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日前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4月末,當月人民幣存款增加3377億元,同比少增8325億元,其中,住戶存款凈減少4678億元。
四千億元銀行存款為何“搬家”?巨額的資金到底遷向何方?在負利率時代,老百姓如何能夠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利率跑不贏CPI 四千億元存款“大搬家”
“物價這么高,利率卻很低,如今把錢存在銀行等于變相貶值,我已把一部分錢拿出來投資,提高資金收益率,至少要跟CPI打個平手吧。”廣州市民劉文爍說。
劉文爍的心態在通脹壓力增加的背景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眾多劉文爍的行為積聚起來,引發了銀行巨額存款的“搬家”。
央行數據顯示,4月份新增人民幣存款為3377億元,當月住戶存款凈減少4678億元。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4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5.3%;而一年期存款利率為3.25%,三年期存款利率為4.75%,明顯低于CPI增速。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CPI高企、通脹情況仍舊嚴峻的形勢下,存款持續負利率激發了民眾對資產增值保值的愿望,促使其將儲蓄轉向收益率更高的投資領域。
有銀行業內人士透露,由于3月底銀行面臨季末貸存比考核的壓力,各家銀行都絞盡腦汁攬儲以求達標,一旦考核過關壓力有所緩解,有部分資金就會撤出,這也是導致4月住戶存款大幅減少的原因之一。
巨額存款主要流向三方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四千億元住戶存款的流向主要集中在銀行理財產品、民間借貸以及樓市三個領域。
今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呈爆發式增長態勢。來自社科院金融所金融產品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前4個月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數量達到5429款,同比增加3061款,增幅達到129%。
工商銀行廣東省分行營業部理財師陳潛認為:“今年理財產品發行量增長明顯,與經濟形勢有密切關系。物價上漲壓力較大,股市、樓市投資前景不明朗,資金需要尋找新的出路。今年工行發行的相關理財產品數量的確有大幅增長,固定收益類產品的平均年收益率在4%左右,信貸類則可達到7%甚至更高。”
與此同時,以高回報為誘惑的民間借貸也分流了一部分居民存款。一位銀行界人士告訴記者:“近期民間借貸的利息一路看漲,月利率一般在3%~5%之間,有的甚至超過5%。”
這位業內人士提醒市民,民間借貸的高回報聽起來很美,但潛在的風險卻不得不防。我國對民間借貸利率的規定是,不應超過同期銀行貸款利率的4倍。目前銀行一年期貸款利率為6.31%,這樣算下來民間借貸公司的放款利率不應超過月息2.1%。實際上,除了利率,借款人還須額外支付手續費、評估費等費用,總體算下來月息為3%~4%。
記者在采訪中還了解到,隨著國家房地產調控政策的持續深入,樓市成交量低迷,銀行房貸審核越來越緊,部分購房者不得不選擇全額付款,這也是造成居民存款流出的原因之一。
存款“搬家”折射資產保值增值訴求
專家認為,央行今年已經連續2次加息,但目前的存款利率仍然跑不過CPI,對老百姓而言,把錢放在銀行已逐漸缺乏吸引力,存款“大搬家”現象背后,折射出老百姓在負利率時代對資產保值增值的強烈訴求。
陳潛說,在通脹壓力加大和股市走勢震蕩的大背景下,社會上缺少有效投資渠道,老百姓不再愿意把錢放在銀行這一個“籃子”里。理財專家建議,在持續加息預期下,投資者可關注3個月內的短期理財產品,因為這類產品的收益較為穩定,流動性較強,方便在市場變化時及時操作。
存款“搬家”是老百姓“用腳投票”的結果。專家認為,金融穩定需要適當的儲蓄率,既不能過高,但也不能過低。現在一方面要盡快穩定物價,確保銀行存款不至于縮水;另一方面要開發一些好的理財產品,滿足和疏導老百姓的投資需求。
(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