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2010年報陸續披露,銀行業“兩降”、“一升”的態勢得以繼續。
銀監會數據顯示,2010年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336億元,較2009年下降732億元,不良率則由2009年的1.6%下降至1.13%。
同時,抵御危機沖擊的第一道防線正加大建設力度。截至2010年底,商業銀行各項資產減值準備金余額1.03萬億元,比年初增加1557億元,整體撥備覆蓋率水平首次超過200%,達到217.7%,比年初上升61.90個百分點。
然而,近日,中國銀行在報送國務院辦公廳等部門的一份報告中稱,當不良貸款率已處于正常經營下的低點時,仍片面追求不良貸款率繼續下降,不符合銀行和國家經濟的發展。測算顯示,今后五年銀行不良貸款率合理區間為1.61%~3.24%比較適當。
在銀行方面看來,近十年的不良“雙降”勢頭已難以長期為繼。而與之密切相關的撥備水平,也因牽涉對盈利的影響,面臨著監管方與銀行間的一番“角力”。
不良“雙降”難長期為繼
自國內銀行業改革以來,不良貸款“雙降”趨勢已保持多年。最新年報顯示,工行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連續11年保持雙下降,不良率降至1.08%;中行不良“雙降”也已連續8年,不良率低至1.10%。
分機構來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率為1.3%,而股份制銀行、城商行、外資銀行分別低至0.7%、0.9%和0.5%。
中瑞岳華會計師事務所天津分所副主任會計師孟祥軍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指出,監管部門對不良貸款有持續“雙降”的要求,但各大型銀行近年來已降到1%~2%的水平,國際資產質量頂級的大型銀行也不過如此。“為繼續滿足不良‘雙降’的要求,銀行承受很大的監管壓力。”
監管方也意識到“雙降”的難以為繼。早在2009年初,銀監會便將監管目標從“雙降”調整為“雙控”,也就是未來要控制不良貸款余額大幅反彈,并將不良率控制在2008年底的水平。
然而,一如GDP崇拜難以戒除,對不良“雙降”的追求在2010年銀行業年報中依然明顯。
中行上述報告指出,近十年來的不良貸款“雙降”緣于特定歷史時期的高不良起點,各種綜合趨好的因素作用形成的。
“當不良貸款率已處于正常經營下的低點時,仍片面追求其繼續下降可能造成銀行收得過緊,抑制正常業務開展,影響到銀行和國家經濟的發展。”報告稱。
中行結合外因和內因模型測算結果顯示,在經濟保持平穩較快發展(GDP增速7%)、流動性適度(M2增速16%)的情況下,今后五年的銀行不良貸款率合理區間為1.61%~3.24%。這與經濟平穩時期歐美銀行1.54%~3.1%的不良貸款率波動區間大體相當。
“要提高監管、市場和公眾對銀行不良貸款率波動和績效表現的容忍度,正確引導他們的預期。”中行稱。
撥備“角力”
但資產質量數據持續向好的背后,是監管方對銀行貸款五級分類的缺乏信任。
一監管層人士近日指出,銀行業在2002年,貸款四級分類賬面不良率口徑是23%,五級分類是34%,2010年下降至1.6%,銀行業著實不容易。他認為,雖然不會像銀行業改革前那么嚴重,但目前不良貸款指標方面依然有水分。
“不良貸款有三分之一的水分完全有可能,風險度量演繹到賬面是一個復雜的專業。”上述監管層人士指出,有問題不可怕,關鍵是有無準備。
“以豐補歉”、逆周期計提撥備是銀監會的一貫主張。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專欄)此前曾指出,第一波危機是沖擊到撥備,如果第二波危機沖擊到資本,銀行就是生死存亡。“少分紅,多提撥備是必要的。”
截至2010年底,商業銀行整體撥備覆蓋率水平首次超過200%。即使已達150%的監管指標,各商業銀行在2010年仍加大了撥備計提力度,其中,工、農、中、建撥備覆蓋率分別較上年提高63.79個百分點、62.68個百分點、45.50個百分點和45.37個百分點。
但基于對貸款五級分類的不信任,監管方認為上述撥備水平依然不足以覆蓋風險。“銀行中長期貸款占比在50%~60%,有的銀行高達90%。十年都是寬限期,不用歸還本金,風險在兩個五年計劃中都體現不出,必須要防止中長期貸款的風險。”上述監管層人士稱。
于是,去年,監管部門開始討論執行“四大監管工具”。根據征求意見稿,撥備方面,銀行撥貸比需要達到2.5%;撥備覆蓋率要達到150%以上,按孰高原則執行。
上述指標對大型銀行影響甚微,其中,農行撥貸比超過3%,中行超過2.5%,工行與建行也均超過2.4%。但廣大資產質量較好的中小上市銀行承壓不輕。
民生銀行資產負債部總經理張昌林在其2010年業績發布會上稱,去年末,民生銀行撥貸比為1.88%。到2016年底,撥貸比將逐步達到2.5%的要求。五年時間,平均每年影響10個億左右盈利。
一國有大行高管告訴本報記者,銀行即使在撥備計提超過既定標準時,也仍會犧牲一定利潤增速,加大計提力度,防止中長期貸款出現系統性風險。“監管部門應該信任銀行的自我約束能力。”
中行上述報告最后指出,充分考慮銀行普遍已計提較多不良撥備的實際狀況,建議適當放寬撥備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