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證券時報記者 韋小敏
本報訊 以往一向自產自銷的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從2008年起將注意力轉向了銀行渠道。而銀行渠道向理財產品收取的高費率,也讓初入銀行門的券商感受到了極大壓力。
據券商人士介紹,目前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在銀行渠道銷售,需繳納給托管銀行的費用包含4個部分,即認購費、銷售鼓勵費,管理費和業績提成的抽成。首先,投資者通過銀行渠道購買理財產品交的認購費,券商需全數繳納給銀行。其次,券商會按銀行銷售產品的數量給銀行0.2%~0.3%不等的銷售鼓勵費。這兩部分屬于券商理財產品在銷售期應繳納給銀行的費用。當券商集合理財產品正式成立后,券商會在產品的管理費中提取一定比例交給銀行,作為后續的費用。具體提成比例,因券商和銀行而異,一般是管理費中的20%。另外,業內人士介紹,部分營業網點多、銷售能力強的銀行甚至要求券商必須從理財產品的業績提成中抽取一部分交給銀行。
上述種種費用累加起來,對券商造成了不小的運營壓力。部分券商表示,通過銀行渠道銷售產品的費用基本上占到券商經營產品首年收益的1/3~2/3。此外,券商還必須支付理財產品推廣、運作期間的種種費用,一些產品成立的首年甚至出現賠本賺吆喝的現象。
費用已經不低,那么銀行能否在產品銷售中擔起大梁呢?某中小型券商的相關負責人則透露,在與銀行簽署托管協議時,雙方會口頭約定銀行應承擔的銷售規模,目前券商普遍對銀行的要求比較低。但是,由于要銷售的理財產品種類繁多,銀行經常難以完成任務,即便在此情況下,券商的各種費率還需如數繳納。
業內人士認為,券商自身銷售理財產品的銷售渠道有限,在弱市中要做大規模,借道銀行是必然選擇。對于銀行而言,客戶群龐大,需要依靠其渠道銷售的理財產品眾多,可選擇范圍廣,券商只是其中之一。因此,在與銀行的合作中券商總是處于弱勢。
另外,東海證券資產管理部的相關負責人也表示,雖然對券商而言銀行的收費已經很高,但與基金公司或一些別的理財產品繳納給銀行的費用相比,券商的費率還屬于較低的。同時,券商理財產品的銷售門檻又比較高,因此在代銷費率上券商不具備和銀行討價還價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