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有媒體稱,北京市民政局網站公布的《北京市“十二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到,鼓勵商業保險企業、商業銀行或住房公積金管理部門建立公益性中介機構,開展“以房養老”試點業務,意味著官方推動的“倒按揭”業務正式啟動。
此前,本月9日,中信銀行在北京、上海率先啟動“以房養老”的按揭業務,推出首張面向中老年客戶的專屬借記卡“信福年華”。據中信銀行人士透露,該項業務有望推廣至浙江等地區。
不過,業內專家與市場人士向記者表示,雖然“以房養老”長期來看需求可觀,但短期內宜先解決法律、房產估價體系等制度建設。同時,該業務的推廣也有賴于人們傳統消費觀念的改變。
商業銀行謹慎試點險企暫未參與
“以房養老”俗稱倒按揭,指房屋產權擁有者,把房子抵押給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后者在綜合考慮房產的價值等因素后,每月給房主發放固定資金。房主去世后,其房產出售,所得用來償還貸款本息,其升值部分歸抵押權人所有。
據了解,倒按揭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最早是由美國新澤西州勞瑞山的一家銀行創立,目前在發達國家已有20多年的歷史。按照反向抵押貸款的款項支付方式,通常可將其區分為三種類型,即年金支付、期間支付、一次付清或信用貸款之最高限額式支付。
盡管倒按揭在歐美等發達國家盛行已久,但國內仍處在理論研究階段。而作為國內第一家試點養老貸款業務的商業銀行,中信銀行推出“信福年華卡”顯得非常謹慎。該業務規定,若借款人為養老人本人,則須年滿55歲。計劃累計貸款金額最高不超過所抵押住房評估價值的60%,且每月實際支付養老金額不超過2萬元,貸款期限最長不超過10年。
中信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據我國法律法規,保險企業尚無資質參與倒按揭。一家外資壽險公司市場部主管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由于目前保險公司不能涉足商業房產貸款,因此暫時還沒有險企進入“倒按揭”市場,但不排除對這一新生事物保持關注。
風險顯著倒按揭需多方努力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步步緊逼,有關“以房養老”的討論不絕于耳。2010年初,廣州市政府亦提出“以房養老”模式,公布了《關于大力推進廣州保險業綜合改革試驗的意見》,稱廣州將探索發展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
這一提議頓時引起社會熱議,年輕人尤其是丁克一族表示歡迎,但老年人大多難以接受。針對“以房養老”模式,專業機構曾在上海做過一項網絡調查,結果顯示,84%的老年人不能接受。而囿于操作技術上的障礙,廣州“以房養老”的探索也一直沒有實質性進展。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執行院長郝演蘇昨日向記者表示,鑒于社會保障嚴重不足以及家庭結構的變遷,倒按揭可作為未來養老方案的選擇之一,且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但短期還需要完善法律、房產估算體系等相關制度和政策,否則可能會導致糾紛產生。“比如,房產的價值評估是否由公眾認可的獨立第三方給出;另外,房子70年產權到期后,抵押房屋有償續期的法律問題怎么解決,等等。這些制度安排不做好,短期內‘以房養老’難以推廣。”
上述險企市場部主管也指出,“以房養老”現在的技術操作仍比較困難,而且對險企來說概念也不甚清晰。“由于涉及房產,應該屬于財產保險范疇,但養老險又屬于壽險范疇,所以還需要清晰界定。”此外,風險也是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這讓銀行等金融機構十分謹慎。廣發證券(微博)保險行業分析師曹恒乾認為,包括利率波動、投保人壽命超預期以及房價下跌的不確定性都較為顯著。
“從過去的歷史看,房價確實漲了數倍,但目前已經處于高位,一旦遇泡沫擠壓效應,以房養老將存在極大風險。”曹恒乾預測,“住房反向抵押養老”很難成為主流產品,抵押后子女無法繼承房產也是國人難以邁過的觀念倫理關。
業內人士指出,完善養老體系還應鼓勵發展商業性老年保險,提倡和引導職工參加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支持商業保險企業開發推廣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產品,采取政府引導、個人交費、企業讓利相結合方式,試點探索建立長期照料護理保險等。(記者 高國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