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周末記者 肖莎
企業運營急需資金,又無法從銀行貸款,企業主怎么辦?
小額貸款公司、擔保公司、典當行、信托公司乃至民間借貸機構,都可以是銀行的替代項。且這些銀行替代項,近年來有了一個統一的名字:影子銀行。
影子銀行的概念由美國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執行董事麥卡利首次在2007年的美聯儲年度會議上提出,在美國是指包括投資銀行、對沖基金、債券保險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正是由于這些非銀行金融機構將住房貸款證券化,導致了信用的無限擴張,進而引發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
在中國,對影子銀行雖未有統一的定義,但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告訴法治周末記者,業內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廣義來看,從事銀行信貸等相關業務的非銀行機構均應歸屬影子銀行體系,包括銀行業內部的理財產品、委托貸款業務,也包括信托公司、擔保機構、小額貸款公司等進行的“儲蓄轉投資”業務,也包括數額巨大的民間金融。
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影子銀行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起到的作用越來越大。中國信托業協會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整個信托業管理的資金量已突破6萬億元人民幣。今年前3個季度,信托業新增資金額為2.99萬億元,其中投向基礎產業和房地產產業的資金分別為7550.5億元和2062.9億元,信托業有望超越保險業成為中國第二大金融服務行業。可以對比看出影子銀行分量逐漸加重的數據是:信托融資從2011年一季度占全國總體融資額的20%以下增至2012年二季度的約30%。央行公布的數據也顯示:2011年上半年人民幣貸款以外的融資規模占到整個社會融資規模的46.3%。
由于影子銀行的高杠桿率、透明度低等原因,中國影子銀行的潛在風險也逐漸為世界關注。
今年10月10日,世界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的《全球金融穩定報告》提示中國關注“影子銀行”問題,因為這有可能把風險轉嫁給銀行。
兩天后,中國銀行行長肖鋼發表英文文章稱,中國銀行業乃至金融業未來巨大的風險來自于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影子銀行。肖鋼在文中甚至稱,有些理財產品是“龐氏騙局”,因為某些理財產品根本沒有跟具體的投資項目掛鉤,其發行僅僅是為了償付此前發行的理財產品的本息。
肖鋼的文章引起了軒然大波。
黨的十八大期間,當媒體記者有機會向央行行長周小川和銀監會主席尚福林提問時,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成了采訪中的重頭戲。
但周小川和尚福林的回答,跟IMF和肖鋼的擔憂并不十分一致。
“我們的影子銀行的性質和規模比發達國家小得多。此外,中國絕大多數非銀行金融機構的金融活動都處在嚴格的金融監管之下,而不是像有些國家那樣完全脫離監管。”周小川的這番表述,被不少媒體引用,并以“中國影子銀行規模不大”為題發表文章。
尚福林也稱:“我們說的影子銀行,絕大多數從法規層面上講是有監管的。”
那么,中國影子銀行的資金規模到底有多大?這樣規模的影子銀行處于怎樣的運行狀態?其是否會給中國金融業乃至銀行業帶來風險?
