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寶,蔣云翔
1月11日,光大銀行推出四款信貸資產理財產品;2月初,華南某信托公司正在操作一筆數億元的信貸資產轉讓,一些大行華南區(qū)分行的信貸資產轉讓規(guī)模以百億計。這些信貸資產并不會出現在各家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而是被抹平消失,他們通過“抽屜協議”再次獲得了同額的信貸規(guī)模。
本報記者從各銀行獲得的信貸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銀行系統(tǒng)新增貸款約為1.1萬億-1.2萬億元。其中,四大國有銀行1月份新增信貸約4700億元,8家主要股份制銀行新增約2400億元,他們的月中和月末信貸數據有著特殊的變化。
從他們月中和月末信貸數據的變動中,不僅可以讀出監(jiān)管層信貸調控的力度,似乎也可以讀出信貸資產轉讓的端倪。
首月萬億信貸擴張圖譜
年初,中國銀行(601988.SH)依然延續(xù)了去年“激進”的信貸投放速度,至首月月中新增貸款達到了1672億元。
“我們希望提高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中行一位人士告訴記者,此前中行相當一部分業(yè)務在海外,且凈息差較高,此次金融危機對其海外業(yè)務構成了較大影響。
事實上,中行1月份最終的信貸數字較月中有了小規(guī)模的壓縮,最終新增信貸約1500億元,仍為四大行第一。本報記者從各銀行獲得的信貸數據顯示,其他三大行較為平均,分別為工行的約1100億元,農行的約1100億元,建行的約1000億元。
四大行1月份新增貸款數字與月中相比,中行、農行變化不大,但工行壓縮了約500億,建行則增加了約380億。從1月中旬數據來看,工行新增貸款約1640億元,農行為1070億元,建行為620億元。
大行新增貸款的變化,正是1月中旬監(jiān)管部門加強調控的結果。在1月中旬貸款增速沖出天量后,監(jiān)管部門加強了調控,央行專門召開了貨幣信貸形勢分析會。
股份制商業(yè)銀行1月份最終的新增信貸也較為平均。“大家的調控都很到位。”東部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笑稱。
本報記者從各銀行獲得的信貸數據顯示,1月份,8家主要股份制商業(yè)銀行新增貸款共計約2400億元。其中,光大銀行放貸約500億,中信銀行不到300億,招行300億左右,浦發(fā)300億多一點,民生300億,華夏銀行200億多一些,興業(yè)銀行200多億,廣發(fā)銀行100多億。
值得注意的是,1月中旬貸款增速較高的三家股份制銀行的最終新增信貸,都有所減少。1月中旬,光大銀行沖得最猛,新增貸款高達973億元,中信銀行次之,亦高達802億元,華夏銀行也高達517億元。最終,這三家銀行1月份的貸款數字均壓縮了近一半,但光大銀行仍以500億左右列股份制銀行第一位。
本報記者從各銀行獲得的信貸數據顯示,1月份全國銀行系統(tǒng)新增貸款約為1.1萬億-1.2萬億元。
觀察1月中與1月末的數字,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都呈現出同樣的特點。即兩類銀行各行之間新增貸款在經過調控后,都趨于均衡;并且中旬新增貸款最多的銀行規(guī)模雖有所壓縮,但仍居同類銀行的首位。
“票據是額度調控的最重要的手段,當然還有目前很火的信貸資產轉讓。”上述人士表示,從2009年開始,票據工具使用一度活躍,2009年一季度票據融資達1萬多億。但在息差縮小和額度用盡之下,信貸資產轉讓成為新的工具。
信貸資產轉讓風云再起
2月初,華南某信托公司正在操作一筆數億元的信貸資產轉讓,轉讓方為某大行華南區(qū)分行,受讓方為華南某農信社。據知情人士透露,該銀行最初想讓信托公司找客戶資金,在信托公司多方籌措未果之下,赤膊上陣,將某農信社直接推薦給信托公司。
隨后,由信托公司發(fā)行信托理財計劃,由該農信社通過信托理財計劃購買該銀行信貸資產,一份《信托合同》、一份《信貸買賣合同》的簽署就讓數億元的信貸資產從該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消失。
各方相應的收益是,信托公司拿到了0.1%的中介費;銀行獲取該筆貸款利息差額(比如貸款利息5.31%減去轉讓利息3.65%)外,關鍵是該筆貸款因此被清空,相當于再獲得了數億元的信貸額度;農信社盡管受讓的信貸資產收益低微,但得到了一筆在正常情況下無法得到的大額貸款,以及其對應的大客戶資源,也算斬獲不小。
2010年開年之初規(guī)模控制的緊箍咒開動了各分行負責人運作信貸資產轉讓的腦筋。
該知情人士稱,像工行、建行、招行的華南區(qū)分行都存在類似信貸資產轉讓情況,信貸資產轉讓規(guī)模以百億計,而像浦發(fā)、興業(yè)也存在同類需求。開年到2月1日前,工行深圳分行的所有大額貸款被總行叫停,之后才獲得工行總行的貸款開閘。
1月11日,光大銀行一氣推出了四款理財產品,亦是通過信托公司平臺,分別向遼寧省交通廳、中鋼集團、河南省交通廳公路管理局和攀鋼集團財務有限公司發(fā)放了四筆貸款,這四筆信貸資產并不會出現在光大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
據銀行數據統(tǒng)計,2009年全年平均每月投資于銀行信貸資產的理財產品發(fā)行量為185款,較2008年的152款同比增加了21 .7%。信貸資產轉讓因此占據了理財產品50%-60%的市場空間。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存量規(guī)模約3.7萬億元,這意味著可能有約1.9萬億元的信貸資產潛伏表外,2009年全國金融機構全年信貸新增9 .7萬億元的統(tǒng)計數據可能失真。
有鑒于此,銀監(jiān)會分別于2009年12月14日和12月23日發(fā)布了111號文(即《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銀信合作有關事項的通知》)和113號文(即《關于規(guī)范信貸資產轉讓及信貸資產類理財業(yè)務有關事項的通知》)。禁止用資產轉讓和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等方式規(guī)避信貸監(jiān)管。
但這依然無法有效控制到一些銀行分行一級的騰挪術。由于大多商業(yè)銀行權在分行行長,內部考核和市場刺激下,“雙買斷” (雙方采取簽訂回購協議、即期買斷加遠期回購協議,俗稱“雙買斷”)依然存在,他們還將之冠名為“抽屜協議”,合同上用的是分行的公章,履約的是總行的信用。
之所以如此做法,關鍵是這些信貸資產大多是優(yōu)質資產。雖然各家銀行執(zhí)行的貸款分類法標準不一(如五級、七級、十級),但進行轉讓的信貸資產都是優(yōu)良級或十級中的前四級資產,風險較低。這也是轉讓方敢于作為、受讓方敢于購買的原因。
為了更好規(guī)避監(jiān)管,銀行與銀行之間達成“合謀”,即由A銀行向B銀行發(fā)行理財產品,然后再通過信托公司平臺購買B銀行的信貸資產。
據一家信托公司人士稱,實際購買信貸資產轉讓產品的,除農信社外,還包括一些城商行、小的股份制銀行,他們在2009年信貸擴張下的基建貸款中,并沒有拿到什么市場份額,同時又不敢向中小企業(yè)放款,因而有些富余資金。但更多的購買者是銀行的個人客戶和企業(yè)客戶,在股市和樓市不好的情況下,那些風險偏好稍低的客戶成為信貸資產理財產品的主要客戶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