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商幫的發展與特點
文/許會斌
編者提示:廣東古時稱做“番禺”,位居中國的南海之濱,據歷史資料記載,從秦漢開始,就已成為我國南方的重要商業基地。特別是廣東商幫的形成,使粵商的精神發揚光大。清朝道光十年,英國議會對曾在中國做過商業貿易的英國商人進行了一次調查,最后得出的結論是:“在廣州做生意幾乎比世界一切其他地方都更方便、更好做。”海外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太陽無時不普照著粵人社會。”
廣東商幫發跡于潮汕、香港地區和東南亞。據歷史資料考證,粵商雖然從秦漢就有,但是真正形成商幫還要從明清算起,也在這個期間商幫得到發展。可以說粵商商幫的興起,與地理環境的優越、商品貨幣的發展,與封建政府對廣東采取特殊的政策密切相關。從廣東商幫的地域和社會構成而言,主要由廣州幫和潮州幫構成。
廣州幫主要是由珠江三角洲各縣的商人構成,清朝人曾做過粗略統計,在廣州幫中,順德人占3/10,番禺人占2/10,南海、新會人占2/10,其他各縣人占2/10。就是說,珠江三角洲各縣的商人占廣州幫的90%以上。潮州幫主要是由潮州、海陽(今潮安)、澄海、饒平、大埔等縣的商人構成。由于廣州是明清封建政府允許開放對外貿易的唯一港口,所以,外省商人紛至沓來廣州經商貿易,甚至定居,成為“半是僑居半故家”的商人,他們不僅在廣州、佛山等地建立會館,而且設有“義莊”“義山”,供同省商人客死廣東者以棺櫬(chen)暫厝(cuo)之地或埋葬之所。據載,當時在廣州、佛山等地定居經商的外省商人主要是徽商、晉商、閩商、浙商、湖廣商等。可見,明清時期的廣東商幫在某種程度上已具有全國性的意義。
粵商的職業構成
從歷史上考證,粵商職業構成大體分為六種情況:一是亦盜亦商。這是明清政府實行海禁政策的產物,潮州幫商人多屬此類。例如,饒平縣人林國顯,在南澳島建立基地后,于明朝嘉靖四十一年(1563),偕同其族孫林鳳、林隆陽,其侄女婿吳平居汕頭、廈門一帶經商20多年。張璉,亦為饒平人,嘉靖三十九年(1560),“入海為亂”,從事走私貿易,開始自大埔的三饒嶺攻縣城,然后帶領士兵9000多人攻破福建的寧德、福清、永福等縣,又攻江西的寧都、瑞金等地,震動閩、粵、贛三省。二是亦官亦商。例如,明朝嘉靖年間南海縣人霍韜,在吏部任職期間,亦在佛山經營炭鐵、鹽鹺(cuo)生意而發家致富。三是棄儒而商。這類商人情況不一,有人是因一次或多次應試落第而經商者;有人是為繼承父輩商務而“棄儒就賈”者;有人是嫌教書薪金微薄而棄教服賈者。四是棄吏而賈。主要是一些地位低、俸祿薄的小官吏,為了生活富裕,不愿做芝麻官而走上經商的道路。五是棄農經商。隨著廣東商品貨幣經濟的日益發展,一些農村的自耕農或佃農,眼見經商利大于農,往往積聚少量資本而棄農經商,這種情況在番禺、順德、新會等地相當普遍。六是達官致仕經商。主要是有些外出做官的人,在年老退休后還鄉經商。
粵商的經營方式和內容
據史料載,粵商大致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海商。它是指專門從事經營海外貿易的商人。明清史籍記載的包括“海寇”“海盜”等,多數都是這種海商。這些海商的經營方式按其資本構成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封建型,即由“豪門巨室”“勢家宦族”和“封建士紳”豢養‘義男”“厚生”,或利用屬下官吏造船直接出海貿易;二是,租賃型,即海商向豪門之家租賃舶船,雇水手攬載其他商人出海貿易;三是,獨資型,有雄厚的資本,招募雇員,制造船舶遠涉重洋,經營于海外異域;四是,合資型,這是中小商人比較普遍采用的一種合伙經營方式。第二類是牙商。就是替買賣雙方說和并抽取傭金的經紀人。第三類是國內長途販運的批發商,其主要經營方式是在廣州、佛山等中心市場設置批發商行經營業務,一方面到各省或省內邊遠地區收購貨物販運回廣州、佛山等中心市場批發給零售商,或通過牙商向外商批發;另一方面將廣東的貨物販運到外省或省內邊遠地區批發給當地中小商人。為此也在全國各省都會,設立商號或會館,這些長途販運商,主要經營項目有:米、鹽、糖、絲、洋貨等。
