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你辦或者不辦,手續費就在那里,不增不減。在監管層嚴控信貸的大背景下,中間業務成了銀行追逐利潤的新戰場,它也成為銀行轉型的必經之路。然而,在中間業務中普遍“一項獨大”的銀行服務收費近年來一直備受詬病,監管部門也終于亮出了黃牌。在業務轉型和收費遭質疑的夾縫中,銀行必須精確掌握分寸。
多項手續費被叫停 銀行轉型應拒絕“低端業務”
■本報記者 曹 蓓
日前,銀監會、央行及發改委聯合下發通知,要求各家銀行從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十一類三十四項服務收費,這似乎是對去年7月份由銀監會、國家發改委共同起草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呼應和延伸。辦理常規銀行業務“費”思量的時代在今年有望告一段落。
監管層叫停“爭議”手續費
銀監會、央行和國家發改委已聯合發文,要求銀行從今年7月1日起免除人民幣個人賬戶的11類34項服務收費。
記者隨即走訪了幾家銀行,除跨行交易外,多家銀行目前為止仍在收取密碼重置、開戶等手續費,其中在密碼遺忘的情況下,密碼重置的費用一般為10元,而銀行卡開戶費則5元、10元、15元不等。
根據央行《中國支付體系發展報告》,2009年ATM跨行取現筆數約15億筆,2009年ATM成功交易筆數較2008年同比增長11.8%。假設2010年ATM跨行取現筆數增長率為10%,則2010年ATM跨行取現筆數為16.7億筆。假設其中8成為同城跨行取現,則為13.4億筆。這意味著,若全行業均將同城跨行手續費由2元提高為4元,則收入將增長26.8億元。
以國內某家商業銀行為例,假設每種業務一年只發生一次,那么每位客戶每年需要支付總的費用高達213元。而在英國,銀行的服務費用在2009年之前的時候是全免的。該分析指出,如果英國的物價和中國的物價處于同一水平,那么國內銀行的中間費用比英國銀行至少高了100多元人民幣。而事實上,中國的物價水平遠低于英國。通過購買力評價理論,依賴經濟學最有名的“巨無霸”指數推理,國內銀行的中間業務費是英國銀行三倍以上。
手續費名目繁多的現象和客戶越來越大的“抱怨”引起監管層的關注。2010年8月,由國家發改委、銀監會共同起草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發各商業銀行和地方價格主管部門征求意見,意見稿規定有7項服務銀行將不得收取任何費用,商業銀行執行相關服務價格前,應至少提前5個月進行公告。這七項包括:同行個人儲蓄賬戶的開立和撤銷;同行個人銀行結算賬戶的開立和撤銷;同城同行存款、取款、轉賬業務;以電子、紙制等形式提供的12個月以內(含)的本行對賬單服務;通過本行柜臺、ATM、電子銀行提供的境內本行查詢服務;通過POS、ATM、轉賬等電子終端提供的境內跨行查詢服務;密碼重置服務相關費用納入賬戶、密碼、電子證書等掛失費處理,不得單獨收費。
但是,正式版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卻遲遲沒有出臺。此次三部委聯合下發的34項銀行服務7月起免費的《通知》,似乎是對《辦法》的回應,銀行多費免除,終于確定時間表。
按照國內目前現行的監管制度,銀行對各項手續費收取具有“自主決定權”,只需上報銀監會批準,國家并沒有統一標準。根據2003年發布的《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暫行辦法》,商業銀行有權力根據市場變化調節服務價格,惟一的前提是要進行公示。在這種情況下,手續費變成了各家銀行提高中間業務收入的“香餑餑”。數據顯示,目前面向客戶的銀行服務已從幾年前的300多種發展到數千種,且收費項目及標準不斷提高。
中間業務繁榮的背后
“要降低利息收入占比,減少銀行對利息收入的過度依賴,將來要靠中間業務,靠提供優質服務來獲得更多的收入”,華夏銀行行長樊大志在近期接受媒體采訪,談到中小股份制商業銀行戰略轉型時指出。
在流動性一再緊縮,利息、準備金率提高預期上升,GDP增速放緩,以及銀行業務面臨結構調整的種種壓力下,銀行業轉型亟需加速推進。而中間業務,則是銀行業轉型的必經之路,也是下一步各銀行的必爭之地。去年開始,各家銀行已經相繼行動。
據悉,2010年上半年16家上市銀行共實現手續費及傭金收入1498.29億元。國有四大行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共計1212.96億元,同比增長301.58億元,增幅高達33.09%。其中,有12家上市銀行中間業務收入增速超過傳統息差收入,而且中間業務收入占銀行營業收入比重逐步提高。以天來計算,16家上市銀行平均每天共收取手續費及傭金收入達8.28億元。在股份制商業銀行中,民生銀行實現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45.09億元,同比增加96.21%;浦發銀行、興業銀行和深發展的增幅也都超過50%。從去年三季報來看,中間業務的同比平均增速相對于二季度呈現下降趨勢——中間業務平均同比增速為41.67%,下降4.64%。
