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財經 > 銀行 > 2012中國(青島)財富管理論壇 > 正文
新浪財經訊 由招商銀行(微博)及青島市人民政府主辦的“2012中國(青島)財富管理論壇”于7月4日上午在美麗的海濱城市——青島舉行,本次會議主題是“全球視野下的財富管理大趨勢”。 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瑞士銀行中國區主席兼總裁李一、瑞士信貸銀行企業及機構客戶亞太區主管Buchmann(布克 曼)、富國基金(微博)總經理竇玉明進行了關于“全球財富管理大趨勢”議題的討論。
我們的財富管理會面臨什么樣的壓力和機遇。下面,我們也特別想聽一聽在座其他的嘉賓,特別是來自國外的一些專家,對財富管理有什么樣的獨特見解和理念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下面就進入第一個嘉賓對話環節,參與本場對話的嘉賓是: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平,瑞士銀行中國區主席兼總裁李一先生,瑞士信貸銀行企業級機構客戶亞太區主管URS Buchmann(布克曼)先生,以及富國基金總經理竇玉明先生。
主持人:馬行長,我特別想知道您是如何進行財富管理的?
馬行長:我基本沒有什么財富管理,我對財富管理的認識也是隨著我對這件事的認識不斷提高的。我給你講一個比較笑話的事,剛買房子的時候,我這邊是從招行貸款買房子,那邊把我的工資存在招行活期存款。后來有人說,你對招行特有貢獻了。后來我一想,也不能干這虧本的事,就把我的活期存款給買房子了,就不用存款了。這就說最初財富管理只給別人講,自己也不明白。現在專業化理財,我把我的工資交給客戶經理,完全聽他的,就是這樣理財的,專業化理財。
主持人:您剛才說到,現在的年輕人,很多是“有錢就投資,沒錢就透支”。我作為80后,我是堅定不移的把錢存入銀行帳戶,沒有進行任何的投資。
馬行長:你也需要進行培訓,受教育的。
主持人:我聽到從16世紀的瑞士到今天的中國,五個世紀過去了,中國財富管理開始煥發活力,但是有人說財富管理只是有錢人的游戲,甚至說銀行是在幫有錢人理財,借窮人的錢,這樣金融機構的逐利的本性會讓富人越來越富,窮人越來越窮,不知道在座各位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竇玉明:談到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說不同的人群,有不同的機構替他理財。實際上您剛才談到這個問題,私人財富所面臨的客戶是一千萬以上了。對于像資金比較少的,比如說10萬、5萬以下的人群,基金、保險是相對比較合適的。從基金業來講,是為窮人理財的,以我們公司為例,現在管理的資產接近9百億,但是客戶有400多萬,所以客戶平均資產是2萬塊錢。所以基金和保險是為窮人理財的,證券公司是5—20萬,是為稍微富裕一點的大眾理財,再往上是100萬的信托理財,再往上是招商銀行的。所以不同客戶選擇不同的合適的機構,安排財富管理計劃。
主持人:URS Buchmann(布克曼)有什么觀點要分享?
URS Buchmann(布克曼):謝謝你的問題,這是非常重要的原則,對不同的客戶,用不同的財富管理方式。如果你會問我,國際的財富管理跟內地的財富管理有什么區別?實際上美國有一個產品的概念,在瑞士有客戶的概念。因為產品都有,瑞士銀行,不管是瑞信,一般都用開放性的,沒有一個產品的概念。比如說在目前的情況下,你會說可能對大家比較有意思。但是結構性的產品,對一個78歲的老人有意思嗎?不一定。因為風險太大了,首先有波動,可能也有貨幣的因素,他78歲,需要一個穩定的收入。
所以要看他有沒有孩子,有沒有太太,這些情況都要考慮,為了給客戶的一個合適的方案。
主持人:張所長,您覺得幫富人理財這個說法合理嗎?