影子銀行解資金饑渴
中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袁增霆一直在跟蹤研究影子銀行體系,他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金融危機以后,中國的影子銀行之所以日漸發展起來,是因為4萬億元經濟刺激計劃推出之后,托起了整個行業的融資需求,然而監管部門對銀行的信貸控制隨之而來,在原有的信貸技術下,市場的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因此從銀行業到非銀行機構,都在通過各種創新手段來滿足融資需求。
“金融危機之后,影子銀行尤其是民間借貸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不少資金,也推動了GDP增長,這也是影子銀行存在的積極意義。”袁增霆說。
同時,由于中國當前金融體制下利率市場化程度不高,存款利率處于低位,隨著金融危機引發的通貨膨脹率的上升,將資金存入銀行的收益越來越低,導致越來越多的普通人不愿意把閑散資金存到銀行里,相反購買理財產品、信托產品,乃至參與民間借貸,以獲得更高的利潤率,逐漸成為一種趨勢,這些閑散資金通過影子銀行,流到實體經濟或金融業中。
郭田勇對法治周末記者說,與信托公司合作發行銀信理財產品是銀行業內為規避相應的準備金計提要求和資本監管要求,同時滿足市場融資需要的重要方式。
一位信托公司的工作人員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2010年之前,銀行和信托普遍的做法是,銀行發行理財產品獲得資金后,將資金托管給信托公司,信托公司發行單一信托產品,將資金貸給銀行指定的企業,尤其是在當時利潤率極高的房地產企業。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信托資金近6成都投向了高收益的房地產行業。用益信托研究機構分析師岳婷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隨著監管部門對房地產行業的調控及對房地產信托的限制,2011年仍有3成左右的信托資金投向房地產行業,今年該比例略有下降,在20%至25%之間。
岳婷所透露的信托資金投向房地產行業的比例,與中國信托業協會公布的數據并不一致。
“這是統計口徑不一致所致,工業園區、商業企業、建筑公司的融資或許并不全部納入房地產類,但資金最后可能都會流向房地產。”岳婷表示。
2010年8月,銀監會為規避銀信合作的風險,而發布《銀監會關于規范銀信理財合作業務有關事項通知》,對前述銀信合作進行了限制。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銀信合作的模式開始演變為,銀行用理財資金受讓信托受益權向目標企業貸款,或者銀行與信托合作發行組合型理財產品,理財產品不再單一投向信托產品,而是在理財資金投向上增加了債券等。
除了與銀行合作為一般企業發放貸款外,隨著國家收緊對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力度,信托公司也逐漸成為各地政府為了發展地方經濟、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融資渠道。
在中誠信托網站上記者看到,北京市通州區楊莊村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資金,就委托中誠信托發行了一款集合信托產品,然后將信托資金集合起來貸給楊莊村。
類似的為了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而發行信托產品的情況并不鮮見。中國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1年,信托業共投向基礎產業的資金為5693.4億元,而今年前3季度就投向基礎產業7550.5億元。
不透明危機
如尚福林在十八大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說,信托產品和理財產品,從法規層面上都是有監管的,在數據上是可以統計得到的,但現實中仍存在著對于那些法律法規監管不到的影子銀行,比如擔保公司、典當行等在利潤吸引下所從事的非法的集資和房貸業務,比如其他的規模更為龐大的民間借貸、地下錢莊。
溫州一位典當行負責人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現在江浙一帶的擔保公司、典當行、寄售行乃至投資咨詢公司,很多都是幌子而已,背地里都在做吸收存款、高息放貸的業務,而這部分資金以及一直存在的地下錢莊的資金規模到底有多大,幾乎無人能說得清楚。
也正因此,預估中國影子銀行的資金規模,就成了一件較難的事情。然而從理財產品、信托業的資金量等數據,并對比銀行業發放的貸款,可以大致看出影子銀行的規模和影響:央行數據顯示,2012年前3季度人民幣貸款增加6.72萬億元人民幣;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2年前3季度信托業新增項目資金金額達3萬億元人民幣;由于理財產品期限都比較短,普益財富數據顯示,僅2012年第3季度,我國銀行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就達8.09萬億人民幣。
