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股市普遍上漲之時,部分銀行理財產品卻交出了白卷。
招行虧四成,渣打零收益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最新發布的2009年11月份理財產品研究月報顯示:“自2009年以來中國股票市場一路上揚,基金理財產品也是賺多虧少,然而招行的金葵花增強型基金優選系列之‘金選雙贏’計劃8129號產品卻出現了近40%的浮虧,背后成因,值得深思。”
而據普益財富不完全統計,2010年1月1至7日共93款銀行理財產品到期,其中保證收益型18款,保本浮動收益型7款,非保本浮動收益型68款。由于渣打銀行的2款產品未實現預期收益,上周預期收益實現率為97.85%。上周未實現預期收益的理財產品為渣打銀行的“ILI200713新興基建股票籃子”和“ILI200714新興基建股票籃子”,二者均遭遇零收益。
新產品發行量驟減
由于投資者對銀行理財產品缺乏信心,隨之而來的是銀行理財新品的發行量直接大幅度減少。有銀行個人金融部負責人對本報記者抱怨,“銀行理財產品新年開局失利,銀行理財遭遇寒流將不可避免”。
而據普益財富統計報告顯示,新年第一周,銀行信貸類理財新品數量僅為12款,與節前最后一周的67款相比,增速驟降82%。
如果與去年信貸類理財產品密集發行時每周上百只新品出爐的情形相比,此類產品在今年伊始數量驟減的趨勢恐怕更為明顯。數據顯示,2009年商業銀行發行理財產品7315款,其中投資于信貸資產的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達到3661款,占比為50.05%。
工商銀行個人金融部賈會朝告訴本報記者,新年第一周,在22家銀行發行的89款個人理財產品中,僅有6家商業銀行發行12款信貸類產品,市場占比從以往最高70%降至目前的13.48%。而此前并不“出色”的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達到60款,比前一期增加14款,市場占比為67.42%。
由于此前多數信貸產品為非保本浮動型收益產品,因此信貸產品數量縮水還直接導致非保本浮動型產品數量下降。普益財富數據顯示,1月第一周,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的發行數為40 款,比上期減少61款,且市場占比大幅下降到44.94%;保證收益型產品發行數為38款,比上期增加7款,市場占比為42.70%;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為11款,比上期增加4款,市場占比為12.36%。
控制風險還需各方配合
投資既然出現了風險,那么如何規避?
“作為理財產品,出現一定的虧損在一段時期內應該是正常的。”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曹紅輝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投資就意味著有風險,關鍵的問題是作為監管者、產品提供方、投資方如何協調,盡量將投資損失縮小到最小的范圍內”。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郭田勇此前則表示,銀行業的理財產品主體上應以低風險、穩健型的產品為主。因為投資者分風險偏好、風險中立和風險規避者三類,而絕大部分的投資人都屬于風險規避者。銀行的理財產品就應該主要是為這類風險規避者服務的。銀行理財產品要賣給真正應當持有這類產品的人,這也是非常重要的。
招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指出,今年以來,招行對出現虧損的理財產品的運作進行了調整,并適度調倉,目前該產品正穩步回升。為了盡量減少投資者的損失,招行在產品到期后,還提供了延期的選擇。對于贖回的投資者,招行建議投一些風險低、保本的產品,比如債券型、貨幣型產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