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銀行理財產品:高收益背后的隱憂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7月02日 02:11  金融時報

  程瑞華

  記者程瑞華近期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大幅走高是不爭的事實。有市場人士分析指出,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理財產品有7000多只,已接近去年全年總量,年化收益率也不斷提升,最高收益率甚至達到了7%以上。雖然“短期化”、“收益率較高”、“創新快”是銀行理財產品吸引客戶的原因,但如何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注意防范風險也成為市場關心的熱點話題。

  高收益下的高風險

  從目前的情況看,各家銀行正不惜血本將理財產品收益率提高至5%-7%,使得近期理財產品市場火爆異常,一款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往往剛一推出,就宣告售罄。

  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曉欣認為,資金緊張導致的資金成本上升,實際上全部轉嫁給終端環節的貸款人,必然加大其經營成本。貨幣和信貸的緊縮本意旨在遏制通脹,但資金價格是社會最基礎的價格,其飆升又會拉動整個經濟運行成本的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高收益往往伴隨著高風險,毋庸諱言,為了實現預期收益率,高息理財產品很可能進入高風險的金融投資。今年上半年發行的理財產品中,6.21%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在0-2%之間,19.13%的預期收益率在2%-3%之間,63.61%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在3%-5%之間,僅有39款預期收益率在8%以上,約占總數的0.41%。與2010年預期收益率占3%以下的產品占據主導地位不同的是,今年預期收益率在3%-5%的產品占比大幅提升,占比達到63.6%,占據主導地位。而我們發現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整體提升的同時,其投資風險也隨之增加。到2011年上半年,風險偏高的非保本型產品占比提升了10多個百分點,約有5700多款,這一產品占比的提高,無形中加大了投資者的投資風險。

  因此,劉曉欣認為,不要過分追求理財產品的絕對年化收益率,而忽視其中隱含的市場風險。同時,將預期收益率等同于實際收益也是一個認識誤區,預期收益率只是產品在運作正常的前提下,理財產品計劃達到的收益目標。因此,在市場不確定的情況下,投資者應審慎理財,切勿將“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

  警惕理財產品“表外化”

  目前大型銀行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到21.5%的歷史新高,中小金融機構的存款準備金率也高達18%。今年以來,在持續的信貸緊縮下,貸款向存款的轉化機制消失,銀行的存款增長緩慢,而存貸比等多重考核的“緊箍咒”逼得銀行只有沒完沒了的推出理財產品,以較高利率吸引社會資金進來。

  對此,瑞穗證券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專欄)在其“警惕‘表外’風險失控”的最新撰文中指出,存款“出逃”到理財,是負債方的表外化。銀行大量代銷融資性信托理財產品,委托貸款急劇放量,是資產方的“表外化”。

  “雙重表外”業務的擴張,脫離了監管者的監管范圍,且沒有有效的風險對沖機制。一旦表外貸款無法償還,銀行為避免聲譽上的損失,必將動用表內貸款償還理財資金,表外風險轉嫁表內。

  建設銀行總行研究部高級研究分析師李鋼認為,銀行理財市場的過度發展還會降低貨幣政策的效用,增加宏觀調控的難度。理財產品的擴展縮小了存款準備金政策的作用范圍,使得信貸統計失真,政策效用下降。特別是銀行銷售信貸類理財產品,對銀行而言僅是把表內資產移至表外,對流動性而言則僅僅是注入方式的改變,理財產品規模的不斷擴大,降低了貨幣供應量與宏觀經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使得緊縮型貨幣政策的效用大打折扣。

  李鋼表示,盡管作為衡量廣義流動性重要指標的M2增速已明顯下滑,但以銀行理財產品為代表的金融創新,導致金融機構的存款結構發生變化,為判斷當前的流動性帶來不確定性。

  風險如何把控

  為加強對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監督管理,促進商業銀行理財業務健康發展,日前中國銀監會起草了《商業銀行理財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在更好地保護客戶合法權益,提高商業銀行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水平,進一步加強對理財業務的監督管理。

  事實上,購買理財產品是一種投資行為,與存款截然不同。銀行的理財產品依附于特定的市場條件和產品結構,與市場緊密相連,不僅存在收益風險和流動性風險,還有本金風險。劉曉欣認為,銀行和信托機構應加強對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甄選與風險防范,做好理財產品的信息披露工作,同時應加強投資者的風險教育,提高理財產品投資人的風險防范與風險承擔能力。

  李鋼表示,應加強對銀行理財產品銷售數據的監測,同時將其納入貨幣和信貸統計口徑,為貨幣政策的科學決策提供真實的貨幣供應情況。因為,在從緊貨幣政策下,盡管銀行信貸規模受到央行“窗口指導”,但部分企業和市場融資“改道”銀行信托(信貸)理財產品渠道,而且這一數量并不小,如果銀行信托(信貸)理財產品不被貨幣和信貸口徑統計進去,客觀上可能造成金融數據失真及助推流動性過剩,對通貨膨脹的治理不利。為此,央行和銀監會應加強合作,實現對理財類產品的有效監管。綜合考查包括理財產品在內的信貸總量、信貸投向和信貸結構對央行貨幣政策的影響。在做好信貸總量監測的基礎上,重點跟蹤和調查信貸資金投向結構,以提升貨幣政策制定與實施的有效性。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高級經濟學家莊健認為,在負利率背景下,理財產品的熱銷正是由于利率未能市場化,銀行業的資金主要依賴于金融供給不充分、產品短缺、股市低迷。在短期內,為了避免理財產品銀行表外風險失控,應在短期內盡快變數量型工具為價格型調控工具,讓表外資金重新回到表內,也就是說,通過提高利率的手段使資金重新回到銀行存款中來。而從長期來看,我國應逐步實現利率市場化,解決商業銀行利率管制和利率市場化之間的沖突,避免資金在存款和理財產品之中劇烈轉換。加快存款利率市場化的適當嘗試,包括大額存款單,允許某些銀行差別化定價等,才是化解矛盾的根本。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分享到:
留言板電話:4006900000
@nick:@words 含圖片 含視頻 含投票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