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報訊根據銀監會上周五召開的理財產品業務會議精神,一些股份制銀行已經開始進行理財產品的自查和規范,已嚴格同業存款類對公理財產品期限和收益率,暫停票據類和應收賬款類對公理財產品的發行和審批。
高壓下銀行自我整頓
上周五,銀監會召開理財業務會議,指出目前理財市場出現亂象、惡性競爭,已經成為已成為繞過監管的吸存手段以影響存貸比指標。銀監會在會上點出六項違規操作,包括:同業存款存放本行、購買他行理財產品、投向政府融資、繞過信托做信托受益權產品、委托貸款理財產品、票據資產理財產品。要求商業銀行進行整改和規范。
記者獲悉,有股份制銀行已經開始進行自查和業務規范。
具體而言,其一,同業存款類對公理財產品期限不能短于15天,投資者收益率原則上不高于5%,且必須存放于其他銀行;其二,暫停票據類對公理財產品的發行;其三,暫停受理應收賬款類對公理財產品的審批工作。
“票據類和應收賬款類理財產品承擔了企業債的功能,類比下來其風險在于發債主體的信用風險。”銀行業人士分析,簡單解釋就是,銀行充當過橋角色,將機構和企業的資金包裝成為理財產品,定向投給需要貸款的企業。
工行否認發售該類產品
業內人士分析稱,由于實際的貸款需求旺盛,但目前銀行頭寸緊張,只得通過大量代銷信托理財產品或委托貸款,“曲線”滿足客戶的融資需求,將資金的需求和供給放在“表外”匹配。
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銀監會并未下達明確文件,各商業銀行只是從業務合規和風險的角度進行自查和自我規范。
工商銀行資產管理部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新浪財經電話采訪時表示,工行并沒發售上述三類理財產品,該行相關業務都合規并不需要整改。不過有業內人士則表示,“工行是對公理財產品發行的大戶”,而該行部分支行在對外公布的新聞稿中也表示,充分發揮對公理財產品優勢,善于挖掘對公理財潛在客戶需求,大力拓展轄內優質客戶對公定向理財業務。
銀監會前日透露數據稱,截至今年第二季度末,我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余額約2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