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馬駿骎發自上海
相比中資行受監管機構資本充足率政策影響越來越大,記者日前從滬上多家外資行了解到,外資行目前資本充足率普遍都在15%以上,位于監管水平以上。但從風險控制角度出發,存貸比的壓力卻一直有如銀行業務擴張的“緊箍咒”,隨著監管寬限期的大限日益臨近,年末各家外資行紛紛展開了又一輪“拉存款”攻勢。
存貸比仍是“緊箍咒”
一家知名外資行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外資行資本充足率指標達標情況普遍較好,并沒有像中資行那樣面臨那么大的壓力,基本上大部分資本充足率都可以達到15%以上。”
而記者從另外一些外資行了解到的情況顯示,外資法人銀行目前的資本充足率基本上都已達標,在10%以上的水平。
上述外資行人士解釋說,這是因為相比中資行的貸款擴張,外資行在貸款增幅方面并不十分顯著,風險資產規模較小,這就使其并不面臨中資行中比較普遍的資本充足率壓力。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外資金融機構的人民幣貸款減少了65億元,而去年前三季度外資金融機構新增人民幣貸款為850億元。
外資行穩健經營的背后,一項重要的原因是,存貸比壓力仍是約束外資行的一根“緊箍咒”。根據監管方面的要求,外資銀行必須在2011年12月31日前達成75%的存貸比要求。記者從各家主要的外資行了解到,目前能夠達到75%存貸比要求的外資行仍只有匯豐、花旗等少數幾家大行,外資行存貸比的平均水平在100%~150%之間。
友利銀行(中國)有限公司透露,該行2008年底存貸比為249%,但其存款規模正在擴大中,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友利(中國)的存款規模比2008年末上升55%,到今年第三季度,存貸比已經縮小為149%,該行一直將擴大存款規模作為主要的營業目標并稱有信心在2011年前達標。
一家外資行人管理人士告訴記者,根據他的預計,在四家第一批外資法人銀行中,東亞和渣打也有望在明年達到監管指標。
上述人士解釋說,擴大存款規模對外資行尤其重要。外資行風險控制部門都有一系列監控指標,這些指標幫助銀行將存貸比保持在可允許的范圍內。他說,“我們的規定是,必須要有足夠多的存款進來才能夠進行放貸,也就是說必須先‘進’后‘出’,不‘進’就不能‘出’。我們給營銷部門很大的壓力,每一位營銷人員手中都是拿著硬指標的,因為只有他們業務達標銀行才有資本進行放貸,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外資行不可能大規模放貸,因為大規模放貸的前提是,銀行必須要有大規模的存款進來,否則想放也放不了。”
另一家外資行人士告訴記者,外資銀行貸款資金的主要來源是向母行或境內同行拆借,這是造成其存貸比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年末“拉存款”
事實上外資行已經在開始緊密補充糧草。“年關臨近,又是拉存款的時候了,”某外資行營銷部人士告訴記者,最近他們已經加大力度開始向重點企業客戶搞推介,包括信用卡推廣等一系列營銷活動。具體策略主要是通過和一些重點客戶企業進行聯誼,比如幫助這些企業代發工資。同時也不乏其他措施如贈送禮品和獎券鼓勵客戶進行存款。
“信用卡的推廣也在加大,的確會有一些人辦好信用卡以后就存點錢進來,”他說,“我們的目的其實就是通過不同手段讓資金在銀行沉淀下來,這些沉淀下來的資金同樣可以積少成多。”
目前東亞、匯豐等外資行都已經推出了人民幣信用卡業務,這已經成為外資行在華一塊新的競爭領域。
匯豐、東亞等一批外資行在下半年還赴港發行了面向機構客戶和個人客戶的人民幣債券。外資行人士稱,香港人民幣持有者使用途徑有限因此在港發債得到了市場較好的追捧。他補充說,除了發債以外,通過理財產品尤其是外資行所擅長的結構性產品銷售來吸收存款也是外資行慣用的“吸金”手法。
不久前銀監會宣布的次級債新規,也指出外資法人銀行參照主要商業銀行標準執行,不過上述外資行人士對記者表示,外資行很少發次級債,而是普通債。他解釋說,外資行發債的根本目的也不是在于補充資本充足率,而是試圖增加負債多元化,緩解存貸比壓力。
上述外資行人士對記者表示,中資銀行資金來源渠道很廣泛,既可以發次級債、也可以發普通債券、發商業銀行金融債甚至發股票,以及吸收居民和企業存款,相比之下外資行的渠道少,完成存貸比指標的難度更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