張平:這一點中國教育和西方教育差別巨大,像德國,從你出生就有一個存單位,像我孩子在國際學校上學,在初中的時候就要教理財課,而我們到了專業的MBA才開始講這個東西。孩子初一的時候就問我在做理財課,探討股票怎么做。所以在西方,無論做什么科的,像我哥是學醫的,他們都有強烈的理財概念。所以這里面不分為窮人和富人,這是一個大眾性的東西。剛才竇總講的,每一個層面如何把握每一個機會。到了高端,實際上講到最重要的私人銀行的業務,核心就是剛才國外同行講的,最終是為定制而服務,這一點不篩選出服務的。所以并不含有你說的,所謂陰謀論的思維,只含有服務的特性和收費的可能。是這樣一個概念。
主持人:馬行長,我們知道,招行是最佳的中國零售銀行,我們在發展私人銀行的服務同時,是不是反過來能夠更好促進零售業務的發展?
馬蔚華:私人銀行本身也是零售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從我們的歷史看,私人銀行也是通過零售逐漸發展起來的,有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我剛才講到,最早的財富管理形式就是一卡通,在一卡通以前就是存折,存折就是憑證,也是最初級的財富管理形式,就是存款利率,那時候沒有金融市場,那時候財富管理極簡單而又初級。后來我們一卡通對高端客戶,當時的高端客戶50萬。剛才你那個課題,不管是窮人和富人,都希望自己的財富增值,只是量的問題。沒有一個所謂的窮人不希望自己由小到大能夠增長,也沒有一個富人希望自己的財富天天貶值的。但是不同財富的數量,確實需求不一樣,一個初級客戶,可能需要的靈活、安全,但也不離開增值。可能一個高端客戶,可能承受風險的能力強,就是要冒險追求更高的回報。所以作為因,我們這樣給不同的客戶,提供不同的方案,要把那些高端客戶應該做的,給低端客戶,就等于坑他了;要把低端的給高端客戶,他也不滿足。所以逐漸的客戶細分,到財富發展到今天的程度,不斷提供給高凈值客戶的財富管理,就是私人銀行這種最高的形式。所以統統需要全社會的財富管理。謝謝。
主持人:您覺得目前中國財富管理的發展軌跡,是不是延續國外同樣的軌跡,有什么更好的經驗借鑒給我們國內的本土機構?
李一:馬行長那篇東西我要好好讀讀,總結的非常好,行業是古老又嶄新的,的的確確的,這個行業一直伴隨著人類的發展而發展的。目前來講,剛才您講這個問題,窮人、富人的話,其實是兩個角度來講。一個角度是作為一個人的個體,對于金融這種產品的需求,當然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需求;另一角度,從財富管理服務型功能來講,每個企業有每個企業的服務特質,比如說招商銀行以商業銀行的性質,加重私人銀行的管理。作為瑞士銀行,今年整整150年,軌跡是主要以財富管理,就是說每個公司有每個公司特定的服務指向。在中國,客觀上講,我們公司是在2005年、2006年開始慢慢進入這個行業。主要還是投資銀行先進來,包括IPO、兼并收購、發債等等以比較直接的資本市場行為進來的。走到今天,我們最近也是在反思,我們最強的一個部分,就是財富管理這一部分,面對中國巨大的市場,很誘人的市場,這個指標非常清楚,剛才馬行長也講到了,百萬以上的客戶群,現在中國已經在世界上第三位了。這個進步值,而且我相信將會非常快的超越日本,就差幾十萬的指標,而中國的過百萬美元的數量極,在這幾年中是很輕松過去的。
問題是什么呢?我們目前增長量級非常快,四五個區域就涵蓋了中國整個富人的80%。但存在的問題是這樣的,我們總體來講財富管理是整個金融板塊當中,如果從功能性來講,是一個部分。但是我們客觀來講,就是這個部分,也應該有一個逐漸成熟的文化。財富管理這個文化是在整個中國市場正在新興當中,而且非常快。有幾個指標,數量不能講了,就從我們每年增長的客戶群速度,都是以兩位數增長的。但是這里面依然還有一些問題,比方講剛才很多嘉賓在不同的時候也講到了,舉個簡單的例子,現在可供財富管理進行定制性的基礎元素產品,極其少,基礎元素的交易行為特別簡單。另外我們配套的法律法規、交易規則很單薄,另外還有一個指標,今天還有新加坡培訓學院的來了,可以給別人去設計這種方案的專業人才極其有限。這個很正常,因為是發展階段,但這幾年,已經進步的非常非常快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富裕群體的特質是跟傳統,或者跟歐美是有差別的。我們講現在是第一代人,現在也可能是1.5—2代的人掌握財富。而這一群人對理財的基本思維的理解,還沒有完全成熟。他會認為理財機構確實要保證我一個比較高的回報,這只是財富管理的一個小的功能部分。實際它的保值,到未來財富的積累,對于一個家庭的子女狀況,財富來源的狀況,今后未來繼承稅務,包括對整個社會發展,醫療教育等等一系列的問題,有很強烈的指標,上好學生、到好醫院,奢侈品的需求,但整體是原始的需求,沒有整體規范化的過程。所以你會發覺,在我們的客戶群當中,經常出現一大筆錢進來了,可能第二天錢又出去了,因為哪邊有一個礦要投資。是把自己的生意和理財結合起來了,實際應該理財是另外一部分,是未來發展和家庭、個人財富的穩定積累過程,跟主業有關,不一定非得在一塊兒。所以這些文化意識,還是有一個初級階段。但是這個階段,我覺得進步非常之快,這就是現狀。
主持人:現在像瑞士銀行等成熟銀行機構把目光投向中國。但是就像您剛才說的,還有很多不確定性、不成熟的地方需要我們注意。我想同樣問一下來自瑞士的URS Buchmann(布克曼)先生,您如何看待目前向新興市場逐步傾斜的趨勢?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的機會又在哪里?
