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一1953款發(fā)行量最大,德銀40%收益最高,東亞32.4%其次,渣打、花旗投訴最多
理財周報記者 張莉/文
在外資行的各項業(yè)務中,零售業(yè)務已成為新的發(fā)展重點。隨著高息拉存的明令禁止、信貸緊縮政策的一步步逼近,理財產品在零售銀行的地位越發(fā)舉足輕重。
一則可以借此降低存貸比,一則也滿足了人們跑贏通脹的需求。
華一1953款發(fā)行量最大
德銀40%收益最高
根據(jù)理財周報零售銀行實驗室統(tǒng)計,商業(yè)銀行中,過去的五年,共有14家外資行發(fā)售理財產品。
但從發(fā)行量上來說,從個位數(shù)到千位數(shù),參差不齊。其中,華一銀行數(shù)量為最多,截止到2012年3月,共發(fā)行1953款理財產品,遠遠將其他外資行撇在身后。其次是匯豐600款,其他超過百位數(shù)的為渣打515款、恒生424款、荷蘭243款、東亞235款、花旗225款、星展165款。不足百款的為法興、華僑、永亨和南商,分別有84款、68款、24款和13款。發(fā)行個位數(shù)的為大華和澳新,分別為4款和3款。
在這4556款產品中,預期收益率最高的為德銀的2008年掛鉤德銀農業(yè)指數(shù)歐元計劃,投資期限為1年,掛鉤歐元、美元,預期收益率為40%。其次為東亞的2007年東亞代客境外理財計劃“基匯寶”投資產品系列2,投資期限5年,預期收益率為32.4%。再次是匯豐發(fā)行的2008年保本投資產品一籃子匯聚中華股票掛鉤產品,預期收益為32%,投資期限為2年。
事實證明,預期收益不代表實際收益。外資行2007年剛轉制成功,第二年就碰到了金融海嘯。那時對中國市場的了解,尚處于初級階段,研制的理財產品,大多投資期限較長,3-5年的投資期較為普遍,且都以高收益為首要目標,且多為浮動型收益。上述德銀、東亞、匯豐三家的理財產品就為較好的例子。
當然,也有極少數(shù)保本中長期的產品,如恒生銀行推出的2008年股票掛鉤“天天開心”可自動贖回產品,預期收益率為27.5%,投資期限為18個月。荷蘭銀行2007年“香港直通車”股票掛鉤結構性存款第一期(澳元90%保本型),預期收益為21.33%,投資期限為1.5年。
過去的五年,坊間經常傳出外資行的理財產品招惹官司上身的消息,尤其轉制初期發(fā)行的QDII產品,虧得連利息都不剩的產品應有盡有,幾乎每家銀行都脫不了干系,比如當年常被投訴的渣打、花旗等,直到現(xiàn)在,這場噩夢還遠未結束。
從不保本到保本
從“天書”到簡要說明書
對比近兩年與2007年的外資行理財市場,被投訴的聲音大為減少。各家外資行自己也在不斷摸索中,為自己的理財產品業(yè)務開辟了一條屬于自己的道路。
星展香港財資市場部高級副總裁王良享在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星展入主五年來,理財產品方向以結構性為主,投資期限從6個月開始,半年內的以掛鉤外匯為主,1-2年期的以掛鉤股票、商品、貴金屬等為主,5年期有股票為主的,也有上市基金ETF為主的,一些產品也有被提前贖回的機制。
“2007年到2010年推出的全是保本產品,到2011年開始出現(xiàn)非保本產品。高回報必定伴隨高風險,2011年以來,我們首先推出的是95%的保本,后來又延伸到90%的保本!蓖跽f。
而星展理財產品所走之路,正好與那幾家大型外資行恰恰相反!昂髞碚呤俏×讼闰屨叩慕涷灲逃柌抛呱险壍,有了渣打、花旗等的預先失敗的嘗試,后來的銀行才少走了那么多的彎路!币患夜煞葜沏y行的高層說。
曾幾何時,外資行的產品說明書被外界笑稱為“天書”。長達幾十頁的產品說明,讀下來卻不知在說什么。為此,數(shù)不盡的客戶與外資行對簿公堂,監(jiān)管層也曾多次下令要銀行自查。
多位外資行的高層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外資行一直在自我審查,在與客戶溝通方面也做了越來越多的努力,現(xiàn)在的產品說明書已經不能稱之為天書了。
“我們把所謂的‘天書’,簡化成為客戶可以了解的言語,并添設了對客戶本身所做的風險考量的問卷,以此定義風險類別。同時,銀行內也做了嚴格的產品的風險分類,根據(jù)參數(shù),比如產品波動率、復雜性,根據(jù)客戶能接受的風險程度,來調配相應風險的產品。”王良享說。
恒生中國副董事長兼行長關燕萍在接受理財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該行的理財產品在結構上大部分為保本及部分保本產品,并在產品開發(fā)過程中會通過諸如“安全氣囊”等期權結構對產品提供額外雙重本金保障。同時,在產品研發(fā)過程中會確保產品能通過合理的倒流測試,確保產品能提供合理風險/回報關系。
此外,在挑選結構產品掛鉤標的時,采用廣為市場接受的標的,如外匯掛鉤產品中采用美元/港幣匯率、股票掛鉤產品中的大盤藍籌,以及商品掛鉤產品中的黃金、原油等,以盡量避免因標的交易量不足可能引發(fā)的報價以及流動性風險。
理財產品之困
理財產品永遠有說不完的故事。預期收益與實際收益相符,則萬事不提,如若不然,銀行與客戶之間將有永無休止的戰(zhàn)爭。
而銀行與銀行之間,為鎖住客戶存款,同質化越來越嚴重,不同的,則是看誰給出更高的預期收益。
一位研究銀行多年的經濟學家提醒,中國商業(yè)銀行理財產品同質化比較嚴重,提供交易和保值的產品較多,提供增值的產品很少而且很不成熟,一旦資本市場回暖,銀行理財產品規(guī)模無疑面臨沖擊。
花旗中國副行長兼消費金融業(yè)務總裁周永贊則說,現(xiàn)今的外資行,已經超越了銷售產品組合的初級階段,現(xiàn)在更多提供的是財富管理,以后的趨勢是要在中小企業(yè)主的理財需求、資產傳承、全球跟蹤服務等方面提供一攬子服務。
“目前全球經濟還處于相對脆弱的階段,歐元區(qū)的債務危機,美國的高失業(yè)率還有中國面臨的經濟結構調整等等因素都將造成市場的波動,外資行在產品開發(fā)的時候尤其需要注重貼近市場的變化,把控產品的安全性!标P燕萍提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