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曉紅 甄洋
貓捉老鼠的游戲正在監管層和銀行之間上演。
11月下旬,監管層叫停了期限在一個月之內的銀行理財產品。但是各家銀行迅速推出應對策略,出現了眾多期限為31天的銀行理財產品。
年關將至,各家銀行遂迎來年底考核關鍵時刻。不少銀行打玩起了“擦邊球”。
事實上,還有眾多銀行也在做著超短期的理財產品。“年關的壓力很大,看著別的銀行還在做,我們也很郁悶;自從電話通知后,就不再做了。”11月29日,一位國有銀行相關負責人透露并不是所有銀行都聽了招呼。
其實,從禁售7天短期理財產品到禁售一個月內的理財產品,監管層希望改變目前銀行通過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的行業現象。11月11日,在2011年第四次經濟金融形勢通報分析會上,新任銀監會主席尚福林強調嚴格執行存貸款指標日均考核要求,嚴禁通過發行短期理財產品變相高息攬儲、規避監管要求、進行監管套利。
但是,這并沒有根本改變目前銀行理財市場的現狀,理財產品的規模不少,影子銀行的風險還在。
騰挪
上述國有商業銀行人士說,10月中下旬,電話通知后,他們行便不再涉足30天以內的短期理財產品了。“這的確很苦惱,發行理財產品也是為了配合存款,一直都這樣做。”
不過,事實上這些銀行圍繞著30天這個期限做足了文章。本報發現,五大商業銀行中,無一不在發售委托期限一個月左右的短期理財產品。而時間點剛好“卡”在12月底,且預期收益率相對偏高。難道只是巧合——剛好在12月底到期,到期資金順勢沉淀為銀行年底考核所需的存款?
如建行發行2011年第28期“乾元尊享型”理財產品,委托期限31天,預期最高收益率4.35%,不保本浮動,投資金額50萬,收益結束日12月26日。
農行也是如此,其發行的2011年第2087期“金鑰匙安心得利”人民幣理財產品,期限31天,預期收益率4.65%,不保本浮動,投資金額5萬元,收益到期日12月27日。
工行也發行了期限31天、到期日在12月28日的一款名為2011年第92期“工銀財富”資產組合投資型人民幣理財產品,預期最高收益4.40%,不保本浮動,投資金額5萬元。
上述產品的投資方向與產品屬性,極為相似。基本都像工行描述的這款產品:主要投資于符合監管機構要求的信托計劃及其他資產或資產組合、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的各類債券、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基金、存款以及其他貨幣資金市場投資工具。
“雖說產品收益浮動不保本,但迄今為止,工行還沒有一款產品失信于客戶,基本上滿足了投資者對投資率的要求。”一位工行人士說。
年關當頭,國有商業銀行如此,中小股份制銀行更有過之而不及。像深圳發展銀行、光大銀行(微博)等仍然發行了期限3天、7天、14天等短期理財產品。
如深圳發展銀行一款“聚財寶”周末發2011年133號人民幣理財產品,期限3天,2.80% 保本浮動,5萬元,收益結束日12月28日。其投資范圍為銀行間債券市場信用等級較高的債券和貨幣市場工具。
普益財富銀行理財研究員方瑞說,理論上,監管層并沒有明文叫停,一些銀行只是打擦邊球。但對投資者來說,反而是一個好的投資機會。但是對于銀行發售3、7、14天的短期理財產品,方瑞也備感費解。據本報了解,超短期理財產品繼續活躍在市場上的,很多都是滾動型銀行理財產品,以3天、7天或14天為一個投資周期,客戶在這些周期的到期日可以隨時贖回或申購,若不贖回則產品自動滾入下一個投資周期。這是違規還是擦邊球尚需監管層進一步鑒別。
據了解,禁令之后的這兩周,市場上各式一個月內的短期理財產品已經有幾十款發行。
上述工行人士稱,國有商業銀行在理財產品規模中的占比高達95%。因此中小股份制銀行并非監管重點,囿于考核任務的緊迫,有些中小銀行也可能“明知故犯”。
