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國外貿經歷了嚴峻考驗,進出口月度波動大,且全年低速增長。2013年,我國外貿增長目標被設定為8%,但在開局的1~2月,出口增速卻達到了23.6%,顯著高于市場預期。今年1月份,我國外匯占款也隨之大幅增加了六千八百多億元,創下歷史新高。是什么因素促成了今年我國外貿的良好開局?這是曇花一現的臨時現象,還是貫穿全年的趨勢?出口形勢的好轉又會給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帶來怎樣的影響?
主持人:鐘 偉 《中國外匯》副主編
嘉 賓: 梅新育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
黃海南 平安證券[微博]研究所研究員
鐘偉:歡迎兩位參與本期的“圓桌”討論。我國出口在今年的開局不錯。兩位能否介紹一下目前的出口增長有什么特點,是加工貿易還是一般貿易比較給力,是歐美傳統市場復蘇還是東亞需求強勁?是進、出口共同增長還是兩者有落差?
黃海南:今年1~2月份,出口增長23.6%,開局良好,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從出口方式來看,出口快速增長主要是一般貿易拉動的。1~2月份,一般貿易出口增速達29.8%,加工貿易出口增速僅有5.9%。二是從出口的區域來看,外需強勁的區域來自東盟而非歐美傳統市場。1~2月份,我國對歐、美、日三個地區的出口增速為10%,其他地區增速達到34%。其中:美國增速15%,日本為零增長,歐洲為9.8%;東南亞聯盟39.4%,香港60.8%,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都是很高的增長。三是從出口的商品來看,1~2月份,除了集成電路外,其他出口增速較高的商品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燈具、箱包、家具、鞋類、紡織、服裝、塑料制品等。四是進出口增速出現分化,進口增速2月份為-15.2%,1~2月份累計為5%。
梅新育:目前的外貿出口增長是全面增長。在主要貿易伙伴中,除了對日貿易萎縮,對其它國家和地區貿易全部增長,差別僅僅是增長多少,對東盟、美國以及俄羅斯、南非等新興市場貿易增幅特別顯著。
在外貿增長中,一般貿易增長明顯更快。前兩個月一般貿易進出口3166.2億美元,增長11.5%,占進出口總值的52%;加工貿易2025.8億美元,增長7.6%,低于進出口總體增速6.6個百分點,占進出口總值33.2%,比去年同期回落2個百分點。
鐘偉:可否對目前出口猛增給出一些合理的解釋?是全球經濟探底回升的結果,還是我國外貿結構有所優化?或者是基數效應、價格因素或者季節性因素使然?
黃海南:1~2月份出口猛增,可能的因素有:外需好轉、價格推動、基數效應、匯率因素。
第一,外需好轉。從OECD綜合領先指數、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區的PMI指數來看,過去的幾個月外需略微好轉。OECD綜合領先指數從2012年9月份開始微弱反彈,從100.07上升到100.3。盡管其反彈力度較弱,但總體是向上的。
第二,價格因素。出口增速指的是出口金額的增速,而非出口數量的增速。1~2月份出口增速的大幅上升,價格因素應該發揮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估計2月份出口價格指數上升到103以上。我們估計,價格因素可以解釋出口增速的3~4個百分點。
第三,基數因素。從歷史數據來看,每年1~2月份的出口金額占全年的比重大約為13%左右,2012年的1~2月份為12.9%,并沒有偏離歷史均值。另外,從增速來看,2012年1~2月份出口增速為6.8%,并沒有大幅低于2012年全年7.9%的平均水平。因此基數效應不大明顯。
第四,匯率因素。在扣除匯率因素后,1~2月份出口增速為22.8%,僅比扣除前的23.6%低0.8個百分點。
我的結論是,即便考慮上述各種因素,還是難以完全解釋1~2月份出口的大幅上升。因為外需的好轉是緩慢而微弱的,難以促使出口大幅急劇回升;價格因素也只是影響3~4個百分點;而基數、匯率因素影響則甚微。
梅新育:我認為,出口同比猛增主要原因如下:
首要因素是經濟基本面,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復蘇態勢改善,或是在低谷大致站穩,沒有進一步顯著衰退。美國經濟復蘇態勢最為顯著,今年前兩個月美國經濟實現了擴張,就業市場也有小幅改善。特別是就業市場改善,標志著美國經濟真正走出了前幾年高強度反危機時那種“無就業復蘇”局面,表明經濟復蘇基礎已經比較堅實。歐盟和歐元區形勢明顯劣于美國,但也沒有繼續出現大幅度萎縮。根據歐盟統計局3月6日發布的統計修正數據,截至去年年末,歐元區已經連續5個月經濟萎縮,2012年第四季度GDP環比下降0.6%,同比下降0.9%,2012年全年GDP萎縮0.6%。
其次是我國外貿出口商品結構持續優化,比較優勢日益突出的機電產品在近幾年表現出了良好的抗沖擊能力。今年前兩個月,我國出口機電產品1878.1億美元,增長20.1%,占同期我國出口總值的57.5%。
第三是我國企業經過調整重組,國際競爭力增強,在國際市場上議價能力增強,因此,出口額增速高于出口數量增速。這一點在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上表現最明顯。今年前兩個月,7大類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695.7億美元,增長40.3%,增長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單價的大幅度增長,前年、去年也都出現過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數量減少但金額上漲的現象。
第四是我國宏觀經濟穩定性優于其它競爭對手,賦予我國企業額外的競爭優勢。宏觀經濟穩定性差異影響到微觀層次企業的安全與競爭力,我國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顯著增長,部分應源于這種“危機淘汰競爭對手”效應。
鐘偉:去年全年,海關觀察到的外貿順差,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觀察到的外貿順收,兩者之間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而在今年開局,出口形勢好轉的同時,央行外匯占款升勢更猛,順差和順收之間的差異是否在目前已經逆轉?這種逆轉的原因何在?