“既然有那么多數據是統計不到的,這也就意味著,影子銀行存在著很大的系統性風險,因為從資金擁有方到資金使用方有一條很長的鏈條,這個官方并不能監測到。”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告訴法治周末記者。
但在影子銀行體系中,不透明性顯然不只是民間金融的特色,就連在監管部門視線之內的理財產品,也因透明度不夠,被IMF認為是中國影子銀行體系中風險較大的一種。
“通過理財產品籌得的資金被用于為表外資產融資(發行理財產品不會計算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內),由于這些資產的細節并未公布,很難評估潛在的信用風險,這類風險若突然爆發,可能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后果。”IMF在《全球金融穩定報告》中,預估中國的理財產品總額在8億元至9億元。
IMF顯然低估了中國理財市場的容量。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發行的理財產品的規模達到了12.14億元。
郭田勇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透明度不高是理財產品存在的重要問題。
“這其中也會存在資金錯配的問題,比如承諾投資到A項目上的資金用于投資到B項目。”郭田勇解釋道。
這樣的情況不出問題還好,一旦出現問題,不僅會對投資人造成損失,還會帶來銀行的信用下降。
中國銀行行長肖鋼所擔憂的也正是如此。
“有些理財產品甚至沒有跟任何具體的資產掛鉤,而只是將理財資金放到資金池里。有時候某個理財產品的發行只是環節銀行的流動性危機,償付此前產品的本息。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投資者失去對銀行的信任,停止購買理財產品或退出理財產品,那么就會引起很嚴重的后果。”身處銀行業內部的肖鋼深諳理財產品發行過程中的種種貓兒膩及可能帶來的后果。
房地產泡沫危機
與IMF和肖鋼等人對理財產品風險的擔憂不同,易憲容認為,中國影子銀行最大的風險并非源自影子銀行自身,而是來自于房地產泡沫。
易憲容告訴記者,過去數年里,房價持續上漲,就連影子銀行的資金很多都投向房地產產業以期望獲得高收益。
如前文所述,2008年至2009年,近半數信托資產流向了房地產行業。2011年以來,也有近三分之一的信托資金投向房地產行業。
“當大量的資金通過影子銀行流入房地產時,不僅會把國內房地產泡沫繼續吹大,而且也給國內的金融體系聚集了巨大的金融風險。”易憲容說。
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調控,一旦房價下跌導致房地產開發商無法賺取相應的利潤償還從影子銀行獲取資金所需要償付的高額利息,從而引發房地產泡沫被擠破,就會影響到中國影子銀行體系。
這種風險也會通過影子銀行部分傳導到銀行業中,因為一部分影子銀行的資金恰恰來自于銀行業,比如近年來,有部分國有企業先利用其較高的信用度在銀行貸款,然后通過銀行的委托貸款渠道把資金轉手借給其他企業,其中有一部分資金就流向了房地產開發商。
規避風險需金融體制改革
事實上,影子銀行的存在所帶來的風險還不止于此。
“游離在央行監管體制之外的影子銀行體系,是削弱央行宏觀調控能力的一個根本性因素。”談及影子銀行可能帶來的負面作用,袁增霆表示。
所以受訪人士均認為,為了防止影子銀行體系的風險對整個中國經濟及金融業帶來的風險,對其監管是必須的。而由于影子銀行的存在對經濟發展存在著一定的正面,不能一味將其堵上,而應合理引導、監管。
“對于影子銀行的監管做起來不容易,沒有一些監管機構可以扮演這個角色。”銀監會前任主席劉明康曾在公開場合表示。
郭田勇的觀點亦是如此,因為影子銀行涉及到多個行業,比如信托業是由銀監會主管,典當行是由商務部主管,而保險業的資產管理機構則要由保監會監管,在我國分業監管的體制下,首先要從法律層面明確影子銀行的定義,其次要求各個監管部門相互協調。
“監管部門不能一味地進行監管競爭,這樣也很容易導致監管套利。”郭田勇說。
而談及具體的監管方式,袁增霆建議監管部門要通過建立完善的影子銀行數據庫,了解相關影子銀行發展的動態,掌握這方面的信息以便作出基于充分信息的決策。
“舉例來說,現在監管部門對于信托業,尤其是對信息披露要求較低的單一信托的具體數據就不能系統把握,而這對于監管來說是非常不利的。”袁增霆補充道。
而在易憲容看來,中國影子銀行的出現跟國外不同的一點是,這是正式的金融機構及非正式的金融機構、企業與個人,為了減少高通[微博]貨膨脹下的負利率損失,為了追求高利潤,通過規避規范的金融監管而形成的一種融資新潮流。
“政府單純希望在嚴格管制的基礎上來規避銀行體系的風險是不可能的。要想把當前中國影子銀行的風險限定在一定的程度,就得對當前的中國金融體系進行全面反思及改革,就得加快國內銀行體系利率市場化的進程,規范各種融資工具及融資市場。”易憲容說。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師劉利剛和易憲容的觀點不謀而合,他認為除了考慮利率市場化進程,還應考慮金融所有制多元化的切實推進。
“利率市場化能夠增加企業的融資解決方案,而金融所有制多元化則必須考慮讓更多的民營資本進入壟斷性的金融運營領域,并將這些新的金融機制納入監管范疇。換句說話,讓社會整體利率體系和影子銀行體系陽光化,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思路。”劉利剛分析道。
而顯然,讓更多民營資本進入壟斷性金融運營領域,讓民間借貸陽光化,還需要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