URS Buchmann(布克曼):我覺得機會在商業銀行,我個人不是商業銀行家,但是在發達國家,在瑞士,最重要的私人銀行的資產來源,還是民營企業家。所以如果中國金融業,中國銀行,特別是中國的商業銀行能支持民營企業家,發展起財富管理業務。中國還有一個巨大的機會,如果看中國全國的商品銷售,他可能會知道具體的數字。但是如果看全年的貸款規模,可能60%到70%是被國營企業拿到了,只有30%是提供給民營企業。實際上民營企業的成長效率,資本回報比國營企業大,他們的效率高。他們會提供60%—70%的貢獻,是不是張平教授?這是我的一個印象。但是民營企業家的規模太小了,他們想上市,他們想進入一級債券市場,也沒有那么大的機會。如果中國能發一些這方面的工具,將來在大規模能發展起來,真正的私人銀行的業務,不一定是一千萬以下,是一個億以上,我覺得這方面,中國還有一個很大的進步。包括我自己的希望是如果中國按照“十二五”計劃要得到這個目標,就變成一個高收益的國家。這個可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條件。但是不容易,因為你看統計數字,60年代已經有160個國家已經到了中等收益的水平。但是后來從60年代,160個國家全球只有16個國家變成高收益的國家。所以中國要達到這個目標,在加快金融改革,放松貸款市場,特別對民營企業家,他們有更大的回報,也有更大的一部分的自由存款,就可以變成私人銀行的一個存款。你看現在中國的一些民營企業家,全部的資產情況來說,實際上我估計沒有一個超過10%的比例,就已經變成了私人銀行的存款。別的資金還是全部在企業,因為他們是第一代,或者是第二代的企業家,不像西方的市場,看不到第三、第四、第五代,但是錢變成了金融投資。
主持人:馬行長,您怎么看待目前中國財富管理面臨的機會,您對招行未來的財富管理的業務發展,有什么樣的規劃或者有什么樣的雄心?
