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銀行產品配置高收益企業債,大銀行配置國債、央行票據和金融債,誰的債券理財棋高一著?
文/《投資與理財》記者 王超凡
普益財富研究顯示,今年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發行數逐月上升,4月份以來,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的數量處于各類理財產品之首。
雖然目前債券市場橫盤整理,但對理財產品收益影響不大,債券類理財產品仍然保持著主流地位。
不過,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產品的收益率大部分在1.4%至2.5%之間,相比于其他產品明顯處于弱勢。
記者發現,中小銀行此類產品的預期收益率普遍高于大銀行。北京銀行、民生銀行、天津銀行北京分行和南京銀行北京分行近期發行的3個月期債券型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2.1%、2.1%、2.1%和2.44%。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近期發行的這類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1.86%和1.9%。大小銀行最多相差0.58個百分點。
產品收益率和銀行規模沒有直接聯系,秘密在于產品配置的基礎資產不同。小銀行的產品均配置有企業債,民生銀行還可以配置風險更高的信托計劃,而大銀行則局限于配置國債、央行票據和金融債等低風險資產,不涉足企業債。
企業債的收益率遠高于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南京銀行根據今年4月份銀行間市場的行情進行未來模擬,結果顯示,國債的年化收益率僅為0.9%,央行票據為1.1%,一般金融債為1.2%,而企業債高達4.29%。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債由企業發行,其市場風險高于央行票據、國債和金融債。并且,部分小銀行的此類產品不承諾保本,南京銀行和北京銀行近期發行的3個月期產品均不保本。對于這類非保本浮動收益型的產品,部分理財產品的基礎資產由相關企業提供到期回購,風險基本可控,對于另一部分無相關條款的理財產品,則需關注基礎資產的信用風險。相比之下,中國銀行和交通銀行等大銀行的同類產品均承諾保本。
差別就在于,中小銀行尤其是城市商業銀行,在發行債券型產品時偏重于以較高的收益率吸引客戶,而大銀行更偏重于風險控制,因此在風險資產的選擇上出現差異。個人在購買中小銀行投資企業債的產品時,配置比例控制在本金的20%至30%之間為宜。
另一方面,評級較低但收益率頗高的債券一直是市場寄望提高銀行固定收益產品的著力點。以4月末發行的中新蘇州工業園7年期企業債為例,其主體評級為A+,但票面利率卻高達6.7%,而一些評級AA-的債券票面利率僅為5.88%,利差已經被拉大到82個基點左右。
那么,未來大銀行會在債券池中配置更多的低評級、高收益債券嗎?據本刊記者了解,目前大銀行仍舊傾向投資銀行間市場的金融債和國債這類信用級別極高的債券,公司債、企業債等交易所債券品種,因為信用風險參差不齊,銀行方面對此保持謹慎。
其實債券類產品已形成了滾動發行的模式,即在穩定存量資金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持有,最終的收益表現以儲蓄作為比較基準。而且銀行80%的客戶是穩健型的,這些產品只要收益比活期存款高,就對他們有吸引力。
債券類理財產品有保證收益和浮動收益兩種,有部分產品還不保本。浮動收益型產品,運作類似于債券型基金,主要是在二級市場上買賣長期限債券。由于長期國債利率較低,類似產品更看重二級市場的價差,同類產品一般不會持有債券到期。
在二級市場投資,即意味著債券價格存在波動。如果銀行恰逢在債券高點買入,而產品到期清倉時又正處于低位,投資就可能出現風險。目前,銀行同類產品的期限一般在3-6個月,最短的甚至只有15天,如果市場形勢果真出現逆轉,基本沒有翻轉的機會。而保證收益型產品可能投資的標的與浮動收益型產品類似,但銀行在設計中提供了擔保,因此該產品安全性基本與存款一樣。
目前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期限短,最短僅有7天,3個月以下理財產品占此類理財產品發行總數的比例超過80%,可以看出債券和貨幣市場類理財產品流動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