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辦公廳近日發布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排查代理銷售第三方產品的業務風險,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將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進行抽查。
引子:銀行理財亂象頻發
日前,華夏銀行、工行相繼出現的理財糾紛,在歲末引起輿論廣泛關注的同時,也讓一類產品有限合伙私募基金走入了大眾的視線。
業內人士指出,近期曝出的幾起風險事件中,均屬于銀行代理銷售理財產品所發生的問題,而并非銀行自有理財產品的問題。主要是這些代理銷售產品存在明顯違反《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的行為,特別是基層行私自銷售未與銀行簽約的產品,造成客戶損失慘重。
關注:監管層“出手”
銀監會近日已下發《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全面排查代理銷售第三方產品的業務,并在15日內完成排查工作形成正式匯總報告。
這份14日下發的“銀監辦發(2012)335號”的內部特急《通知》要求各銀行機構對代理銷售的第三方產品的業務流程的10個風險點進行全面風險排查。其中,至少包括“是否建立對被代理機構的審慎盡職調查和全行統一的內部審批制度及流程;是否建立持續性跟蹤評價機制;是否對違規行為和重大風險的被代理機構建立退出機制”。
《通知》表示,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行應對照代銷產品清單,對本行的銷售系統進行自查,包括對代銷產品的系統出單和系統管控,線下銷售和手工出單情況,如存在線下銷售交易和手工出單,產品是否經過總行批準。此外,文件提到要對客戶經理和理財銷售經理等一線人員的銷售行為進行重點排查。
消息人士透露,銀監會對于理財產品的態度一直十分明確。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曾在最近的一次工作會議上強調,要規范發展理財業務,充分披露信息,提示風險,避免不當宣傳和銷售。
重點:保險、信托、基金
據悉,銀行代銷產品并不是銀行本身的理財產品,而是由其他金融機構進行產品設計、投資及管理,商業銀行僅是一個銷售渠道。因為在產品代銷方面,銀行有嚴格的規定,一些項目在銀行通過正規渠道無法獲得批準的情況下,就通過與一線的理財經理合作做“私單”等方式出售給投資者。這種做法埋下極大的隱患,給投資者帶來無法預期的潛在損失。
另據南方都市報昨日援引銀行人士的話稱,此次排查的重點是保險、信托、基金業務,銀行自己發行的理財產品銷售未受影響。
期限:7日內自查代銷業務
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行應督促其基層網點在收到通知之日起7日內開展內部自查,并向上一級行報送代理銷售產品的明細表,同時明確基層網點負責人作為第一責任人提交自查報告;總行應在15日內形成各分支機構的匯總報告。
此外,通知要求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行及分支網點,應在30日內向對口監管部門報送自查報告和代銷產品清單明細,銀監會及其派出機構將在此基礎上,通過明察暗訪的形式抽查轄內各銀行業金融機構網點,并于抽查工作結束后的30日內向銀監會提交抽查報告。
態度:風控用上“釣魚”監督
包括北京、上海和廣東在內的各地銀監局已對轄區內銀行要求加強風險排查。有銀行業人士則透露,包括加密派遣“神秘客戶”等措施已開始落地。
“僅內部宣導工作就已經做了兩輪了,核心都是針對代銷理財產品的規范問題。”19日,一位股份制銀行的相關人士透露。
還有銀行業人士表示,各家銀行都在對理財團隊的銷售紀律進行嚴肅整頓,“就連‘釣魚’監督這種方式都用上了”,上述人士透露,他所在的這家銀行最近這段時間頻繁向各家網點派遣“神秘客戶”,外聘的專業調研公司通過“客戶”身份督查各家網點有無違規銷售行為,“一經查實,立即整頓”。
對于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銀行也在進行梳理,“確保風險等級產品銷售給相應等級的客戶”,某銀行零售銀行方面的負責人表示。
背后:公開的秘密
廣東監管層某負責人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以來頻繁的案件顯示出,銀行本身對員工的約束力在下降,銀行銷售第三方產品的渠道也存在多種亂象。事實上,銀行一線客戶經理“接私活”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員工為此可以拿到高達6%的返點。
“員工利用了職務之便,以銀行的名義和場所來銷售第三方的理財產品,是對銀行公信力的透支,銀行對此行為存在監管的責任。我觀察到目前不少案件中銀行急于撇清關系的作法是不對的,這完全是存在風險監管責任的。”上述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