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麗娟
盤點近期銀行再融資的一系列事件,不難發現這個引起股市震蕩的“炸彈”仍未解除警報。
撲朔迷離的“融資門”
11月24日,有傳聞指出,四大國有上市銀行計劃融資近2000億元。恐慌情緒馬上在資本市場反映出來,上證綜指應聲下跌百余點。
緊接第二天,工行、建行、中行、交行新聞發言人向外披露,對此事暫不知情,或并無融資計劃。但是,在銀監會逆周期監管和大規模放貸的壓力之下,銀行為長遠發展急需補充資本金一事已成為業內的共識。
然而事情并未就此結束,12月初又傳出匯金公司特許四大行用上繳股息補充資本金的消息,令市場人士頗感欣慰。
不過,12月7日,匯金公司副董事長李劍閣對媒體表示,對于內地銀行資本充足率不足的問題,將讓銀行采用“市場化的辦法”來解決,并否認了通過利潤留存來“出手援助”國有大行的傳言。
傳言并未止于此。12月10日,有消息稱,建設銀行計劃發行200億元次級債以補充資本金,隨即得到建行新聞發言人的否認。
而在此前一晚,興業銀行宣布,其股東大會已通過了配股方案,擬按每10股配股不超過2.5股的比例向全體股東配股,募集資金凈額不超過180億元人民幣。
盡管這一輪又一輪“傳聞+否認”的模式讓銀行融資尚無定論,但業內分析人士和市場參與者均對銀行融資空前關注。
融資需求確實存在
導致銀行融資成為話題“領袖”的一個關鍵因素是,市場對監管層可能提高資本充足率標準存在擔心。
東方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金麟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由于上半年放貸量過猛,銀監會出于防范風險的考慮,一直采取逆周期操作的監管手段。雖然各銀行資本充足率都在巴塞爾協議Ⅱ的監管要求之上,但是銀監會可能會對銀行進行口頭通知,讓其提升資本充足率,以防范風險。
“在監管要求不斷提升的情況下,銀行確實有補充資本金的需求。”金麟說。
關于銀監會對銀行資本充足率的規定,有傳聞更是稱有“高達13%的標準”。
最近一次銀監會的官方表態是銀監會副主席王兆星在《中國金融》雜志上發表文章稱,在原有資本充足率8%的基礎上,小型銀行增加至10%,大型銀行增加至11%。
基于這一要求,市場預測2010年底前,銀行融資需求將達2100億元。
數據顯示,截止到9月末,在14家上市銀行中,大型銀行里中行的資本充足率最低,為11.63%;中小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最低的是深發展,為8.6%,低于監管要求。其他上市銀行資本充足率均在監管層要求之上,但大部分距離底線要求空間也不大。
“剛處于標準線的銀行仍是有融資需求的,銀行資本充足率應該高于標準1—2個百分點才可以維持其長遠發展,銀行不可能壓著監管底線經營。”中原證券銀行業分析師南漢馨對本報記者表示。
據華泰聯合證券測算,中國農行在A股IPO擬募集1000億元。再融資方面,目前有明確需求的是興業銀行180億元,華夏銀行和深發展各存在100億元的融資可能,招商銀行則可能在A股和H股市場共同融資220億元。四大行方面,如果大股東匯金與財政部等比例參與,并且A+H等比例融資的話,向A股融資額可能接近200億元。因此,僅銀行業2010年的IPO與再融資總額度可能超過1700億元。
如何融資最關鍵
論及對資本市場的影響,匯金利用上繳股息來“補血”銀行資本金的傳聞是最牽動股指漲跌的一大事件。
有市場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股市不能成為銀行的提款機,銀行大規模的融資勢必會造成股市的震蕩。為了避免對市場打擊太大,匯金和財政部作為政府機構有能力且有責任來為國有銀行補充資本金買單。
對于具體的融資渠道問題,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財政部、匯金等大股東要改變一下分紅體制,適當少收些分紅。而各大銀行可以進一步引進戰略投資者。
郭田勇不贊成銀行完全去二級市場融資的做法,因為銀行都是比較大的機構,大量增發容易對資本市場造成沖擊。建議應允許貸款的買賣和轉移,并加快資產證券化的速度,以此來盤活資金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