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商業銀行近三年來如火如荼的跨區擴張,今年戛然而止。
針對“監管層嚴格限制城商行跨區經營”的市場傳言,銀監會權威人士日前回應本報記者稱,“目前正在評估,從嚴管理,科學發展。”
記者了解到的情況顯示,各地實質已暫停審批城商行跨區設分支機構的工作,監管層或重新制定城商行跨區擴張的準入門檻,其中監管評級成為關鍵。同時,銀監會試圖從分支機構層面,對跨區的城商行異地經營狀況進行評估,將其作為評級的重要參考。
暫停審批
“雖然現在還沒有政策明確暫停審批(城商行跨區設立分行),不過與地方銀監局溝通后,我們決定停止上報跨省設立分支機構的申請。業內都在觀望中,誰也不想上報了被否。”某地方城商行人士說。
這樣的銀行不在少數。
上述銀監會人士的回應也表明,近五年的城商行跨區開放后,監管層態度有所轉變,或將展開一輪摸底評估,考量城商行異地分支機構的經營情況。
“可能針對分支行進行評估,如公司治理、內部控制、貸款風險、案件、成本核算等。這在以前是沒有的,以前的例行評估是針對法人總行。”一位地方銀監局人士說。而總行層面,銀監會仍將銀行的資產規模、資本充足率、資產利潤率、貸存比、撥備覆蓋率、不良貸款率等關鍵指標納入城商行考核體系,并評價其是否具有跨區經營的能力。不過這位銀監局人士也稱,還未收到統一具體評估方法的文件。
評估階段,該地方局已經停止接受有關銀行的跨區經營準入申請。
該銀監局人士解釋,這并不意味著叫停城商行跨區經營,只是監管層有可能調整中小銀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政策,提高準入門檻,“現在也到了檢視跨區經營效果的一個階段了”。
城商行跨區經營起步于2006年4月上海銀行寧波分行掛牌。隨后,各地城商行開始效仿,將異地擴張作為經營轉型、盈利拓展的必經之路,跨區規模化的發展階段則出現在2008-2010年三年間。
2009年4月,中國銀監會調整城商行分支機構市場準入政策,放寬和簡化機構設立,再次為城商行跨區域經營提供了新的機遇。據統計,2010年全年有62家城商行跨區域設立103家異地分支行(含籌建),超過2009年的高峰期。
不過,城商行在通過跨區域實現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問題,引起了監管機構的關注。中央財經大學銀行業研究中心郭田勇指出,一些新近發展起來的二、三線城市的城商行,存在短期內做大做強進而做到“大而不倒”的沖動,盲目鋪設網點,到本來競爭就非常激烈的大城市設機構,比較危險。
監管評級要求升級?
準入的關鍵在于監管評級。
上述地方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今年銀監會可能會提高城商行跨區經營的門檻,其中最重要的是總行的風險評級。“資產規模、資本充足率等這些經營性的指標,一般有跨區規劃的中小銀行都能達到監管要求,而風險評級的要求提高,對城商行新的市場準入申請將是最直接的影響。”該人士表示。
目前,銀監會要求監管風險評級在二級(含)以上的才能提出跨區設立分行,三級(含)以下的除非特批,基本不會被允許跨區。
我國商業銀行監管評級體系沿用銀監會于2005年底出臺的《商業銀行監管評級內部指引(試行)》。《指引》對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資產質量、管理、盈利、流動性和市場風險狀況等六個單項要素進行評級,加權匯總得出綜合評級,而后再依據其他要素的性質和對銀行風險的影響程度,對綜合評級結果做出調整制定。綜合評級結果共分為6級,作為監管機構實施分類監管和依法采取監管措施的基本依據。
銀監會對商業銀行的監管評級為一年一評,于該年度結束4個月內完成。
據此,上述銀監分局人士預計,如果對現有的城商行跨區經營政策進行調整,需等風險評級及分支行經營情況評估工作結束,這意味著,上半年可能難有城商行獲批跨區設立分行。
“現在的中小銀行評級都很高,整體情況都不錯,不過一旦監管層提高要求,如評級為一級的方允許跨區經營,則大量中小銀行達不到要求。”前述城商行人士表示。
“調高風險評級要求確實是嚴格市場準入的一個可行方法。”上述地方銀監局人士認為。他還指出,不排除銀監會采用其他的方法提高城商行異地設分行的準入門檻,比如資本充足率指標。
例如對申請跨區經營的城商行提高0.5個點,“既然系統重要性銀行資本充足率要求高一些,那么跨區經營的城商行是否相對其他中小銀行也可以高一點,以體現差異化監管要求?”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