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艷
3月12日,銀監會金融創新部副主任尹龍透露,迄今為止中國境內理財產品的風險仍然可控,總體而言風險收益良好。
尹龍認為,理財產品的確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但是總體看來,可以對銀行理財市場狀況概括為三句話,即:一是,理財業務的風險收益目前仍比較好,這個可能與大家感知的情況有所不同;二是,理財產品涉及人員非常廣泛;三是,理財市場好事壞事都多。
事實上,理財產品在去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
根據銀監會的相關統計,截至2008年底,銀行理財產品的總銷售額,也即總募資金額約為3.7萬億元,而2007年相同統計口徑的數據僅為9000億元,一年時間增長了約4倍。
推動理財產品爆發式增長的原因來自三方面。首先,資本市場自2007年以來的火爆為理財產品開辟了新的增長空間;其次,貨幣市場自2007年央行進入加息周期后,節節攀升的收益率水平為理財提供了投資空間;再次,央行自去年初開始實行的信貸規模控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將銀行“逼上梁山”,為了既維護客戶又滿足信貸規模管理要求,銀行開始展開一輪空前的信貸“表內轉表外”的大騰挪,借助信托優勢,信貸資產類理財產品隨之鵲起。
但是,時移世易,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影響的深化,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的經濟基本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在次貸導致的金融去杠桿化過程中,不僅各種產品被重新風險定價,而且隨著境內資本市場新融資功能的暫時喪失、國內貨幣政策由“從緊”轉為“適度寬松”、信貸規模管制的放松等,無論資金價格、匯率、債券收益率等都發生了較大的波動,而理財產品收益率亦隨著震蕩。
理財產品的整體盈虧情況到底如何?
對此,銀監會金融創新部的統計是,截至2008年底,3.7萬億的銀行理財產品募資金額中,發生賬面浮虧的比例不到2%,虧損的幅度按照金額算不到1.7%。尹龍指出,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談到的虧損是賬面虧損,并不代表產品到期清算時的損失。
但是,由于理財產品涉及人員多,所以即使按照目前的虧損看,虧損的客戶數量可能仍很客觀,這是現在客戶對理財產品反映大的一個原因。
按照理財產品的發售數量算,截至2008年底,全年發售有4827只產品,其中,出現賬面浮虧的有500只,從全年看,虧損只數占全年發售規模的比例為1.6%。
扣除已經到期清算的產品,截至2008年底,銀行類理財產品的賬面余額為8200億元,其中,保本類產品為2900多億元,非保本類為53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