馬蔚華:我覺得現在我同意剛才他們幾位的看法,財富管理在中國作為一個新興的,但是非常有生命力的,有廣闊市場前景的業務。我在本世紀初的時候,我當時覺得中國銀行要面臨兩個挑戰,就是兩個脫媒。一個是資本性脫媒,一個是技術性脫媒。所謂資本性脫媒,銀行間接融資的地位,存款、貸款中介,這個間接融資地位要受到挑戰。你的份額越來越減少,現在也驗證了這一點,剛才我講到存款份額的下降,然后貸款的增長又受到資本的約束,資本充足率。另外又受到市場需求的約束,所以銀行的存貸款都不會像過去30年前那樣高速增長。毫無疑問,銀行的利息收入,雖然量和利率市場化的收窄,利息要減少,這是必然趨勢。這件事在美國80年代已經充分反映出來了。中國商業銀行要做準備,當這個業務減少的時候,哪個是未來最有生命力的新業務?當時我們看到財富管理,挑戰的同時總是要給人機會。財富管理的機會剛才都說了,一個是中國經濟的增長,財富的增長,需求的增長,有那么多財富的增長,那么多人的財富需要打理,銀行是很重要的。
第二,消費觀的轉變,剛才我也談到了,特別是80后、90后,他們需要小康型、消費型,他們也需要財富增值,他們也不儲蓄了。
第三,金融市場的發展,如果過去單一的銀行一家一統天下,整個社會融資都需要銀行來完成,那這個社會可能永遠不會出現發達市場。現在脫媒以后,金融市場越來越活絡,證券、理財、信托、私募,包括民間借貸,這都是理財財富管理的基礎。
第四,IT的發展,特別是通訊的發展,理財需要信息,對客戶信息的掌握,便捷、高速、廣闊,這也提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空間。
第五,中國的國際化,理財將來不可能只提供國內的理財產品。過去我們人民幣升值,沒有人把人民幣變成美元去買境外的產品,當時QDII沒有人理。將來雙向波動以后,中國更加國際化,可能是全球視野配置資產。這些都是機遇,都是中國銀行業的機遇。
招商銀行我們走的快了一點,早了一點,應該在這個領域積累了一些經驗,我們也擁有了一群高端客戶。招商銀行目前只有900個網點,這對大銀行鳳毛麟角。但是我們網上銀行非常發達,替代率86%多。這自然使我們的客戶受到篩選,網點少、網絡發達,我們現在的零售客戶是三種人:一種是有知識的年輕人,第二種是城市白領,包括公務員;第三種是有錢人。這三種人都是財富管理的最佳客戶。這是很好的基礎。
另外這幾年我們也探索了私人銀行財富管理各種不同層級的管理方式,從最普通的客戶,到最高端的客戶,同樣的都提供理財機會。但是當前的挑戰是什么呢?我覺得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財富雖然東移,但是沒有瑞士銀行那樣150年的經驗,連我們這些管理者都是同步學習的,所以是教學相長。這種探索非常有益的,所以管理財富的人和被管理財富的人,都要同時學習的,所以沒有一個成熟的模式,需要探索。
第二,現在中國是全球化的,信息是全球化的。我們的客戶對銀行和財富管理機構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你這邊還沒有太成熟,但是需求是越來越成熟。他們可以把發達國家的那種需求作為他自己追求的目標,這樣銀行可能會受到很多的壓力。因為比如說產品的供給,在中國銀行是分業管理,這種情況下,銀行很難提供一系列綜合服務,所以銀行只能跟其他合作。當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在銀行脫媒的時候,為了使銀行的利潤可持續的增長,修改了法案,現在我們這方面可能還有制約。
再有金融市場在金融危機之后跌宕起伏,特別是股票下跌。我們秦朔有一個調查,在過去一年,70%的客戶資產下跌了30%。所以這種情況下,我們這個市場大家要求只保本,只要增不要跌,也不太現實。再加上法律的制度,對私人銀行還沒有完整的法律制度。比如說私人銀行的專營機構,這都還沒有一個準入的制度。
總而言之,所謂的挑戰就是不成熟的挑戰,就是需要完善的挑戰,就是如何在這樣水平下對客戶高標準服務的挑戰。
主持人:我也在一些材料上看到,有人說目前中國私人銀行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可以用25字概括,比如說“體制有羈絆,業務多煩惱,產品待創新,監管需升級,海外剛起步”。我想問張平所長,您對這25字怎么看?中國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該怎么樣擺脫這些困難更好發展?
張平:剛才講了兩大事實:第一,你想財富管理,更重要的是財富創造,你怎么樣讓有財富創造能力的人得到資金繼續創造財富?這個問題是基石。馬行長講的脫媒問題,也是目前學界紛紛討論的,中國馬上面臨著直接挑戰,所以大家都探討了一個問題,不是僅僅講機遇。其實兩位主講嘉賓都在這兒探討的是挑戰,實際上中國現在銀行,正像你說的,25個字也好,還是多少個字也好,講的都是挑戰問題。但是現在大勢所趨,特別是開放和脫媒趨勢,導致銀行的發展,我覺得在一步步的打破這個方面。因為脫媒浪潮使得銀行已經不得不從傳統的坐吃,轉向服務。因為需求是多樣化的,就導致銀行細分越來越強。每個人必須在細分市場上占住最有利地位。招商銀行無疑是在他的零售業務這方面走得比較領先。所以打破羈絆這塊,我覺得主要是打破監管的羈絆,但是本質上我想還不是簡簡單單的是上面的問題,而是各個銀行如何自我調整自己競爭力的問題。我覺得馬行長是先知先覺的,已經做得相當不錯了。
主持人:除了傳統的銀行以外,基金公司也是很重要的機構,目前的全球形勢下,您覺得應該如何把握機遇和挑戰?
