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綜合報道】2012年1月4日,據第一財經日報(微博)報道,時隔五年,第四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于1月6日召開。此前,由中財辦、中編辦、國研室、發改委、財政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等在內的20個部委辦局分頭領銜的“15項重大金融課題”將在此次會議上重點討論。
“十五大金融課題”包括,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制度、完善金融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對金融機構綜合經營和金融機構的監管、明確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和約束機制等。
與系統性金融風險防范制度等議題相比,明確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和約束機制屬于微觀層面。但2010年銀行大規模股權融資后,商業銀行又在2011年掀起了次級債融資的狂潮。3年多的現實證明,明確商業銀行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已變得十分緊迫。
總的來看,補充資本的辦法有內源和外生兩條路徑。內源式融資即是指把一部分利潤轉化資本;外源式融資則包括由股東增資擴股、發行新的股份、發行次級債券、混合資本債券等一些辦法。
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的建立無外乎在上述兩條路徑之中輾轉騰挪。但除此之外,借鑒國外經驗,國內金融業界人士提出了第三條“一勞永逸”的道路,即資產證券化。
“水多加面,面多加水。如果商業銀行不進行資產證券化,而是不斷側重于表內風險加權資產的增長和資本的補充機制,中國股市在很大程度上要改名為銀行業股市了。”人民銀行副行長劉士余建議,發展資產證券化,破解此難題。
事實上,從2010年開始至今,金融界已有數輪大規模呼吁重啟資產證券化的呼聲。
2011年3月初的一次公開論壇上,工行行長楊凱生就曾表示,銀行業資產持有方式要進一步轉型,資產證券化連接信貸市場和資本市場,是增加銀行信貸流通性的重要途徑。
無獨有偶,招行行長馬蔚華、中投副總經理汪建熙等多位業內重量級人士也相繼發聲。
馬蔚華認為,在資產證券化方面,我國既不能重蹈覆轍,也不能因噎廢食,而應遵循“風險可控、成本可算、信息充分披露”的金融產品創新原則,積極加以推進。
汪建熙更是以未來五年主要國有控股銀行估計還將融資1500億元為由,呼吁盡快重新啟動銀行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審理,破解商業銀行從股票市場單一渠道融資的困局。
總的來看,銀行實施信貸資產證券化能解決兩個關鍵問題:其一,解決銀行資產負債期限不匹配的問題。其二,釋放資本,提高資本充足率。
在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之前,這種呼聲得到回應。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吳顯亭早些時候曾透露,國務院已經批準信貸資產證券化繼續擴大試點。央行會同相關部門目前正在積極研究進一步擴大中小企業信貸資產證券化的實施方案。
這意味著,資產證券化終將重啟,但實施的方式和范圍尚存較大懸念。因此,金融工作會議召開之際,資產證券化以何種方式重啟,成為明確銀行資本補充和約束機制議題領域最值得期待的看點。
【作者:《財經》綜合報道 】 (責任編輯:要雪梅)分享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