黃海南:今年1月份,外匯占款猛增六千八百多億元,與此同時,銀行代客順收達到900億美元,遠遠超過不到300億元美元的外貿順差,即順收大于順差。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2012年順收約1100億美元,順差約2300億美元,即順差大于順收。這意味著資金在外流,由此導致新增外匯占款較少,全年增加僅為不到5000億元。那么今年1月份外匯占款的上升是不是意味著順收與順差的關系已經逆轉?這主要取決于國際資本的跨境流動。
梅新育:主要應該是前年下半年以來新興市場經濟動蕩引起的人民幣等新興市場貶值預期在去年下半年以來有明顯逆轉,影響了企業居民對資產幣種結構的選擇;加之量化寬松政策延續、加碼的效果逐漸體現出來,資本再次流入中國等新興市場,進一步推動新興市場貨幣匯率回升,也加強了企業居民等市場主體的上述預期和選擇。
鐘偉:目前能否預判這種好的開局,是暫時性的還是趨勢性的?它是否意味著全球經濟已探底回升?是否意味著通脹威脅將逐漸從隱憂變成現實?又可能給我國的宏觀經濟運行和調控政策帶來怎樣的影響?
黃海南:我對2013年中國的出口持謹慎樂觀態度。即出口增速可能高于去年年底過于悲觀的預期,但也不能過于樂觀。原因如下:
第一,外需雖然有所好轉,但不足以支撐出口高速增長。OECD指數回升的幅度較小,美國PMI盡管顯著向上,但來自美國的需求難以成為推動我國出口增長的主流,因為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未見好轉。
第二,勞動密集型商品難以推動出口快速增長。1~2月份,除了集成電路、貴金屬飾品外,出口增速大幅上升的基本上都屬于勞動密集型產品,包括燈具、箱包、家具、鞋類、紡織、服裝、塑料制品等。然而,除非中國的出口結構立刻發生變化,否則即便勞動密集型產品繼續快速增速,也難以推動整個出口維持較高增速。
第三, PMI新出口訂單低迷,預示出口好轉難以持續。PMI新出口訂單指數連續三個月下滑,從去年11月份的50.2%下降至今年2月份的47.3%。
第四,進口依然低迷,加工貿易沒有改善。全球經濟可能已經見底,但通脹在今年內還難以成為大的問題,因為經濟復蘇的勢頭仍然較為溫和。如果通脹快速高企,宏觀調控將從偏松轉為偏緊,我們認為上半年可能性很小,下半年可能性增大。
梅新育:我預計目前外貿的良好開局至少可持續半年,但今年下半年之后乃至明年,新興市場經濟體經濟社會震蕩風險則較高,存在重演從1970年代繁榮落入1980年代債務危機的風險壓力。由于美國經濟復蘇態勢穩固,由于新興市場在我國出口中占比已經在一半左右,這種潛在的風險壓力不可低估。因此,我們要重視目前的通脹壓力,也要看到潛在的資本流動逆轉和由此引起的外匯占款萎縮等風險。
鐘偉:謝謝兩位的精彩觀點。梅博士的判斷相對樂觀,指出了目前外貿的好轉可能隱含了中國宏觀經濟更加穩定,出口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競爭力的上升,以及全球經濟逐步穩定的大背景判斷;黃博士則相對謹慎,認為目前尚未有明顯證據來解釋外貿好轉的基礎力量。不過兩位都特別關注美國量寬政策的退出和跨境資金流動的趨勢,并判斷中國在經濟持續弱復蘇條件下,全年外貿應謹慎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