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馬駿骎
上海銀監局副局長蔣明康在上周末出席“第三屆外資銀行高峰論壇”時表示,2008年上海的外資銀行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和前幾年相比,整個業務的增長和資產規模的增長有所放緩,不良資產有所增加。他認為 “金融危機還沒有完全見底,其整體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這就要求監管方面要遵守審慎監管的原則。
蔣明康同時透露,中國依然是外資行首選地,在華外資行去年普遍實現盈利。截至去年底,上海一共有法人銀行17家,外資私人銀行70多家,外資金融機構的代表處有108家。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對于外資銀行來說,傳統的一些優勢項目——比如私人銀行業務已經開始遭遇中資銀行的強力挑戰。“最近一些中資銀行已經談到,外資銀行一些客戶已經跑到了中資銀行那去了,過去這種現象是很少見到的,”連平說,“雖然在一些產品和服務方面,中資銀行目前和外資私人銀行業務有差距,但是這個差距是在逐漸的縮小。”
連平認為,雖然外資銀行在華經營狀況比較穩健,但在中國的銀行業資產當中所占的比重肯定會有所下降,預計今年下降將更加明顯。
對于外資行去年來暴露的一系列理財產品“收益門”事件,中國銀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楊再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系統性風險引發了理財市場的一系列問題,暴露出理財產品的很多漏洞,這就要求金融機構反思這些問題。
蔣明康表示,銀行業機構之所以受到爭議,是因為其過于注重短期化的經營目標。他指出銀行在創新的同時,要建立比較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在設計產品的理念和經營管理上要充分做到“客戶至上”。此外,作為銀行業金融機構,自身經營更需時刻關注系統性風險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