竇玉明:在為客戶服務過程中,我們和招商銀行是一個上下游關系,比如說家電行業,有制造商、渠道商,制造商像海爾、格力,渠道商像國美、蘇寧。在財富管理整個為客戶服務的鏈條中,基金公司扮演的是格力、海爾這樣的制造商,我們是提供產品的。招商銀行這樣的機構,包括UBS,包括其他銀行,更多是在財富管理方面提供渠道商的角色,是為客戶服務的,為客戶選擇合適的制造商,配置產品,我們是上下游的關系。
過去是縱向一體化,很多銀行自己提供產品,就像國美、蘇寧這樣企業自己制造電視。現在逐漸剝離,包括花旗銀行、巴克萊銀行,都把私人銀行業務賣掉,更好的服務客戶。很多的制造業,像我們的制造商越來越大,渠道商也橫向整合,而不是縱向一體化。
對于基金公司來講,如何在全球橫向整合中占有一席之地,這是我們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中國的基金業目前是非常小的,像以富國基金為例,管理900億人民幣。全球的大的基金公司,管理3萬億美金。華夏基金(微博)也管理2000萬人民幣。所以和全球制造商巨頭比起來,中國的制造商還太弱小,只有全球巨頭的1%,這和中國的地位不相稱的。很多制造商已經是全球第一了,像格力、海爾這樣的都是全球第一,像寶鋼、水泥,中國很多制造商都是全球前幾位的。中國的基金業目前相對來講還是比較弱小。我們怎么在全球競爭中有自己的地位,這是我們所面臨的挑戰。在這個階段,我覺得中國像富國這樣的制造商,更多是要調整產品質量,差異化,先活下來,未來爭取在全球購并潮中,如何聯合把自己做大。現階段,更多是做強,有差異化,確實質量是很穩定的,逐漸建立自己的品牌,讓客戶能認同富國提供的產品質量是可靠的,逐漸做到像格力一樣,讓大家買空調就想到格力,未來買基金就想到基金。
剛才張平所長講到,比如說差異化來講,富國基金做得最好是債券投資這一部分,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建立自己的品牌。我們和招商銀行也有很多的合作,招商銀行私人銀行也發了很多的產品提供給客戶。未來是產品差異化,逐漸規模化發展。
主持人:僅僅產品提供方面,能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需求嗎?
竇玉明:我們只滿足了客戶的一小部分的需求,中國還有很多的產品提供商,全球也有很多的產品提供商,富國不是所有的產品提供商。對我們來講,現在的定位是如果想買投資于中國的產品,如果想買中國債券類的產品,首選富國。如果你想買美國的基金,可能富國不是專業的提供商,因此我們只是像招商銀行這樣的,貨架上提供的一類產品,像寶潔提供的牙膏一樣,我們只是一類產品。
主持人:現在很多人抱怨本土私人銀行提供的服務,更多像傳統銀行貴賓服務的一種升級。中國私人財富管理市場,還是仍然以產品驅動為主,您怎么回應這種抱怨聲?剛才竇先生說,你們是百貨店,提供很多選擇。
馬蔚華:我覺得這是一個開始的過程,開始有簡單到復雜,由初級到高級。過去是賣產品收傭金,這件事可能是所有財富管理最初的形式。但現在首先是需求方,因為銀行是需求機構,你是給客戶服務的,你的客戶不太滿意這樣了。所以現在發生了一些變化。比如說我們現在從過去簡單管理存款存量,變成管理客戶總資產。我給你講一個很重要的例子,過去的客戶經理,你讓他賣理財產品很頭疼,不愿意賣。為什么呢?他要用存款買理財產品,用理財產品賣出去了,存款就下降了,所以沒有積極性。后來我們講你這個存款什么目的?不是為了貸款嗎?不也是為了收益嗎?你賣理財產品,不同樣也是收益嗎?而且這個收益是非利息收入,那個利差是需要消耗資本的,這樣大家明白了,這樣既不消耗資本,又非利息收入。從另外一個角度,你想讓客戶購買你的產品保住存款是不可能的。你不賣產品,別的銀行賣產品,到時候你人財兩空,存款也沒了,產品也沒了。