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正當銀行業深陷不合理收費以及行業暴利旋渦之際,近期多位高管相繼涉案,本欲低調行事的銀行業再次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眾多風暴集中而來,給正在轉型中的中國銀行業敲響警鐘。
6月11日中國郵儲銀行發布公告稱,行長陶禮明因涉嫌個人經濟問題正在協助有關部門調查。此前6月1日煙臺銀行原董事長莊永輝及多名管理層人士已被罷免并由有關部門控制,5月30日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楊琨被中紀委帶走協助調查。兩周內三樁銀行高管涉案事件密集曝光,不啻為銀行業的一場地震。
去年以來,銀行業已頻現操作及道德風險。2011年3月,因涉數十億元金融票證偽造案及此前的巨額騙貸案,齊魯銀行董事長、行長、監事長遭濟南市委直接免職。而在該行前后,渤海銀行、溫州銀行、漢口銀行等都曾因內控漏洞而陷入風波。
另一浸淫銀行業多年的高管也向《中國經營報》記者指出,盡管很多銀行已在形式上改制,但仍沿襲比較松散甚至官僚作風的管理模式,尚未搭建起真正的法人治理結構及現代化銀行制度,而“不管是高管、中層還是基層員工,只要體系有漏洞,就難以杜絕這些違規違法現象的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銀行業違規、腐敗案案件頻發,有市場分析認為,這與近兩年的宏觀調控不無關系。自去年以來,在民間借貸空前火爆的暴利誘惑下,不乏一些銀行內部人員鋌而走險。另一方面,從大放貸到大緊縮,尤其在去年信貸資源較為緊張的情況下,致使部分銀行高管尋租并釀成大案的現象凸顯。
自2003年改革伊始,整個銀行業在近十年間一直呈現高速增長。2011年,銀行業更是賺得盆滿缽滿,全年凈利潤達10412億元,同比增幅近四成,凈息差也達到了2.7%的高位。此外,中間業務收入的顯著增長同樣令銀行業內倍感振奮。 然而,在去年以來實體經濟下滑、企業經營業績大幅縮水、甚至出現中小企業倒閉潮的背景下,商業銀行過于靚麗的成績單卻令從實業界、學者到消費者一致感到不淡定,銀行業也遭到市場的口誅筆伐。
“銀行業各類服務項目共計1076項,其中收費項目850項”,媒體披露的一份中國銀行業協會去年公布的數據更令銀行收費與銀行暴利一并陷入口水風波。
對于銀行業與實體脫節的高盈利性及收費名目繁多的指責,一些銀行高管則表態稱,目前的高利潤水平“主要得益于資產規模的擴張,其實總體資產回報率并不高”。
此外,除予以否認,銀行界更多的反應則是“澄清”和呼吁。如工行副行長李曉鵬此前在中國銀行業論壇上表示,無論是政府、機構、個人還是企業,其從銀行獲取服務的成本支付形式除了利息,有很多的中間業務的費用,“這也是銀行轉型的過程,需要大家理解”。
2003年,《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的頒布揭開了銀行業費率市場化的大幕。如今,在銀行收費業務范圍與定價能力均顯著增強的情況下,為紓解輿論壓力,監管部門希望更多地干預銀行定價行為,今年2月頒布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即對銀行收費行為有了更多的制約。
但這無疑令正力圖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向低資本消耗轉變的商業銀行頗為尷尬。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日前撰文認為,銀監會加大糾正銀行業違規行為的力度,雖然短期內對銀行盈利影響并不大,但銀行收費業務中長期的成長空間會受到壓制。
事實上,除此之外,日前央行實質上的非對稱降息更令銀行業感到“風雨欲來”。國金證券的相關研報稱,雖然利率市場化剛剛起步,但已經感覺流血不止。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向記者表示,在當前經濟增速明顯回落的形勢下,除了要更加注重風險控制,把握業務發展的節奏與及時調整內部的經營考核方式,商業銀行更應關注包括政策導向、利率市場化改革在內的諸多變化可能帶來的疊加影響。
中國經營報微博:http://weibo.com/chinabusinessjourna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