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師田 李慧林
近幾年,各國有商業銀行和地方商業銀行紛紛進入農村金融市場,支持農村“三農”經濟發展,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存在很多風險,本文就此問題提出了六點建議。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逐漸多層次化,單一的金融機構難以滿足其金融需求,為此,需要一個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體系予以支持。為解決“三農”問題,中央每年都出臺很多支農惠農的措施和意見,金融機構對這些措施反應強烈,扶持“三農”的針對性措施和服務日漸增多,逐漸把業務的觸角伸向農村這片“藍海”,特別是已完成股份制改革的商業銀行,通過各種路徑進入農村市場。
近年來,我國放寬了對農村金融機構的市場準入,推動包括村鎮銀行、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以及小額貸款公司等在內的新型農村金融服務機構試點,圍繞農村經濟發展目標,改進信貸服務,針對農村消費的需求,積極進行產品創新,逐步改變農村信用社相對壟斷的局面,形成了多種金融機構并存的農村金融機構體系。
探索資金回流的路徑
以吉林市為例,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政儲蓄銀行、吉林銀行4家商業銀行進入本地區的農村金融市場的路徑,主要有以下四種:
直接路徑之一: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商業銀行通過增設內部部門、分支機構增加服務項目,或發起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直接為農村經濟主體提供金融服務和信貸支持。各商業銀行的吉林分行發起設立了村鎮銀行,通過村鎮銀行的嶄新平臺,將大銀行的系統優勢與村鎮銀行貼近農戶、機制靈活的特點有機結合,從而創新出服務“三農”的組織模式,通過控股村鎮銀行,商業銀行可實現“以小博大”的目標,以相對較少的資金和人力投入,占據較大范圍的農村市場。
直接路徑之二:創新產品,以“惠農卡”進入
金穗惠農卡是中國農業銀行(微博)面向農戶發行的銀聯標準借記卡產品,它除了具有金穗借記卡存取現金、轉賬結算、消費、理財等各項功能外,還向持卡人提供農戶小額貸款載體、財政補貼代理等特色服務功能。惠農卡實行“三免一減半”的優惠政策,即免收惠農卡開卡費;免收賬戶小額賬戶服務費;免收惠農卡和交易明細折的工本費(包括換卡和補卡);減半收取惠農卡年費(僅用于新農保、新農合、直補等代理功能的免收年費)。
間接路徑之一:政府協調進入
為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解決農業發展資金短缺的突出問題,2010年3月6日,吉林市農委就協調吉林市建設銀行舉辦支農貸款銀企(種糧大戶)對接會,對貸款條件比較成熟的項目初步篩選出59個,總投資38.76億元,擬貸款21.76億元。
間接路徑之二:中介主導進入
中介主導進入是指在外界環境改善的條件下,新成立的非銀行金融中介或機構通過提供擔保等方式幫助農村經濟主體取得貸款。在這種模式中,非銀行金融中介充當了資金中轉站和風險承載者的角色,商業銀行通過與金融中介機構合作降低自身的風險。其中,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政府設立機構、行業協會、擔保公司等,它們為農村經濟主體創造條件,為建立良好的社會信用環境發揮了積極作用。中介主導進入方式區別于間接進入方式的重要特征是商業銀行不分擔農業貸款的風險,中介機構將承擔信貸風險。地方財政、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等組織成立市場化運營的擔保公司,開展擔保業務。
通過一系列措施,商業銀行資金回流農村金融市場取得了顯著成效。
首先,推動了地方“三農”經濟的發展,有效解決了農民“貸款難”、信用社“難貸款”的問題,滿足了農民正常的臨時性生產資金需求,提高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了地區經濟發展。
其次,適應發展現代農業需求特點,開發和引入了多樣化、有特色的金融產品,加大了對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金融支持。吉林市農村金融機構積極開辦農民住房、農戶宅基地、林業產權、果園、有償取得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地上收益權、林權等各類動產和不動產的抵質押貸款,擴大農民工貸款有效擔保物范圍,開辦農民工返鄉創業信貸的延伸品種。
最后,構建了以政策性金融為支撐、商業性金融和其他金融并存的功能互補、合作競爭、充滿活力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在明確支農主體職能的情況下,針對不同需求層次,支持發展了適合農村需求特點的多種所有制金融組織,降低了機構準入門檻,暢通了服務競爭渠道,充分發揮了多種形式小額信貸組織互為補充的作用。
資金回流存在的問題和風險
商業銀行資金回流農村金融市場雖然已探索出一些路徑,但是,依然存在著諸多問題和風險。
