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鍇 王文芳
編者提示:新時期農業普遍呈現出區域化布局、標準化生產趨勢,信貸資金的需求由分散小額逐漸向集中大額轉變,而部分機構給予農戶貸款最高額度不足10萬元,不能滿足規模化、專業化的種養大戶和機械化運作的農戶需求。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加速推進,“三農”經濟的發展,農業、農村、農民對金融信貸支持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據安徽銀監局調查分析,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現有支農信貸業務,尤其是農村小額貸款業務已經滯后于“三農”發展的需求,亟待突破“瓶頸”,尋求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農村小額貸款的特征
安徽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現有農村小額貸款品種主要有農戶貸款、農村專業化合作社貸款和農村小企業貸款。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根據業務品種和當地經濟發展情況確定農村小額貸款金額上限,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上限1萬~5萬元,農村專業化合作社貸款上限100萬~200萬元,農村小企業貸款上限在500萬元。2012年一季度末,安徽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村小額貸款余額1417.67億元,占全部涉農貸款的85.76%,較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別下降2.95和2.51個百分點,不良率8.11%,較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別下降0.23和1.65個百分點。
目前,安徽省農村小額貸款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貸款品種逐漸豐富。除傳統的農村小額貸款,新開發和推廣了“創業樂”、“農家樂”、“商家樂”、“綠之源”、“金土地”、“金綬帶”、“成長金橋”等信貸品種,滿足不同客戶群體差異化的信貸需求。
二是貸款結構變化明顯。一季度末,農村小企業貸款517.08億元,占全部農村小額貸款的36.47%,同比增長近6個百分點,占比保持持續增長勢頭;農戶貸款899.63億元,較上年末下降0.70%,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較上年末下降6.68%,連續4個季度加速下降;專業化合作社貸款受農業投入產出影響,呈現明顯的季節性變化。
三是貸款戶數持續下降。2012年一季度末,全省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農戶貸款共241.66萬戶,較上年末減少34.48萬戶,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減少24.19萬戶;農村小企業貸款平均單戶余額246.68萬元,分別較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增長18.24%和86.23%。
四是貸款方式以抵質押擔保或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為主。多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基于控制信用風險因素考慮,新發放的農村小額貸款,以抵質押或融資性擔保公司擔保為主;對信用(含信用擔保,下同)方式農村小額貸款采取消極態度,或降低額度,或提高準入條件,存量信用貸款正在加速萎縮。
五是農村小企業貸款不良率持續下降,而農戶貸款不良率居高不下。2012年一季度末,農村小額貸款不良余額114.95億元,不良率為8.11%,較上年末和上年同期分別下降0.23和1.65個百分點,規模稀釋貢獻度分別為0.07和1.35個百分點。其中,農村小企業貸款不良率持續下降,不到2%,質量較好;農戶貸款不良率長期居高不下,其中,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不良率高達32.04%。
農村小額貸款存在的問題
目前,農村小額貸款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局限性,主要體現在農戶貸款方面。一是貸款額度較小,不能滿足“三農”融資需求,農村小額貸款增速出現下滑。新時期農業普遍呈現出區域化布局、專業化分工、標準化生產趨勢,各類專業協會、專業合作社應運而生,信貸資金的需求由分散小額逐漸向集中大額轉變,而部分機構給予農戶貸款最高額度不足10萬元,不能滿足規模化、專業化的種養大戶和機械化運作的農戶需求。二是貸款方式單一,抬高了貸款準入門檻。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普遍重視第二還款來源,除存量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要求其他農村小額貸款必須提供有效抵質押擔保,無形中限制了一部分人的貸款資格。
第二,失衡性,主要體現在產品創新方面。一方面,擔保品限制較高,信貸產品創新不足,大量優質農戶、專業化合作組織和農村小企業因缺乏符合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要求的擔保物而無法獲取信貸資金支持。另一方面,部分信貸產品創新超前于配套機制。近年來,農村合作金融機構陸續推出林權抵押貸款、應收賬款質押貸款、商標權質押貸款等新產品,但與之相配套的價值評估、抵質押登記、處置變現機制尚未建立完善,致使出現的信用風險不能得到及時補償。
第三,風險性,主要體現在信用風險方面。一是農村地區尚未建立完善的征信體系,債權保護制度和信用監控體系也不健全,一些經濟主體誠信觀念淡薄逃廢債務,給其他借款人還款意識帶來不良影響。二是農村小額貸款投放對象屬于相對弱質產業,易遭受自然災害,管理欠缺規范,財務信息不透明;縣域農業產業及附屬工業相對集中,不利于應付市場行情波動,借款人的經營風險易轉化為貸款人的信用風險。另外,農村小額貸款易滋生道德風險,如信貸人員向借款人“吃拿卡要”等。
