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瑩
11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在首份對中國金融體系的全面評估報告中呼吁,中國金融機構應警惕房價下跌等風險。IMF貨幣與資本市場部副主任Jonathan Fiechter認為,“盡管現有結構促成了高儲蓄和高流動性,但它也帶來了資本配置不當和產生泡沫的風險,特別是在房地產業。”
IMF與中國央行及銀監會聯合對中國最大的17家商業銀行開展了壓力測試。結果表明,多數銀行似乎有能力抵御資產質量大幅惡化,收益率曲線的移動,及匯率的變化等問題單獨出現的沖擊,但幾個風險若同時發生,銀行體系可能受到嚴重影響。
信貸風險可控
“中國銀行業采用定量放貸的政策限制了其風險管理水平,可能會妨礙金融體系為支持未來經濟增長而進行的必要調整。”IMF報告指出,受信貸規模擴張影響,中國的金融部門未來三年內將面臨貸款質量惡化、房價下跌,以及影子銀行和表外活動增加信貸風險敞口等問題。
對17家商業銀行的壓力測試表明,若資產質量大幅惡化,收益率下降等問題同時爆發,中國銀行系統可能面臨巨大虧損,25%的銀行系統的資本充足率將低于8%的最低監管標準。這種嚴峻情況的假設前提是GDP增長降至4%,M2增長約10%,地產價格暴跌近26%及存貸款利率變化95個基點。
據亞洲經濟數據庫數據,目前,中國銀行系統對房地產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風險敞口是20萬億元,高于2010年全年40%的貸款總額。同時,房地產貸款占銀行貸款總額為20%,相比香港地區和美國都處于低位。
“雖然中國銀行系統對房地產行業的直接敞口處于適中水平,但高份額的非直接敞口卻是中國銀行業系統風險的主要禍源。”IMF報告指出,銀行的借貸主要是抵押貸款,最大的5家商業銀行中,30%-45%的貸款是抵押貸款,抵押品大部分是房地產。房地產價格的下降將讓抵押品價格大幅縮水。此外,對于與房地產業形成“垂直整合”行業(例如建筑、水泥和鋼材),銀行的借貸也面臨著類似風險。
“溫和的直接敞口和低杠桿比率,抑制了房地產價格調整對銀行資產質量造成的影響。”一位從事銀行業審計業務的人士向本報記者表示,沒有跡象表明,中國住宅房產的價格被高估。短期來看,只要中國經濟保持現有速度增長,銀行系統風險仍處于可控狀態。
壓力測試結果表明,如果房地產價格下跌30%,只會對銀行的資本緩沖產生最小影響。根據2010年底數據,如果發展商和土地儲備貸款中的15%以及7.5%的抵押貸款變成壞賬,那么金融機構的資本充足率將下跌約1%。截至2010年年末,中國銀行業的不良貸款比例只有1.1%。
銀行系統資金占比高達87.6%
中國銀行系統的資金壟斷似乎讓其他金融機構失去了喘息之機。
“中國大型商業銀行的資金壟斷現象嚴重。”IMF數據顯示,至2010年底,中國銀行系統資金占所有金融機構份額高達87.6%,其中大型商業銀行占比69.7%,國有四大銀行資產占2010年GDP總額超過25%。
由于國有企業對銀行信貸的壟斷和缺乏多元化的金融中介形式,在國家實行緊縮貨幣政策環境下,中小企難以融資。IMF指出,目前保險業管理的資產少于家庭儲蓄規模的11%。信托基金、金融租賃和金融公司發展迅速,但相對于銀行來說規模仍較小。
《2010年中國保險業年鑒》數據顯示,在過去10年里,中國的保險行業一直處于虧損狀態。2009年,除了行業內資產排名前十的保險公司實現18.4%的投資回報率外,其余的保險公司均處于回報率為-11.4%的水平。
對此,IMF認為,隨著中國銀行系統與非銀行金融機構聯系加強,政府需要擴大金融市場和服務的廣度,發展多元化的金融中介形式以促進銀行之間的健康競爭,并改善金融基礎設施和法律框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