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2月9日電 (金融頻道 曹文萱)距今,中國加入WTO已滿十年。在這十年之間,中國銀行(微博)業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外資銀行則史上首次進入中國。在新的“十二五”規劃下,中資銀行更需加快向外拓展的步伐,滿足中國企業“走出去”所衍生的各種金融需求,而同時,隨著中國銀行業務擴張的不斷變化,以及對新型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中外資的競合關系或將繼續。并成為發展趨勢。
中資行“出海”擴張
障礙重重 軟實力待改善
在這十年間,中資銀行的海外擴張更重視互補優勢。2010年3月份中國工商銀行收購了南非標準銀行20%的股權,成為其最大的股東,雙方互補的優勢比較突出。同樣,中國建設銀行(微博)收購美國銀行亞洲有限公司、中國銀行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公司等也都具有較明顯的互補效應。
據英國《銀行家》雜志曾報道,2010年,中資銀行實力已經超日本,僅次美國。
同時,中國銀行業海外擴展之勢不斷加強,據業內人士透露。截至2011年6月末,中資銀行已在境外設立子行18家、分行56家、附屬公司23家;中資銀行在境外收購機構也已達到16家。
全球布局的中資銀行,海外擴展之路上其實障礙重重,也反映出中資銀行的軟實力仍需改善。
對于在海外經營經驗相對不足的中國銀行業者而言,海外擴張風險,尤其是向歐美等成熟市場擴張的風險還是很高。同時,外國公眾一直懷疑中國銀行業進軍海外是否含有國家政策意圖,中資行的一舉一動也備受關注。
在軟實力方面,中資銀行因為目前經營模式缺乏原創力,金融產品研發能力亟待提高。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近日在《中國金融》雜志刊文指出,從規模上看,中國銀行業已經可以與歐美日爭雄,實現了硬實力的平面擴張。但從軟實力看,微觀上的管理能力和服務質量還不盡如人意。
外資行“掘金”中國
水土不服 看重市場潛力
十年間,隨著中國經濟對外開放的深入,國際上越來越多的銀行紛紛登陸中國市場,已經成為中國境內銀行業市場上一支重要的競爭力量。
得益于外資銀行帶來的“鯰魚效應”,國內銀行在開放競爭中得到激活和優化。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由十年前的17萬億元,增加到現在的超過百萬億元。事實上,中資銀行的國際化反而讓外資銀行感到緊張,在2010年普華永道的調查中,42家外資銀行首次明確把來自中資銀行的貸款業務競爭看作是最大的挑戰。
但同時,外資銀行儼然由“狼”變“羊”。
據《解放日報》統計,十年前,外資銀行資產規模接近萬億元,市場份額最多時占到了5%;十年后,外資銀行增長到3萬億元,而市場份額卻降至2%。
一家外資行高管認為,外資行發展速度落后,一方面是受金融危機大背景的影響,但也表明外資行在中國內地有水土不服的情況。
中外資銀行競合十年
“引資”“引制”“引智”
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程度的不斷加大,2006年底,人民幣業務對外資銀行已經全面放開,進入我國的外資銀行與中資銀行展開了激烈的競爭。
中外資銀行都在力圖彌補自己的“空白業務”。外資銀行進軍低端客戶群體市場,以及向中西部和農村進軍,開辟新的市場。中資銀行積極挺進高端客戶群體的信用卡尤其是商務卡市場。
在競爭之于,市場上也不乏各種中外資成功合作的模式。
據統計,2005年國有銀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全面開花:同年6月17日,美國銀行以25億美元的出價購入建行9%的股權;9月27日,蘇格蘭銀行、瑞銀集團、淡馬錫入股中行。2006年8月30日,工行和高盛投資團簽署了備忘錄。
近日,一家中資行高管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微博)》采訪時透露:“中資行已經變成老師了。”前幾年還會前往國外學習業務,但是現在外資行都戲稱不再接待中資行了。
近日,交通銀行董事長胡懷邦在《中國金融》雜志刊文表示,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對推動中國銀行業改革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資銀行在“引資”的基礎上,達到了“引制”和“引智”等目的,同時也實現了與國際銀行業體系更深程度的融合。(中新網金融頻道)
相關資料
國有四大銀行10年間主要并購活動
工商銀行
2007年9月28日 收購印尼Halim銀行90%股份
2008年1月29日 收購澳門誠興銀行79.93%股份
2008年2月19日 收購南非標準銀行20%股份
2009年6月5日 收購加拿大東亞銀行70%股份
2010年11月3日 收購泰國ACL銀行97.24%股份
2011年1月23日 收購美國東亞銀行80%股份
2011年8月5日 收購阿根廷標準銀行以及兩家關聯公司80%股權買賣交易
無重大境外收購行動
建設銀行
2006年8月24日 收購美國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
2009年8月10日 收購美國國際信貸(香港)有限公司(AIGF) 100%股份
中國銀行
2006年12月 收購新加坡航空租賃公司71%股權
2008年7月30日 收購瑞士和瑞達基金管理公司30%股權
2008年9月18日 收購法國洛希爾銀行20%股權
國有四大銀行10年間海外擴張情況
工商銀行
截至2011年6月末工行在29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220家境外分支機構,與134個國家和地區的1516家境外銀行建立了代理行關系。
農業銀行
農業銀行新設迪拜子行、河內代表處、溫哥華代表處,悉尼代表處升格為分行的申請也正式獲得銀監會的批準。
建設銀行
截至2011年8月,擁有包括香港、新加坡、法蘭克福、東京、紐約、悉尼等9家分行,臺北、莫斯科2家代表處,以及建行亞洲、建銀國際和建行倫敦3家經營性全資子公司。除了分支機構,在近130個國家和地區擁有1300多家代理行。
中國銀行
截至2010年末,其海外網點已覆蓋34個國家和地區,境外機構達984家。海外機構資產規模達到2.3萬億元人民幣,約占集團資產總額的四分之一。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