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黃兆隆
中型銀行在規模和業務種類上不能同特大型全能銀行抗衡,在本土化方面不具備小型銀行的草根地緣優勢。對股份制銀行而言,這種兩難的窘境在今年表現的尤為突出。隨著銀行半年報的相繼披露,股份制銀行業績整體增速放緩成為市場關注焦點。業內人士認為,在信貸規模成為今年決定銀行盈利增長關鍵因素的情況下,四大行在搶奪優質信貸項目上的優勢無可比擬,股份制銀行的增長空間被壓縮也是在情理之中。
信貸受損增長放緩
“今年上半年,全國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凈利潤45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08億元,同比下降19.3%。”中國銀監會監管二部主任肖遠企在“股份制商業銀行行長聯席會”證實了股份制銀行利潤下降的事實。
對此,肖遠企解釋稱,這主要是由于凈息差的收窄,導致股份制銀行利差收入減少。此外,中間業務收入下降也帶來的影響也比較大。
信貸規模成為今年決定銀行盈利增長的關鍵因素,四大行在搶奪優質信貸項目上的優勢被無限放大,股份制銀行空間則進一步被壓縮。光大集團董事長唐雙寧透露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銀行信貸新增7.37萬億,其中四大行共投放信貸3.26萬億,約占44%,該比例在一季度為50.5%;13家股份制銀行共投放信貸2.02萬億,約占27%,僅比四大行的一半稍多點。
其中,7月信貸數據更進一步道出了下半年股份制銀行面臨的困境。當月,除興業銀行(601166)新增信貸增長200多億元,浦發銀行(600000)增長100多億之外,大部分股份行增量在30億上下,而光大、華夏、中信和民生銀行卻出現今年首次負增長,金額在30億上下。正負相抵,12家中小股份制銀行總共僅增長270多億元,而五大國有銀行增量達1500多億。
從全國個人住房按揭貸款市場格局來看,據統計,國有銀行占了市場2/3的份額,雖然上半年的市場份額由一季度的73.93%略微下降至71.79%,但二季度全國房地產市場狂飆的主力仍是四大國有銀行。其中,建設銀行、中國銀行、工商銀行二季度個人住房按揭貸款投放均超過700億元,位列前三。
議價能力下降制約增長
業內人士表示,往年四大行利潤保持在12%左右的增速,股份制銀行一般可達到20%、30%的增速,但以今年來看,估計這個局面會被打破,主要原因就是四大行規模優勢明顯,增速甚至可能更高。股份制銀行在中間業務發展難有突破,零售業務難撐大局情況下已經很難保持該增速,下滑不可避免。
在日前銀監會召開的中小銀行舉行座談會,中小銀行也表達了類似的擔憂。據交行人士介紹,在該次會議上,中小銀行普遍擔憂四大行在今年的過度強勢導致其他銀行難以爭取到項目。
興業銀行信貸部人士則表示,其他銀行要和四大行競爭一個中小項目往往都要投入更多精力和成本,而在大項目上,也更多的是“撿別人的殘羹冷炙”。
以深圳為例,據前述交行人士介紹,因為四大行搶奪本地項目優勢突出,該行深圳分行也不得不走出深圳,大力發展中西部地區的業務,今年該行相當多的業務也是來自外地。這種情況在全國都很普遍。
業內人士認為,中型銀行在規模和業務種類上不能同特大型全能銀行抗衡,在本土化方面不具備小型銀行的草根地緣優勢,出現了發展中的兩難境地。對于如此“ 不上不下”的尷尬境地,專家表示,這與股份制銀行議價能力下降有關。四大行的規模優勢和往往動輒幾百億上千億的授信額度是股份制銀行無法企及的。因此,與大型企業、政府融資平臺對話時具有較強的話語權。
肖遠企亦坦承,股份制銀行利差收入下降與議價能力的下降也有關系。他表示,上半年,銀行信貸的客戶和行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在客戶上向大型企業、政府融資平臺集中,在投放上向基礎設施、公共設施傾斜,而過去則相對分散,中小企業和出口行業的信貸較多,由此一來,四大行在拿項目上具有相對優勢,而股份制銀行必然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