所以中國的理財市場,包括理財者都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成熟的。比如說現在大家對理財產品完全不是簡單的基金、保險,發展到越來越廣闊的空間。現在很多高端客戶,需要高品位的,時尚的。現在從理財、保險、基金、信托,已經到現在推出的貴金屬、紅酒、藝術欣賞,現在到子女教育、老年的遺產,將來合理避稅,已經接近西方的需求,實際是一致的。這種需求的產生,必然逼著銀行調整自己去做這些工作,任何需求會改變你的供給。所以我們應該理解中國市場這么快的變化,如果中國零售只有十年的話,中國的私人銀行只有五年。五年內出現這樣的變化,我想無論是管理者還是投資者,無論是客戶還是銀行,大家每天都會有新的東西。但是我想后來者居上的道理就是這樣。瑞士銀行可以用一百年,我們完全不用一百年,他們的經驗就是我們可以借鑒的,他們沒有見到的事,我們可能今天都見到了。所以我們還是充滿信心。
主持人:剛才聽完竇先生和馬行長講的,雖然今天是招行主辦的財富管理論壇,我想正在摩拳擦掌遠不止您一人。最近兩年,各家銀行都在私人銀行業務上馬不停蹄的做準備。想問一下李一,你們覺得和本土的財富管理機構相比,你們在中國市場上,是不是擁有先天的優勢,是不是有更強的競爭力,會有一些“水土不服”嗎?
李一:“水土不服”是特別正常的現象,但是下面一句話,你用多長時間消化這種“水土不服”?對我來講,比如說本土化,這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說起來很容易,過去的一些領軍人物,換成本土人,我覺得這是一種物理上的換。我認為這是一種觀念,不要以為從西方或者一百多年的歷史經驗,就可以足以在中國這么大的市場,而且發展神速的市場就可以復制了。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認認真真理解本土文化,理解本土的工業,理解本土國家政策的趨勢,理解這個民族、這個歷史人們對財富的理解過程等等一系列的理解之后,當然這都是同步進行的。同時還要做一定的教育和再教育化,一方面我們本身的員工現在這幾年的培訓力度是非常大,在香港有一個瑞銀大學。對于本土,定期去念這個課程。另一方面,對客戶的相互交流,很多客戶群也是通過你的影響帶出來的。還有一點,特別希望跟監管機構進行更多的交流,比如說我們內部也搞像論壇之類的。比方講信托的產品,在國內國外是兩個概念,還有技術方面的問題,都需要去打通。隨著中國金融的成熟化,除了防范風險之外,易于受益之外,慢慢走向為客戶著想。實際金融服務是以客戶服務為導向的,如果我們做財富管理,大家知道財富管理是由多組合、多結構的定制性。如果現在一個客戶要體驗這種結構性的話就比較難,要到不同地方開戶,到銀行開戶、到證券公司開戶,到保險公司開戶,我們沒有一個法律下的機構可以完善這些產品的同時交易。所以瑞銀意圖跟監管機構共同交流,來幫助中國市場,一方面自己要加速本土化的融入過程。所以這方面的挑戰,或者也是這方面我們這幾年主要的工作。但是有一點我深深感受到,在中國這么巨大的經濟規模,這么巨大的人群機制,還有這么巨大的金融服務產品差異,比如真正在中國享受到的財富管理的人口數字是很小的。有這么大的前景,我相信瑞士銀行在這邊一定有巨大的前景。但是我也相信,在中國國土上,一定能夠出現更新的、更為代表時代意義的新的金融產品、新的金融市場,以及新的金融管理理論,也包括財富管理的理論。謝謝。
主持人:我們還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的,國內很多私人銀行客戶,對資產配置有越來越高的要求,比如在海外資產配置方面,瑞銀是不是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在這方面給中國的客戶?但是在目前的這種歐債危機蔓延整個市場,風險加劇的情況下,您會對中國客戶投資有什么風險防范的建議?
