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到底有多少項收費,收費水平的標準是什么?也許銀行自己也說不清。根據中國銀行業協會的統計,在對各家銀行稱謂不同而內容實質一樣的產品和項目進行合并同類項后,銀行服務產品和項目總計1076項,其中226項免費,占21%。
不過,從銀監會與發改委聯合發布34項服務收費叫停令到對違規銀行開出處罰令,爭議的焦點并非是銀行收費與否,而是費用收取以何標準,如何規范,如有違規該如何處罰的問題。
銀行所有的收費項目采取先審批、后收費原則,而備受爭議的收費項目往往是銀行自行根據市場定價的服務項目。對于老百姓反映強烈的銀行收費問題,當前監管部門采取的是事后規范、取消的辦法,難免會陷入“按下葫蘆浮起瓢”的尷尬境地。取消銀行收費就像“割韭菜”,割完一茬很快又會冒出一茬。
銀監會在一次內部通報會上也坦承,銀行業金融機構在服務收費方面存在主要問題在于信息不透明、告知不充分,保證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不夠,尊重和引導消費者選擇不夠。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曾經表示,圈內人都知道銀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依靠“變戲法”。但對圈外公眾來說,銀行收取管理費要提前告知,而且不得隨意使用低利率等帶有誤導性的字眼。
事實上,收費糾紛的焦點還在于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在一些銀行網點,當客戶對服務收費有質疑和誤解時,柜員未給客戶作充分解釋。個別銀行在尊重和引導消費者自主選擇、自主交易方面也做得不到位。有的銀行服務沒有全部做到明碼標價,沒有給消費者充分知情權和選擇權。
更令公眾難以接受的是,銀行在禁令之下千方百計尋找空子來鉆,致使眾多規定出臺之后“雷聲大、雨點小”。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副教授王文章表示,一些大型商業銀行之所以敢于無視禁令,就是因為某些監管部門有禁無罰,缺少處罰手段。假若監管部門對收費標準予以明確,對違規銀行予以嚴懲。銀行對所有收費項目都明白公示,所有收費項目不再玩弄“文字游戲”,收費與服務可相互匹配,也許諸如亂收費等批評之聲也會自行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