第一,農村的信用風險依然存在。近年來,雖然農村的信用環境有了一些改善,但仍有部分農戶履約意識不強、誠信意識較差,惡意逃費銀行債務,甚至部分村社干部參與截留信貸資金、收取好處費和“扒皮”等違法活動,導致銀行的資金安全受到威脅,銀行形象受到損害。
第二,經營風險較大。發放農戶小額貸款相對法人客戶成本較高,由于農戶貸款戶數多、額度小、覆蓋面大,需要投入的人力、物力多,設備利用率低。與法人客戶相比,管理農戶貸款必然需要增加大量人員的工資、旅差費、運鈔費和業務工本費支出,單位成本明顯高于法人客戶貸款。
第三,農業風險因素日益復雜。傳統的農業只偏重于關注旱、澇、蟲、雪、風等自然災害,農民家庭也只愁婚喪嫁娶、天災病孽。現在的農民面對著多方位、多層次的風險,現代經濟的市場風險、貨幣風險、價格風險、利率風險、道德風險,或多或少地直接或間接地波及農業生產。以畜牧業為主的多種經營項目,由于受市場波動影響,風險相對較高。目前,國家還沒有畜禽產品價格保護或調節政策,相關部門還沒有建立針對畜牧業養殖的風險補償機制,給投放養殖業貸款帶來較大風險和困難。
第四,貸款管理難度增大,存在一定的管理風險。由于農戶小額貸款相對于其他貸款存在戶數多、風險大、擔保差、信息不透明等特點,大多數商業銀行信貸從業人員少,業務能力不強,貸款管理難度大,伴隨著客戶的不斷增多,對商業銀行的貸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五,惠農卡用卡的環境建設需進一步加強,特色服務功能尚未充分實現。目前,中國農業銀行吉林市分行縣域內的ATM、POS、轉賬電話等自助機具的覆蓋率尚不能滿足所有農戶的業務需求,特別是其物理網點難以覆蓋的地區,均未配備以上服務設施,導致惠農卡的特色功能很難實現,農民用惠農卡取現難,這些都是制約惠農卡特色功能發展的“瓶頸”問題。
多措并舉推動資金回流
為了更好地推動商業銀行資金回流農村金融市場,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工夫:
第一,加快農村擔保機制創新。一是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的擔保機構共同發展,在政府出資建立擔保基金或擔保機構的同時,在自愿參與的前提下構建農戶聯保、個體工商戶聯保、企業聯保機制,有條件的地方可設立農業擔保機構,鼓勵現有商業性擔保機構開展農村擔保業務。二是借鑒城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的經驗,根據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探索實施多種擔保辦法,探索實行動產抵押、權益質押等多種擔保形式。三是建議國家松動對宅基地、土地承包經營權等權利的抵押、質押限制,在滿足農民基本生活條件的基礎上,進一步防范農戶貸款風險,提高農民法律意識。
第二,加快涉農金融產品創新。緊緊圍繞“三農”需要,設計開發符合農村現階段市場需求的新型金融產品。一是繼續完善小額信貸機制,探索完善聯保擔保貸款機制,支持農業產業化發展。二是積極開發適合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特點的產品,發展農民養老金儲蓄、農民住房儲蓄、銀行卡、理財以及代收代付等金融業務,滿足農村多元化的金融服務需求。
第三,加快農戶征信體系建設。真實的信息、正確的評定、準確的授信是防范信貸風險、促進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持續健康發展的前提,要建立科學、完善、動態的農戶和農村小企業征信、授信系統,防止由于操作不當和道德因素引起的授信風險。
第四,加快農村金融風險補償機制建設。要參照現有的中小企業擔保基金和再就業小額貸款擔保基金設立方式,逐步建立起適應農村環境的聯保小組、擔保協會和擔保基金等擔保機構,解決農村擔保不足的問題。要加快對農業保險制度的建設,建立覆蓋面廣、種類齊全、費率合理的商業保險,分散農業經濟風險,解決農村信用社信貸風險大的問題。
第五,深入農村,對轄內農戶金融服務需求進行調查。為全面掌握農業生產資金投向和服務需求情況,抽調信貸員、風險合規部成員、審計部成員組成的調查小組深入周邊各鄉、鎮、村、屯,對農戶及涉農經濟組織,采取走訪、召開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和掌握農業生產資金需求,資金用途和貸款額度進行細致的調查工作。加強與地方農業、漁業和農資等部門的聯系溝通,全面了解農民春耕備播、地方產業政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業項目規劃等情況,詳細了解金融服務需求情況。通過市場調查,牢牢把握信貸投放的主動權,為有的放矢地開展支農服務奠定基礎。
第六,重服務,多渠道尋求農村信貸市場切入點。積極引入“公司+農戶”的模式,對科技農業、高效農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及基地建設實行傾斜政策,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金融機構要與政府相關部門攜手,與各鄉鎮農技協積極溝通協調,開展信用農技協、信用村屯的評定工作,根據評定的信用等級,堅持貸款優先、利率優惠。
(周師田為中國人民銀行吉林市中心支行副行長,李慧林為中國人民銀行吉林市中心支行貨幣信貸處科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