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龍
齊魯銀行栽了!
剛跨入新年,齊魯銀行引爆了中國銀行業的一枚風險引信,一起涉案金額達數十億元的金融票證案,把這家地方小銀行推到了懸崖的邊緣。
“一切歸因于過度激勵和過度膨脹。”江蘇省銀監局局長于學軍在與記者分析這一案件時,一針見血地指出這起案件的實質。
銀行的票據業務是怎么玩的?不足為外人道。你在銀行存入一億元,銀行就可以開出一億元的票據給你,你去貼現,把貼現出的錢再存入該銀行,再給你開票,你再去貼,再存入銀行,如此這般循環往復。在剛性化、短期化的考核和激勵機制下,銀行票據業務可以若干倍放大存款量。這種“數字游戲”一度讓許多小銀行樂此不疲,有的銀行還與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先把款貸給你,再以此作為企業申請票據的保證金,企業開票后到別的行貼現,再用貼現來的錢作保證金開票,以“滾雪球”的方式做大票據業務,“以票增存”、“以貸吸存”,借票據業務幫助銀行完成存款考核,存款有了獎金就有了。
當然,能與銀行成功“玩得轉”的企業,必須是銀行絕對信賴配合默契的“鐵桿”。齊魯銀行的騙貸事件幾年前就已露出了危險的苗頭,國際知名的獨立會計師事務所拒絕為其出具年度報告,但深陷其中的齊魯銀行已欲罷不能,循環往復的票據業務堆積的風險越來越大。故事總有講完的時候,當“空手道”的交易對手閃人不玩時,這個復雜而虛幻的結構體系就徹底坍塌了。銀行無條件地為開出去的票據埋單墊款,由此產生巨大的信用風險。
銀行票據因其特殊的信用創造機制,從而具備了高杠桿的風險。因為沒有真實的實體經濟支持,票據在“空轉”中放大,只要合作伙伴出現道德風險,任何一個“黑天鵝事件”都可能觸發風險機制,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個鏈條的斷裂,杠桿率和泡沫愈大,垮下來愈沉重。這次不幸中招的是齊魯銀行,但此案絕非孤例,銀行業這幾年伴隨著信貸巨額投放、業務急速膨脹積累的風險由此可見一斑。
過去兩年間,在一系列“反危機”措施中,銀行業的信貸、票據、信托融資額驚人地超過了20萬億元。天量投放背后必然潛伏著風險。銀監會在“解包還原”的檢查中發現,一些地方融資平臺的抵押物甚至出現荒唐的復印件,一些銀行60%的信貸資金集中投向“房地美”(房地產、土地儲備中心、城市美化亮化),“鐵公機”(鐵路、公路和機場),貸款整體的流動性差、行業集中度高,周期性風險極易傳導給銀行,甚至形成系統性風險,所以銀監會要“調結構”。
次貸危機后期,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在美國參議院作證時說,太多的貸款既不負責也不謹慎,而這一切都是以泡沫永不破滅為前提的。過去10年,我國土地價格漲了幾十倍,“哪怕漲了100倍,銀行都認賬,拿過來打七折就能貸到款”。中國銀行業的這種“抵押物崇拜”和“土地神話”已經深入骨髓。漲了100倍的土地,銀行都閉著眼睛打七折貸款!監管部門的一位官員近日與記者交流時感嘆說,這應了伯南克的話——一切都是以泡沫永不破滅為前提的。
隨著信貸政策的回歸,許多銀行玩不轉的時候,只好把以前的貸款包裝成各種期限的理財產品,出售給公眾投資者,一為盤活存量,二為分散風險。與天量貸款相伴隨,銀行自身資本金日益枯竭,去年銀行業在中國股市實現再融資5000億元后,今年剛開年,多家銀行又提出了再融資計劃,市場驚恐萬狀,投資者以腳投票,已跌到谷底的銀行股再度向下。長期以來,銀行業的不良資產由公眾埋單,而銀行業過度膨脹,也開始讓全社會為之埋單。
次貸危機給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就是要正確發揮銀行的杠桿作用和信用創造機制。上世紀90年代初的信貸大躍進,我們剝離了逾萬億元的不良資產,付出了沉重的學費。當下,從屢屢發生的房產騙貸案到地方融資平臺大躍進式的投放,再到動輒數十億元計的票據騙案,都說明一個問題,有些人“因為貪婪而忘記了基本的戒律”,經營者如果只以市場份額和當期利潤為目標,只以年終獎金為追求,而無視對國家和存款公眾的信托責任,瀆職,失職,內外勾結,那必將釀成大禍。從近年屢屢發生的騙貸大案看,監管缺失和懲戒力度不足,也縱容了一些銀行從業者通過做假賬、“空轉”來粉飾業績,掩蓋不良貸款。這甚至已成為行業的潛規則。而一旦經濟出現正常的波動,銀行就會成為裸奔者。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安全是重要的國家利益。大大小小的騙貸案,形成一個又一個具有巨大破壞力的蟻穴,累積到一定程度,觸發并引爆風險黑洞機制,潰堤之災就會不期而至,我們有必要從這樣的高度來認識它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