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智 李姍姍
“硝煙彌漫,人人自危。”這是對當下銀行業存款爭奪大戰的真實寫照。
臨近6月30日,存款規模事關存貸比達標和半年報業績,戰爭更是如火如荼,但是各家銀行擁有的“武器”卻非常有限。目前,存款利率上限受到管制,銀行如果“變相”突破,如給客戶額外返點傭金,或者送點大米、食用油,將被定為“違規攬存”而遭受重罰。
但另一面,5月CPI同比上漲5.5%,創下34個月以來的新高,而一年期定期存款僅為3.25%,持續負利率狀態下,存款“外逃”勢難遏制。
大量的資金逃出銀行的資產負債表,卻也找不到更好的出路,于是滯留于銀行理財。而銀行面對存款外逃,幾乎唯一“合法”的遏制手段就是瘋狂地發行短期理財產品,靠期限的精準設計,保衛6月30日的存款規模。
“整個銀行業在互相挖墻腳,惡性競爭,然而任何一家銀行都被迫接招。”一家股份制行研究部總經理6月27日無奈地表示,理財將存款加速推向表外,然而,“別人搞了,你不搞,你的客戶馬上就把資金全部搬家到別的銀行了。”
在銀行流動性緊張,同業存款利率上升,理財產品采用更為激進的資產配置,以及銀行讓渡部分“業績提成”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短期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普遍急劇攀升了100-200個基點。
然而,收益提高還有另外的一面。采用更為激進的資產配置策略,意味著理財產品持有的資產組合風險在上升。而更為惡劣的情況是,一些銀行人為操縱理財產品的收益,靠后一期理財資金高價購買前一期理財資金持有的資產組合,實現高收益。
“提高理財產品收益,各家銀行都有各自的辦法,銀監會正在疏導,我不想發表任何看法。”一位國有大行資產管理部負責人6月27日婉拒了記者采訪。
理財精準配合攬存
縱觀6月15日以后(甚至從更早前開始)各家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可發現理財條線在全力配合“拉存款”,通過“精準”的期限設計,力保6月30日這一天的存款規模。
途徑之一是,跨6月30日這一天,發行理財產品。理財產品在募集期,客戶的申購資金體現為銀行的表內存款,并在銀行表內度過6月30日這特殊的一天,次日,理財產品立即成立,資金從銀行表內劃走。
比如,工商銀行正在發行的2011年第55期工銀財富專屬理財產品89天、2011年第56期工銀財富專屬理財產品33天,募集期均為6月22日到6月30日,起始日為7月1日;2011年第56期高凈值客戶專屬理財產品32天、2011年第57期工銀財富專屬理財產品14天、募集期為6月27日到6月30日,起始日同樣為7月1日。
途徑之二是,讓理財產品在6月29日結束,理財資金從銀行表外回到表內,成為客戶的活期存款,而客戶不會馬上把錢取走,這樣,絕大部分資金仍然能在銀行度過6月30日這一天。
以建設銀行利得盈債券型(全)系列理財產品第25期到第31期為例,其成立日期不一,期限不等,但結束日期均精準地設計為6月29日這一天。如第25期6月16日開始募集,次日成立,“倒算”出到6月29日,需要12天,于是期限就設計為12天。以后各期產品期限的設計均遵循同樣的規律。
通過理財產品期限的精準設計,銀行“保衛”了6月30日這天的存款規模。實際上,各家銀行的理財產品設計部門兩三年前沒有這樣的理念,但如今已經形成了高度的自覺。
比如,工行資產管理部長期苦惱的一個問題是,一些分支行客戶經理往往會在月末、季末前夕,讓客戶提前“贖回”未到期的理財產品,然后客戶經理用存款營銷傭金“補貼”客戶損失的收益。但現在,工行資產管理部在設計理財產品時已經充分考慮到了分支行考核存貸比的壓力,主動予以配合。
“股份制行對統籌表內和表外資產管理更為重視,行長會親自出面協調。”一位股份制行資深理財產品設計經理說。
各家銀行6月15日以后發行的理財產品,普遍比6月初發行的產品,預期收益率(年化)陡然提高了100到200個基點。國有大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收益率從3%攀升到4%,進而有突破5%之勢。股份制行和城商行的理財產品,則普遍達到5%以上。
不同的理財產品,投資標的不同,風險收益不同,不能直接進行收益率的比較。但從同一系列理財產品各期的收益率水平呈上升趨勢,可判斷出整個市場的收益率在快速攀升。同時,可清晰地發現,越有利于銀行保衛6月30日的存款,銀行給出的收益率越高。
以建設銀行利得盈債券型(全)2011年第24期到第31期理財產品為例。該系列產品投資于銀行間債券市場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央行票據、商業銀行次級債、企業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企業債券和公司債等。
利得盈第24期于6月16日募集,次日成立,期限3天,6月20日結束,不能起到保衛6月30日存款的作用,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僅為2.60%;而同一天募集的利得盈第25期,仍然是次日成立,但由于期限較長,6月29日到期,理財期限12天,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達4.10%。
即便考慮到理財期限長短的差異,利得盈第24期和第25期年化收益率的差距150個基點,仍然讓人吃驚。而利得盈第31期,募集期為6月28日到6月30日,投資起始日7月1日,期限21天,預期最高年化收益率已攀升到4.50%。
高收益何來?