有分析稱,以手續費和傭金收入為主的中間業務正在日益成為銀行利潤的重要增長極。然而表面繁榮的背后,卻隱藏了種種憂慮。
“在目前的環境下,銀行中間業務要有很大的增長還不具備充足的條件”,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專欄)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手續費跟居民收入增長和國民收入有很大關系。在我國,中低端收入居民很難承受多項繁雜的收費,而由于銀行能為高端收入人群提供的產品有限,所以針對高端人群的手續費收入也很有限!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發展中間業務很重要,但是應通過提供更多產品和服務來取得收入,而不能單純依靠提高費率!拔揖褪沁@樣的服務,我就要把價格往上提”——這樣是短期行為,而且這種行為雖然短時間帶來盈利的增加,但是傷害了客戶基礎,長期來看恐怕是事倍功半。
“增加中間業務收入就在收費項目上做文章,這種非理性的、武斷的做法,并不能推動中國銀行業向中間業務為主的方向進行實質性轉型,只能是曇花一現的表面繁榮”,有分析人士表示。
飽受詬病的除了銀行服務性收費問題以外,還有銀行理財產品虧損、夸大宣傳等問題,如理財產品合同存霸王條款、風險揭示不充分、信息披露不充分、客戶風險評估走形式、產品說明書復雜難懂等。分析稱,這種低端的“中間收入”,凸顯了銀行業競爭力的低下。
近年來,盡管我國商業銀行開辦的中間業務已達260余種,但實際運用的品種很少且層次低、功能不完善,主要集中在收付結算和代理業務等勞動密集型品種方面,高附加值品種在我國銀行業中尚處于起步階段。
據統計資料顯示,美國銀行業中間業務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重1980年就達到了22%,1996年上升到了 39%;2006年,該比重平均達到50%左右,一些大銀行如花旗銀行竟高達80%以上。
西南證券銀行業分析師付立春指出,中間業務的增長是各個銀行比較重視的一個點。因為畢竟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占比、整體規模都有比較大的增長潛力。經過這兩年的努力,各個銀行中間業務也有相當的提升。所有銀行也是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想把中間業務這塊繼續做強。但是,目前整體規模還是相對比較少。另外,因為中間業務可能會受到金融創新范圍,包括金融監管的尺度各方面的一些限制,短期內中國銀行業的中間業務發展很難像國外同業那樣得到一個非常實質性的大范圍提升。
診脈轉型中的中間業務
有分析認為,三部委聯合下發的免除34項收費的《通知》可能預示著一個趨勢,就是今后銀行傳統的基礎金融服務收費將會越來越低、越少,對銀行盈利的貢獻進一步弱化;而理財、私人銀行、投資銀行等相對高端的新興中間業務,銀行擁有更多或者說更大的自主定價空間,將是銀行競爭的主要領域。特別是隨著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逐步深化,這些業務的優勢將會進一步凸顯。
“創新”是眾多專家對于銀行中間業務的統一“藥方”。
“一方面,銀行應該拓展更多的創新產品,因為通過混業跨業經營獲得高收益不是很容易,很多銀行在這方面出現了很多問題。另一方面,要提高金融服務。跟國外的銀行相比,我們國家的很多銀行雖然盈利方面占優,但是服務卻還有很大差距。因此今后在這方面,還有很大的提高空間”,連平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有專家建議,在中間業務的產品開發和創新上下功夫,各商業銀行必須以滿足客戶多元化需求為原則,加大對金融產品的研發力度,開發創新出適合不同類型企業、居民要求的中間業務新品種。
分析人士指出,商業銀行要充分研究細分中間業務市場,選擇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發展潛力大、成本低、收益高的中間業務品種,如信托類業務、租賃類業務、包括融資性租賃、經營性租賃、回租租賃等;咨詢類業務,包括資產評估、資產負債管理、投資組合,家庭理財。要增加中間業務產品的技術含量,特別提倡創新技術含量高、不易模仿的衍生產品業務及組合金融產品,擴大商業銀行開展中間業務的深度和廣度,讓這些智力密集、知識密集型的中間業務成為銀行重要的利潤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