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銀行理財產品異常繁榮,半年募集資金近9萬億,超去年全年,而產品預期收益也被銀行哄抬起來。
一味夸大收益,潛藏諸多風險,這引起了監管層的高度重視。
繼房地產集合信托產品監管被暫停后,6月29日,銀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辦法”),對銀行理財產品整個銷售流程的規范和控制征求意見。
與此同時,業內傳言銀監會叫停了六類銀行理財產品,并稱將銀行理財資金池內涉及信托轉讓等六種模式的品種界定為違規。
《投資者報》
6月以來,監管層對商業銀行存貸比監測實施月度日均方式,要求存貸比日均不得高于75%。為達標,銀行鉚足勁攬儲,作為工具之一,銀行理財產品發行空前瘋狂,這滋生了一些不規范和風險因素。
事實上,監管層意識到并在著手規范,其中,近期理財資金池中涉及委托貸款、信托轉讓、信貸資產轉讓、監管套利的票據及高息攬存、銀銀合作等行為傳言被叫停就是例證。
監管層出臺“辦法”以及叫停舉動是否會影響銀行理財產品的規模以及方向?大多數受訪者表示比較樂觀。
信息披露不規范
所謂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業內人士認為,在銀行理財產品的運行中,監管層和各銀行之間存在著博弈關系,有新規出來,也會有其他的金融創新手段,或出新品等的可能性都不排除。
由于時間過短,市場還沒來得及反應,“就目前而言,對短期發行沒有多大影響,不過,可能需要一段時間調整。” 普益財富研究員分析說。
根據普益財富披露前6個月的銀行理財產品數據來看,發行依舊有所增長,同時,為應對月末考核壓力,月底扎堆發行現象很明顯。
“一般情況,月末、季度末,銀行理財產品總體發行規模比較大。”
普益財富研究員說:“一方面,新發布辦法的本身為征求意見稿,沒有完全定下來;另一方面,辦法的實施時間在2012年,也給了銀行一定緩沖的時間去適應變化。”
根據普益財富披露的7月發行監測數據,截至7月11日,已發行453款產品,其中274款為債券類,4款信貸類和4款結構性產品, 171款其他類。
信息披露不規范,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短板之一。在統計過程中,信息不全與缺失是常有的事,而產品數據滯后、不及時也較為常見。
由于沒有硬性規定,一些銀行理財產品可能等到銷售結束后,才會披露其發行和銷售的信息。
“有時候,產品本身量并不多,銀行會優先優質客戶購買,后期再把產品說明書等資料掛出來的方式都有。”在北京一家中資銀行工作的人士告訴記者。
同時,在資金運作上也有不少問題。比如,資金流向與實際操作含混晦澀,組合投資批量運作等都存在一定風險。
澳元產品數量下降
與以往數據相比,7月初的理財產品發行走穩,而風險等級也偏低,除了四款“中”級評級產品外,其他評級均為“較低”或“低”。
從產品期限看,一個月以下的超短期產品占比仍較大,約37%。在7月發行的產品中,最高預期收益排名前十產品的計價幣種中,還是以澳元類與人民幣類較多。
但澳元類產品數量整體在下降。在美元預期走強的對沖基金做多的背景下,以美元計價的銀行理財產品數量增多,僅7月上旬就發行了31只,而前期火爆的澳元產品數量則開始下降。
此外,幣種越來越豐富。除去平常較多的人民幣、美元、澳元、港元、日元五種貨幣類型外,歐元、英鎊也多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