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勇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在即,預計此次會議對明年信貸規模會有個明確規定。在未來信貸收緊的政策背景下,中國銀行業應加快結構調整和經營轉型。
我國商業銀行長期以來主要依靠存貸款業務獲取收益。在這種依靠擴張規模獲取盈利的經營模式下,商業銀行很難有主動調整和控制資產規模的動機和能力。并且,鑒于資本充足率對信貸資產擴張形成的壓力,商業銀行會千方百計通過資本市場融資渠道或發行次級債等方式來增補資本,一旦資本彈藥充足之后,就又會著手新一輪信貸擴張。今年以來,商業銀行就是沿著這樣的邏輯在運行。管理層在年初制定信貸目標為7.5萬億,并嚴格要求金融機構按照3:3:2:2的節奏投放。但從執行情況看,近幾個月貨幣信貸反彈,信貸需求旺盛,信貸擴張勢頭較強。數據顯示,繼9月之后,10月信貸新增再超預期達5877億元,如按全年所定規模計,11月、12月總共只剩6100億元。而有消息稱,至11月前三周,全年新增信貸已超7.5萬億元。
但是,當前流動性過剩形勢下,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沖動受制于管理層的種種政策約束。11月19日,中國銀監會下發了《關于加大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信貸資金支持力度的緊急通知》,要求規范銀行業信貸資金流向,以支持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22日,銀監會召集相關部門人士開會,布置即將展開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抽查。確保年底之前,必須完成對壞賬的核銷,做到賬銷、案存、權在,繼續關注時效,在有效期內保全和回收。另外,據悉,目前,四大國有銀行及交行、招行、中信銀行已被監管層列為系統性重要銀行,這就意味著,這些銀行不僅面臨更高標準的監管要求。而且,作為上市銀行,其業務創新與發展動態,會更加引起廣大證券投資者的關注。再有,23日,央行副行長胡曉煉在貨幣信貸工作座談會上表示,下階段將繼續引導貨幣信貸向常態水平回歸,并控制好今年后兩個月信貸投放的節奏和力度。并稱,數量型工具和價格性工具以及宏觀審慎管理的方式都是央行“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適度”的手段。
由此看來,下一步,央行有可能通過“升值+加息+上調存款準備金率+發行央票+資本管制”等一系列政策組合拳加強金融調控,不排除對大行和“放貸大戶”繼續實行差別存款準備金制度,而且,定向央票也可能會被使用。
當然,管理層不太可能大幅收縮下一年信貸投放指標,因為我國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和經濟結構調整,需要信貸資金繼續給予大力支持。根據國家發改委調查,到目前為止,總規模在4萬億元的投資總體執行情況是好的,主要被用于直接惠及民生的保障性住房、衛生、環保,包括水利、鐵路、公路、機場等基礎設施,支持技術創新、企業技術改造,對拉動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顯然,在整體趨于收縮的情況下,明年的信貸政策還會有保有壓,區別對待。尤其是在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實現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方面會給予很大的政策傾斜和支持。
面對這樣的金融與經濟環境,新的一年,商業銀行經營轉型的任務非常急迫。
商業銀行經營轉型,銀行自身的發展戰略先要設法轉型。明年是“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依據“十二五”規劃精神,商業銀行一方面要結合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科學制定戰略規劃,并與業務領域的具體目標有機結合,另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宏觀經濟分析、行業分析研判能力,更好地把握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產業升級換代的方向和趨勢,抓住機遇,力爭實現銀行與產業結構優化的雙贏。
在銀行發展模式上,立足于深化結構調整,加快業務轉型,構建資源節約型的發展模式。轉變的具體途徑,筆者以為,應從資本高消耗轉變為資本低消耗高產出;從高碳金融發展轉變為低碳金融發展模式;從依靠信貸投放著力支持項目擴張尤其是房地產信貸項目擴張的投資金融轉變為大力發展消費金融;從個別業務市場領先轉變為核心業務市場主導;從低水平價格競爭轉變為高品質價值創造;從網點服務為主轉變為立體化全方位的渠道服務;從業務經營上的“紅海戰略”轉變為“藍海戰略”;從業務發展主要依靠信貸業務轉變為加快中間業務發展。
在績效考核機制上,逐步轉向以價值管理為核心的綜合效益考核,從追逐規模的粗放型經營模式向重視平衡風險與利潤、重視質量效益的集約型模式轉變。在探索構建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的過程中,著力體現對退出落后產能、走節能環保、發展低碳經濟道路的激勵,推動銀行信貸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升轉變。
(作者系中國人民銀行鄭州培訓學院教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