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兆隆
在當前規范表外業務的大背景下,下半年銀行的信貸額度控制可能會趨于放松,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產業務開展的壓力。
一紙監管條令,拉開了龐大的銀信理財資產回歸表內的序幕。對于銀行來說,這可能并不僅僅是壞消息,也是一個好消息。眾所周知,銀信合作規模在大幅縮水的同時,銀行的中間業務也將受到較大限制。但不少市場人士認為,銀信資產轉入表內可能意味著,下半年監管層對信貸額度的控制會在一定程度上放松。
銀信規模大幅縮水
毫無疑問,隨著銀信資產轉入表內的監管條令出爐,新的銀信理財產品發行規模將大幅下降。
長江證券分析師陳志華認為,截至6月末,銀信理財產品余額為2.4 萬億元,其中,大約64%以上是融資類業務,按照監管新規當中“信托融資類業務占比不高于30%”的要求,現有的銀信理財產品的規模將被縮小到1.23億元,甚至更低。
上海某大型銀行機構客戶部負責人表示,存量理財產品到期后,能否重新發行銀信理財產品,將取決于監管層如何規定轉入表內的具體操作細節。如果轉入表內按貸款進行分類、計算加權風險資產并計提撥備,那么商業銀行將無發行此類理財產品的動力。
回表資產有限
有分析師預測,今年回表資產可能在5000億元至8000億元之間,這對于流動性實際影響不大。
陳志華認為,由于銀信理財產品期限較短,大部分可以自然到期,無須轉入表內,實際上轉入表內的規模非常有限。據其分析,截至6月底,2.4萬億元銀信理財產品中,大約有6400億元存在轉入表內的可能,占比為26.67%,其中,融資類占比約64%,投資類為17%。
另據測算,從去年5月份至去年年底,發行產品中期限為2年以上的,以及今年年初以來發行期限1年以上的銀信產品,未來轉入表內的可能性較大。如果考慮到其中僅64%是融資類,需按貸款類計提撥備和計算加權風險資產,那么實際僅相當于4100億元的貸款。
由于存量銀信理財產品轉入表內的規模較小,實際上對銀行的資本占用和撥備計提影響也不會太大。
華泰聯合證券分析師吳松凱認為,按今年回表資產6000億元計算,預計對銀行業核心資本率的影響約在0.14個百分點。也就是說,銀行業的平均核心資本充足率將從目前的9%下降到8.86%左右。
據陳志華測算,假如按貸款和證券投資類進行處理,實際占用核心資本約390億元,額外計提撥備約61億元,銀行業整體核心資本充足率約降0.1%。
表外受損,表內受益
業內人士指出,壓縮表外融資規模,降低銀行經營杠桿,雖然對銀行經營業績會產生不利影響,但控制潛在金融風險是此次新規的最大意義。
光大銀行某分行負責人表示,銀行大規模發行銀信合作理財產品賺取手續費,卻很少占用資本(表外貸款類多按25%計提風險加權資產)。新規對于新增部分影響非常大,等同于叫停,使得銀行表外部分的中間業務發展受到較大限制。
不過,有市場人士認為,這將有益于提高表內的貸款定價能力;同時將縮小儲蓄存款分流規模,有利于表內擴大息差水平。
據了解,銀信合作業務的標的絕大多數是優質信貸資產,同時該類理財產品的付息率要高于同期存款1%以上,所以,回表后的利差擴大能彌補撥備的增加。
吳松凱認為,表外回歸表內對于銀行業的利潤影響在2.5%以內。近兩年來,部分銀行銀信理財產品發行勢頭較猛,相對而言,這些銀行受到的沖擊會比較大。據悉,目前招行、交行、工行、光大和民生發行銀信產品的規模較大。
此外,也有不少市場人士認為,在當前規范表外業務的大背景下,下半年銀行的信貸額度控制可能會趨于放松,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資產業務開展的壓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