一家國有商業銀行的人士還坦言,年底時,同業競爭壓力很大,“聽話”的國有商業銀行可能會因此而流失一些客戶,因為客戶群多把收益放在首位。在各家銀行產品差異不大,同等條件下,一般是哪家銀行收益高就買入哪家產品。
“年底的狼”
“知道嗎?銀行的業務員一到年底就像‘狼’一樣,不顧一切去攬儲,就為存款。”一位資深銀行業界人士說。他說,身邊的一位同行大姐,年關時為了拉存款,拜訪客戶,每天喝酒,滿臉喝得都是包。
銀行競爭力研究專家、金融咨詢顧問曹文博士說,年關之際,存款不僅決定銀行當年的業績報表、利潤,還決定銀行來年的貸款規模、客戶基數與中間產品的銷售等。同時,銀行的排名與薪酬水平、獎金等都受制于年底這一考核時點的表現。“銀行也很無奈,考核體系不改,難以改變現狀,銀行并不愿意與監層對著‘干’。”曹文說。換言之,監管層有禁令,但銀行為了生存不得不“頂風作案”。他甚至認為,某種意義上,銀監會“叫停”一個月理財產品卻不“發文”也是一種妥協。
事實上,發展理財業務是銀行未來節省資本金提高利潤率的一種必然選擇。加之,理財渠道融資可回避規模限制,有的銀行甚至將理財業務作為信貸業務的主要補充。
上述銀行業資深人士解釋,客觀上,銀行發行的各項理財業務產品大多屬于銀行表外業務,但其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而年末銀行發行短期理財產品也是對增加負債有效的補充。不過,大多數銀行年末發行的產品均為“不保本收益”,雖然從時間風險角度而言較低,但對于投資者而言,購買小型商業銀行發行的產品,還是存在一定風險。
因此,年關在即,市場主體的“戲法”也玩得更為隱晦,如理財,銀行年末沖時點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發行不跨年度的理財產品,這些都是對銀行年末經營活動最快速的有益補充。
“人造美女”
“現有的監管規定并未針對銀行的系統與整體發展‘下藥’,很難起實質性作用。理財產品的規模也不會減多少,影子銀行還是那樣,風險還在。”11月30日,社科院陸家嘴研究基地金融產品研究中心王增武博士說。
普益財富銀行理財數據庫統計顯示,2011年第三季度共有84家商業銀行發行銀行理財產品5868款,環比增長近15%,發行規模約4.84萬億元。而2011年前三季度商業銀行發行的個人銀行理財產品規模約達13.35萬億元,大幅超過去年全年的7.05萬億元。僅2011年前5個月通過銀行理財產品市場進行的信貸投放規模已超過5萬億人民幣。
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微博)直言,如此規模扭曲了信貸業務,使之從表內移至表外,等于再造了一個影子銀行,這樣并不利于監管。
據透露,10月中旬,央行穩定局曾召集社科院、中金公司、農行等專家討論影子銀行問題。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央行可控制三分之二的流動性,但這不包括民間借貸、票據貼現、私募股權基金、銀行理財業務等領域。
“‘人造美女’——銀行理財產品看起來很美,離一統財富管理天下的目標越來越近。”王增武說,“但前提之一是建立健全統計監測體系。”
他認為,應由央行、銀監會和銀行業協會中的一家機構來行使數據的征集權利。發行主體需要上報的具體指標,如投資方向、支付條款、收益類型和平盤模式等相關指標。
但是,目前商業銀行集產品的資金募集、資金管理和資金清算三權于一身,其潛在問題是,降低了產品的信息透明與滋生了道德風險,形成產品說明書投向與實際投向脫節的“兩張皮”現象。
“投資者保護機制的設立刻不容緩。”王增武說,“而建立投資者保護基金,可防范影子銀行陰影下的系統性風險,并對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的虧損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
來源:經濟觀察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