粵商的典型代表人物
粵商的典型代表人物主要有以下3人:
第一,一代酒王張振勛(1841~1916),他是廣東大埔人,幼年因家境貧寒,十幾歲就漂洋過海,流落到了荷屬東印度(今印尼)首府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最初在米店當伙計,后得到岳父的資助,自立米店。由于善于經營,事業獲得巨大發展,到19世紀末,經營的范圍涉及米業、酒行、種植、金融、商業、藥材、航運業等,成為當時南洋華僑中首屈一指的巨富和德高望重的僑領。1890年清政府委任他為檳榔嶼首任領事,1895年繼任新加坡總領事,從此走上了亦官亦商的道路。19世紀60~90年代,經李鴻章推薦,張振勛回國先后任粵漢鐵路幫辦、總辦等職,光緒皇帝也多次召見他,并采納其抵制洋貨、發展實業、興辦鐵路的建議。1890年,張振勛在巴達維亞出席法國領事舉行的一次宴會時,聽到法國領事說,用山東煙臺產的葡萄釀酒,酒味醇香,不亞于法國的白蘭地,于是便萌發了在山東建立酒廠的念頭。兩年后,赴煙臺考察,并著手創辦了張裕葡萄酒公司,他投資300多萬銀元,購地千畝,引進歐美葡萄良種,聘請美國、日本工程師,引進設備,訓練員工,經過近10年的苦心經營,在20世紀初,生產出近20個品種,行銷全國,與茅臺酒并列,為當時八大名酒之一,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在美國舊金山舉行,張振勛帶著自己公司釀造的三種酒參展,一舉獲得金質獎章,從此張裕公司釀制的金獎白蘭地聞名于世,獎章縮印在商標上,一直沿用至今。
第二,珠寶大王鄭裕彤。他1925年8月27日出生于廣東順德縣一個貧寒家庭,幼時靠父親開小店勉強糊口,父母原希望他專攻學業,但到中學輟學。13歲那年,日軍進犯廣州,父親將他送到摯友周志元開的“周大福(微博)”金鋪當伙計。由于對珠寶十分鉆研和有興致,很快就掌握了坐店營銷的要領,未滿3年學徒就升任金鋪掌管。他一貫務實至上,善于把握機會,開拓發展,在他的主持下,將周大福珠寶行改為有限公司,下設23個分行。他首創制造999.9純金,珠寶生意遠至東南亞、比利時、英國、美國等地,并在南非建立了一個鉆石加工廠,是香港最大的鉆石商,成為飲譽東南亞的“珠寶大王”。
第三,草根小商潘振承(1714~1788),字遜賢,號文巖,又名啟,外國人稱之為潘啟官,潘振承早年家貧,學習商賈。青年自閩入粵,從事海外絲茶貿易,潘振承冒著犯天條之險偷渡到海外經商,搭乘瑞典哥德堡號返回廣州,被虎門水勇擒獲,生命垂危之際,偶然被廣州十三行總商陳燾洋救出,由此投在陳燾洋門下做跟班,進入十三行,開始了跌宕起伏的行商生涯。最終,潘振承在危機中把握良機,坐上總商寶座,將十三行帶進全盛時期,成為當時名震海內外的粵商。
“膽”“容”相濟——粵商的特點
粵商最大的特點是:“膽”“容”相濟。就是既有冒險行商的精神,又有大海般的包容氣度。社會上流傳著一句俗話形容廣東人和東北人:“廣東人是文大膽,東北人是武大膽。 ”廣東商幫就是這樣,善于抓住機遇、擴大經營;善于大膽開拓、獨立進取;善于吃苦耐勞、多作奉獻;善于寬容豁達、和氣生財。縱觀粵商的特點,可以說自古以來賺錢發財的興趣大于當官的興趣。
(作者為本刊特約專欄作家,中國建設銀行總行批發業務總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