投資方向沒有顯著的變化,為何收益率差距懸殊?一家股份制行的個金部人士認為,可能是銀行調整了資產組合的配置,比如買進了更多高收益的城投債、次級債,而減持了低收益的國債。“風險和收益從來都是匹配的,預期收益提高的同時,資產配置可能更加激進,風險在上升。”
利得盈系列產品投資標的集中于債券,調整資產配置以提高收益率的空間尚屬有限,另外一些“全功能”的理財產品,投資范圍更加廣泛,調整資產配置,提高收益率更為容易。
以招商銀行發行的“招銀進寶之點貸成金”系列理財產品為例,其投資標的為:AA級(含)以上信用級別高、流動性好的銀行間市場流通債券,銀行承兌匯票及其他金融資產。
理財與攬存瘋狂競賽 銀行“時點”調查
“其他金融資產涵蓋了同業存款、信托計劃等所有的可投資標的。”一位熟知招行理財產品設計模式的產品經理說,要提高收益非常簡單,配置更多的房地產信托計劃,票據資產,或者同業存款即可。
今年以來,產品投資范圍中包含同業存款的理財產品逐漸增多。“同業存款利率是參考SHIBOR的,SHIBOR最近急劇攀升,加之股份制行在流動性緊張的情況下,對同業存款的需求量大增,理財產品配置的同業存款數量大量增加。”一位國有大行金融市場部人士表示,理財產品收益提升,是拜銀行流動性緊張所賜。
6月27日,隔夜、7天、14天SHIBOR均有所回落,但仍分別居于6.1117%、7.2617%、7.0592%的高位。銀行間市場人士預計,在6月30日之前,SHIBOR還有進一步沖高的可能。
如果理財產品的高收益僅僅源自于銀行流動性緊張格局下,資金價格的上升,基礎金融資產價格和理財產品自身投資組合的變化,投資者似乎應該感到欣慰。
但是,多位銀行理財產品設計人士告訴記者,還有一種可能,是銀行為了達到理財產品大量發行,配合拉存款的目的,人為操縱和調節理財產品的收益。而這又分為“善意”和“惡意”兩種。
“善意”的情況是銀行讓渡部分收益。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中一般會聲明,超過“最高預期收益率”的部分歸銀行所有。前述理財產品設計人士舉例說,比如一個資產組合實際的收益率是6%,銀行原來只給客戶4%的預期最高收益率,銀行獲得2%的業績提成,而現在理財產品發行困難,則銀行給客戶5%的預期最高收益率,自己只留1%的業績提成。
“惡意”的情況則是,“讓后一撥理財客戶補貼前一撥客戶”。目前的理財產品,普遍是成系列滾動發行,比如某系列產品第50期募集的資金,實際上是用于購買第49期理財產品持有的資產組合。
“短期內,要抬高理財產品收益太簡單了。”前述理財產品設計人士表示,銀行用第50期理財產品的資金,“高價”購買第49期理財產品持有的資產組合,即可實現第49期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然后,等到資金充裕的時候,再類似地進行一次“低價”交易,降低某期或某幾期理財產品的收益。銀行可以做得神不知鬼不覺。
這樣的操作空間,來源于信息的不透明,以及對理財產品之間互相交易資產的完全操控。銀行不會告訴投資者,理財資金究竟購買了哪些基礎資產,只披露一個極其寬泛的投資范圍。理財產品之間在進行交易時,對資產組合的估值,交易價格,都是銀行內部確定,投資者完全無從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