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
成功的城市化就是要創新,要遵循經濟規律,不能瞎折騰,要把城市當做一個復雜體系、生態體系來尊重。
現在,關于經濟結構轉型的討論越來越多。討論中大家逐漸形成的一個共識是,過去依靠全球化和工業化的發展模式恐怕難以為繼,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應更多地依靠內需,而城市化是擴大內需的一個關鍵。但在主流經濟學文獻中,關于城市化的文獻非常少。克魯格曼他們搞的經濟地理學,似乎對宏觀經濟政策指導意義不大,而且越搞越抽象。筆者最近讀到的哈佛大學格萊澤教授的《城市的勝利》一書,可謂主流經濟學界對城市化最深入的研究之一。其中列舉了大量的實際案例,可供城市管理者借鑒。
格萊澤談到,城市化由于其規模經濟而具有更高的生產效率,生活在人口100萬以上城市的美國人比那些生活在規模較小的城鎮的美國人產出效率要高50%以上;此外,在城市人口占多數的國家,人們會感到自己更幸福。他甚至認為,城市有利于環境保護,因為大城市里能夠更集約地利用資源,因而碳排放更低,比如在紐約的曼哈頓島上,人們基本是靠步行和公共交通。
格萊澤的樂觀觀點在中國一定會遇到更多的懷疑。城市化已經給我們帶來了空氣污染、交通擁堵,如果再涌進大量外來人口,城市不是就該出現牛皮癬一樣的貧民窟了嗎?中國的土地已經很稀缺,哪里再有土地進行大規模的城市化?
其實,我們在城市里遇到的眾多問題,主要是城市管理不當帶來的,并不是城市化本身的過錯。北京出現霧霾天氣的原因很多,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我們過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和一味發展重化工業的做法造成的。交通擁堵也不是所有城市都有的通病,新加坡在治理交通擁堵方面就有很好的經驗。
盡管在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里經常會看到很多貧民窟,但并非是城市造成貧困,而是城市把貧困人口吸引過來了。巴西的貧民窟是很難看,但當你問到生活在貧民窟里的人們時,他們會表示并不愿意回到鄉下。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貧民窟降低了農民進入城市的門檻。城市的土地供給真的稀缺嗎?一些城市經濟學家,包括著名的女經濟學家雅各布都主張保留街道生活并討厭鋼筋水泥大樓。但格萊澤認為,對古舊建筑的過度保護會干預住宅市場的供給和需求,電梯和摩天大樓則增加了空間利用率,也就增加了住宅供給的彈性。
城市是有生命的,發展中會有興衰,底特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底特律因工業革命而興起,成為著名的汽車城。但1967年,底特律因經濟衰退出現了騷亂。警察都無法控制局面,最后是空降師投下全副武裝的傘兵才平息了騷亂。從此底特律一蹶不振。底特律在工業化時期聚集的數十萬文化程度不高的產業工人,一直未能融入主流社會而自成一體,為這次騷亂爆發提供了溫床。但城市也不一定非要衰落,波士頓和紐約都是復興的成功案例——人們很難想象得到,紐約曾經是一個紡織業中心!
怎么讓城市繁榮?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备袢R澤則說,失敗的城市都是相似的,成功的城市各有各的經驗。但總的來說,成功的城市化就是要創新,要遵循經濟規律,不能瞎折騰,要把城市當做一個復雜體系、生態體系來尊重。
中國正站在城市化發展的十字路口。英文中的urbanization在中文里有兩個含義,一是城市化,二是城鎮化。城市化應該是市場規律發揮作用的產物,中國應出現更多的特大型城市,使這些城市成為增長極;城市化是人口從農村流入城市的過程;城市化將帶來服務業的發展、交易成本的下降、創新活動的增加和環境質量的逐漸改善。而城鎮化則是政府害怕人口由農村流入城市,希望在農村附近建立一些小城鎮,以此將農業人口轉移到第二、第三產業;但這將是政府主導的投資,將帶來更多的能源消耗、環境污染,就業也沒有辦法增加,政府的干預還可能帶來更多的投資失敗。何去何從?這將決定城市的命運,也是中國經濟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