李一:這里面有技術,一個是離岸,一個是在岸,我們市場分割的十分清楚。現在實際有很多中國公民在海外把錢放到瑞士銀行來,這是由另外一個國際組織在管理他們的業務。現在在國內的話,剛才我講了一個趨勢,在座的各位本土的和國際的,大家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基本上,這幾年,有幾個趨勢可以講一下,隨著金融危機之后,有這么幾個趨勢:一方面在財富的配比方面,目前還是持有現金和商品的比重高,產品相對來講低一些。另外客戶對整個過去財富管理交易流程現在越來越關注了,不像以前了。國內忽悠的成分一定有,現在客戶的警覺性,對財富管理的理念要求、以及流程、產品性質的要求越來越多,實際從另外一個角度,又壓給金融機構你的職業者的道德水準也好、知識結構也好,也是一種新的促進。另外還有,在財富管理這一兩年,客戶還是警覺性很高,對財富的配比不像以前,在金融危機之前,這個心態也發生很多變化。產品選擇上的變化,對于產品要求的理論性理解的變化,都有很大的新的變化。
主持人:我們知道中國和國際市場的關系越來越密切,歐債危機還在持續,還沒有結束的影子出現。中東北非的動蕩也在加劇,還有各種不穩定因素在增加。您覺得2012年全球有什么樣的投資機會?
URS Buchmann(布克曼):首先這個情況不是特別容易,可以看到從全球的交易量,還沒有恢復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的水平。好像從全球的情況來說,特別是2012年,投資師做了一個發布,沒有什么投資,交易量特別小。另外一個,如果你看國際藝術市場,這幾年國際藝術市場的回報,超過了國際金融市場的投資。所以這都表示可能投資者的一些矛盾。
但是,我估計有一些可以考慮的長遠投資,一個是資源,包括水,特別水對中國很重要,中國有20%的人口,但是只有5.6%全球的水。貴金屬,黃金,中國也是全世界最大的黃金生產或者冶煉的基地。另外,奢侈品,包括一些奢侈品的基金。中國可能在境內還沒有一個專門的奢侈品基金,但是我估計如果招商銀行能設計這方面的基金,我覺得肯定是一個長遠的話題。另外,藝術品,特別是私募投資當中,有這些藝術基金。然后有新技術,生物的。中國在生物技術當中,也是現在最領導者的國家。另外一些貨幣有波動,我估計包括瑞士法郎,是比較穩定的一個貨幣,一個瑞士法郎給你差不多七個人民幣。在創新的情況下,最主要的一個考慮是多樣化的,從貨幣、從行業、從投資工具的一個多樣化。然后包括房地產業也是一個投資的方向。老猶太人,他們原來說過,1/3是房地產,另外1/3是證券,包括股票債券。另外1/6是現金,另外1/6是藝術品。
主持人:竇先生,您怎么看待現在中國的投資機會,房地產還是好的選擇嗎?
竇玉明:如果十年、二十年來講,中國股票整體的估值,寧愿股票多投資一點,因為比較便宜,但是不好說什么時候漲。現在貨幣政策壓抑了很多需求,如果什么時候稍微一放松,短暫需求會突然出來。這幾年開發商的供給不足,沒有太多錢建房子。所以說不定什么時候出現任志強(微博)所說的“報復性上漲”也是可能的。因為政府壓制的不是真正的高點,真正放開了,市場找真正的高點,所以我擔心房地產說不定有報復性的反彈機會。
主持人:您的觀點是什么?
馬蔚華:80后該買房了。
主持人:所以市場需求還很大,只是在不同的階段,我們根據風險進行自己的判斷。最后想再問一下張平所長,您剛才講到了,2012年目前整個中國宏觀形勢,在這種情況下,在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之下,您覺得發展財富管理、發展財富銀行,是不是商業銀行很好的轉型之道?
張平:剛才我講演中提到更高的層次,是肯定的,因為利率市場化一推進不是一時半會的事,會連續推進,最后變化標準利率市場化,就是馬行長講的脫媒。脫媒以后,不找競爭優勢,銀行作為一個全能型的傳統銀行基本沒有位置了。所以不是說別的,必然是一個轉型之道,不過有的人轉到給中小客戶提供一攬子服務,有的轉向給高端客戶,這是必然結果,但是轉型必然。
主持人:謝謝臺上的各位嘉賓,分享對全球視野下的趨勢的見解。下面進行下一個議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