是要用好非現場和現場檢查手段,動態梳理異常資金跨境流動的渠道和方式,集中力量對重點主體、關鍵環節開展外匯業務合規性檢查,保持對“熱錢”等違規資金的高壓打擊態勢。當然,我們也應該在適當的國際場合強調國際合作和政策協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敦促發達經濟體國家加快推進經濟結構的調整和改革,
綜上,通過改革和制度、方式、手段、工具的不斷創新,是可以達到既推進貿易投資便利化,又提升應對跨境資金異常流動的有效性的。過去幾年的事實也已經證明了這點。只要我們堅持之,并與時俱進完善之,守住底線,將發達經濟體非常規貨幣政策負面影響降到最低,是完全能夠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