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徐皓 發自上海
又現新基金產品掙扎在 “生存線”上艱難成立。天治基金旗下的新基金——天治穩定收益債券最終以“半個身位”驚險擠過2億份的募集下限,而宣告其長達兩個半月的募集期終結。
在這個漫長的冬天,該基金三次被迫延長募集期創下業界紀錄。在其主托管行中信銀行到發行后期已經放棄努力后,郵儲銀行“火速救援”,雖然最終化解了無法成立的尷尬,但個中冷暖也只有天治基金自身了然。
73天后艱難成立
12月23日,平安夜的前一日,天治穩定收益債券發行的最后一天,也是這只新基金發行的第73天。
而此前一日,該新基金的托管行中信銀行募集數據仍停留在8000萬份——這距離公募基金產品成立的最低規模2億份尚不足半數。“最后一天,中信應該會救他們(天治)。”接近中信銀行的渠道人士認為。
按照行業慣例,托管行會承擔起新基金銷售的主要任務(銀行系基金公司除外),例如通常會承諾一個保底數,即在市場不好的情況下,也會盡量努力讓新基金達到成立最低規模。
然而,中信銀行這一次似乎并沒有做出努力的嘗試。《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從多個渠道了解到,最終中信銀行為天治穩定收益貢獻的募集量也就在8000多萬份。
而這一數量,與兩個星期前,也就是天治第三次發布延長募集期時的數字相比,并沒有太大變化。彼時天治穩定收益仍未達到募集成立的下限,作為托管行,中信銀行在其“生死存亡”之際,似乎并沒有太大動作。
郵政儲蓄銀行則成為 “白衣騎士”。據悉,天治基金最終找來郵儲銀行幫忙。雖然沒有獲得郵儲銀行渠道的具體募集數據,不過,有該行上海網點的人士表示,在天治發行的最后幾日,都在全力“沖量”。
最終,天治穩定收益在漫長的72個發行日后,驚險邁過成立線,以“兩億出頭”的規模結束募集。
冷門渠道嘗試未果
今年以來,由于傳統大行渠道擁堵,不少中小基金公司都改變了發行策略,天治基金也在其中。此前天治基金主要依托的是農行、交行等大行渠道,而從今年開始,天治基金開始和中小銀行合作托管基金。
今年8月發行的天治成長精選的托管行為上海銀行,這也是上海銀行拿到托管基金資格后首只托管的基金。據接近天治基金人士透露,此前天治成長精選原本定于與中國銀行合作,并談下了很優待的合作條件,然而公司高層最終決定拒絕中國銀行轉而與上海銀行合作,個中緣由不得而知。
最終天治成長精選首發規模為5.25億份,相比其他基金并不算高,不過在天治基金內部相比而言,也算作差強人意。
而此次天治穩定收益發行,也是天治首次和中信銀行合作,然而結果卻不甚理想。
有曾經和中信銀行合作過的基金公司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相對于大行,中信銀行下屬網點的執行力并不強,“總行制定的任務,下面并沒有太大動力去完成,他們的考核還是主要以存款為主,個金影響不大。”
即便如此,有基金業人士也認為,基金公司與托管行可能在某些環節方面協調出現了問題,否則也不至于銀行“見死不救”。
事實上,在今年開始發力并共托管了8只新基金之前,中信銀行并未將重心放在托管業務方面。而其銷售實力也較為平淡,今年托管的新基金中除了兩只銀行系基金首發突破10億份外,其他都是個位數的規模。
新基金“生存”危機
天治穩定收益已經不是今年第一只出現“生存”危機的新基金了。記者統計顯示,今年以來首募規模在2億~3億份之間,踩線成立的新基金有11只(不計算聯接基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今年已經出現好幾只次新基金險些無法成立的情況,而其中不乏大型銀行托管的基金。不過,這些基金最后還是都拉來了“救命錢”,因為誰也不愿成為第一個無法成立的新基金樣本。
然而不少基金業人士卻期盼著這一天的到來。這并非幸災樂禍,而是其本身也飽受近年來公司加速發行之累。
“如果開了個頭,也許基金公司也就不會苛求新基金發行一定要成立,或者發行步調會有所減慢。”某中小基金公司人士表示,其所在基金公司今年以幾乎每個季度一只新基金的速度,不甘落后地與同業比拼著新產品發行,然而規模卻并不樂觀。
而今年以來,已經有200只左右的新基金產品問世。但在追求絕對數量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其中有約三分之一是募集規模在5億份以下的微型基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