第四,高成本性,體現于全部參與主體。一是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管理成本高。農村小額貸款額小、戶多、面廣,貸款“三查”占用大量人力資源,多數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存在單個信貸員聯系農戶數超過300戶。二是借款主體資金總成本高。除貸款利息,借款主體還需支付抵質押物評估費、抵質押手續費或融資擔保費。三是擔保人或融資性擔保公司代償風險高。四是借款主體的特殊性決定了農村小額貸款抵質押物處置變現成本高,且難以執行法院判決結果。
第五,短期性,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一是風險分擔和激勵導向機制相對較弱。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滯后,農村金融市場保險服務和中介機構長期欠缺;政府配套扶持政策較少,僅有少部分創新項目能得到當地政府或有關部門的支持,而長效的救災補助、貸款貼息、農業發展基金等扶持補償機制尚未建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放的農戶貸款、下崗再就業貸款、生源地助學貸款等均屬民生工程,扶持對象多為弱勢群體,風險與成本居高,致使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發展農村小額貸款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大大降低。二是受制于服務水平、結算、規模的不足,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前期培育的大量優質涉農客戶在競爭中流失。三是農村小額貸款的高風險性、低回報性使得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信貸人員消極推廣,出現“惜貸”、“拒貸”傾向。
政策建議
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完善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的發展:
第一,從政府及相關部門層面來看,一是加大農村貸款風險補償力度。探索建立風險補償專項儲備基金,同時擴大風險補償范圍,增強涉農經濟補償能力,促進農村金融機構更好地發揮支農作用;調整涉農貸款的稅收政策,免除低利率的涉農貸款營業稅收;建立和完善惠農配套措施,對于涉農貸款給予一定的貼息政策優惠。二是優化配套服務機制。進一步完善林權、商標權、應收賬款等權力的估價、抵質押登記、變現機制,保障抵質押權;簡化抵質押手續,適當減免抵質押登記費用,并指導評估公司、擔保公司等中介機構降低收費,降低借款人資金成本;放寬對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結算渠道的限制,進一步推進金融市場競爭的公平性。三是加快農業政策性保險試點工作,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險與財政補助相結合的農業風險防范與救助機制,提高金融機構發展農村小額貸款的積極性。四是推動信用環境建設。加速征信體系建設,完善數據庫信息,及時更新企業或個人的誠信記錄,提高征信信息查詢的準確性;組織開展誠信宣傳活動,利用電視廣播、報紙、政務信息公開等渠道大力宣傳誠信重要性,提高老百姓守信意識;通過信用村(鎮)和信用村比例、金融債權案件執行到位率、行政事業單位不良貸款清收率、逃廢銀行債務等指標量化考核信用環境,并將信用環境建設納入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體系。
第二,從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層面來看,一是加速全面推廣“陽光信貸”服務。集中授信降低農戶貸款管理成本,集中維護客戶信息加快信用工程建設,集中宣傳公開授信標準、貸款條件、發放程序,接受廣泛監督降低道德風險。二是開展針對性調研,開發為“三農”量身打造的金融產品。圍繞農田水利發展、林權制度改革、家電下鄉等農村金融需求新亮點,積極進行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的創新,及時修改業務制度及操作流程,適當放寬農村小額貸款額度限制,不斷擴大農村小額貸款服務對象。三是進一步完善并落實激勵約束機制;強調合規經營,嚴肅處理違規違紀行為,樹立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新形象,以服務維護優質客戶;強調責任認定,推行盡職免責,鼓勵信貸人員摒棄“惜貸”、“拒貸”觀念;強調績效考核,激勵信貸人員主動營銷農村小額貸款,帶動金融服務不斷向下延伸,開創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與農村經濟共贏局面。四是強化服務水平,提高核心競爭力。積極擴大“三農”貸款總量,用足用好各級政府現有財政貼息優惠政策,增加配套信貸資金;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盡可能給農民以利率優惠,讓利于農,反哺于農;優化信貸流程,縮短審批時間,方便農民貸款;增強貸款的靈活性,合理設定貸款額度和貸款期限,推廣信貸資金循環使用模式。
第三,從監管層面來看,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加大涉農考核,引領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下沉服務重心,加大對農戶、農村專業化機構和農村小企業的信貸投入,支持“三農”發展,支持農民增加收入,夯實農村經濟發展基礎。二是建立指導框架,實行差別化監管。全面分析各地區“三農”發展特點,形成農村小額貸款發展指導框架,結合各地區經濟指標建立農村小額貸款價值參考體系,引導各農村中小金融機構據此制訂農村小額貸款發展戰略規劃,切實實行差別化監管。
(作者單位為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安徽監管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