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繞開放貸管控 填補資金缺口 高收益信貸理財產品遭熱捧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19日 04:32 華夏時報
本報記者 王雪濤 北京報道 “隨著銀信合作進入高峰,其潛藏的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銀行通過發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的理財產品,在擴大中間業務品種和收入的同時,通過信托平臺實際上增加了對其客戶的貸款。” 信托類理財產品因其穩健的高收益而獲投資者青睞,盡管監管部門有意"叫停"銀行對信托類理財產品進行擔保,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信貸類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的發行。在剛剛過去的6月份,信貸類理財產品繼續升溫。 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和普益財富聯合發布的報告顯示,6月有23家商業銀行與20家以上的信托公司進行了合作,共發行銀信合作理財產品235款,發行數量比上月增加了65款,增幅為38.24%。 雖然,監管部門尚未下發有關叫停信托類理財產品的文件,不過,有銀行已經開始減少信貸類理財產品的發行量。記者了解到,目前中行、工行已經停掉了信托貸款類理財產品,建設銀行也開始大幅縮減此類產品的發售。 業內人士分析,作為信貸類產品,盡管銀行擔保撤銷,但預計未來由商業銀行擔保的信托產品,很可能會轉換成資產抵押類的融資性信托產品。 銀行撤保未影響發行 銀監會在今年4月份掀起針對銀行理財市場"零收益"、"負收益"事件的監管風暴,多家銀行被緊急叫停了相關理財產品的發行,再加上一些不符合新規產品的撤柜,銀行理財產品發行數量驟減。 同時,由于股市出現"迷你熊"狀態,投資者對基金、打新股產品毫無興趣,而替代新理財產品尚缺乏開發,所以就出現了銀行理財產品的"空窗期"。但從4月下旬開始,銀行信托類理財產品因其穩定的高收益再次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 "一般企業從銀行直接貸款很難,因此會傾向于通過信托貸款來籌集資金。"浦發銀行有關人士稱。在從緊的貨幣政策下,銀行的信貸額度趨緊,而銀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的信托貸款并不占用銀行信用額度,貸款類銀信產品的大量出現符合這種融資需求,銀行亦可提高中間業務收入。 對于叫停“銀行為信托類理財產品擔保”,銀監會給予記者的答復是“由于信托類理財產品分別涉及銀監會內部多個不同監管部門,各方尚在協調之中,目前只以‘窗口指導’方式叫停”。 但銀監會業務創新監管協作部李伏安主任在接受采訪時,仍表現出對此類產品風險的擔心,“由于銀行對信托類理財產品的資金沒有絕對控制能力,且要承擔作為受托人的責任。一旦風險發生,投資者要求銀行代為償付信托本金和收益時,銀行的信用將受到影響。另外,許多信托項目投向了銀行信貸資金不允許涉足的高收益、同時也是高風險行業。這些原因促使銀監會加強了對信托類理財產品的監管。” “6月是銀行撤銷銀信合作理財產品擔保的第一個月,但產品發行情況并未受到這一問題影響。”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信托研究員陳巍說。 在沒有銀行擔保情況下,意味著投資者要自己承擔風險。但為什么銀信合作理財產品發行不但沒有減退反而會劇增?研究員認為,主要是因為近期銀信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有所提升。一方面是當前較高的通脹水平倒逼產品提升收益,另一方面是由于貸款類銀信產品受“銀監會叫停商業銀行擔保融資性信托”事件影響,銀行提供的擔保減少導致風險溢價水平上升,從而促使銀信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的提升。 貸款類投資漸成主流 今年上半年,銀行信托類理財產品發行的數量占總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尤其是4、5月份以來,信托產品成為市場的絕對主角。據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統計,5月份全國32家商業銀行共發行理財產品382款,其中,19家銀行與17家以上的信托公司合作發行銀信產品170款。個人投資者競相搶購這種產品,新發行的產品往往半天時間就能賣光。 招商銀行北京分行個人零售業務部副總經理唐華向記者介紹道,從收益情況來看,最近到期的3月期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在6%左右,新發半年期或1年期的年化收益率超過7%。然而,高收益卻難掩信托理財背后的高風險。通常,銀信產品的年收益率在5%左右,超過一年期定期存款1個百分點。不過,個別銀信產品采取更激進的設計模式,普通客戶收益率可攀升至8%,資金量特別大的客戶甚至能拿到12%的年收益。 工商銀行理財規劃師陳鐵剛說,這種設計模式中談到的是“預期”收益率,而這種預期收益率往往很難保證,這就是所說的“計劃沒有變化快”。此前眾多銀信產品都有銀行做擔保,然而,從5月底開始,銀監會為了控制銀行的風險,明確要求銀行不得為融資性信托提供擔保,這意味著投資者少了一個保護傘,風險將有所增加。 唐華指出,除了外部擔保之外,信托資金的投向也是決定產品風險的重要因素。在國家緊縮銀根的背景下,房地產公司難以獲得銀行貸款,轉而求助于信托公司。如果資金投向是房地產項目,則銀信產品的收益通常較高,對客戶的吸引力也最大。 銀監會內部人士介紹,銀行業監管部門已通過窗口指導方式叫停銀行為貸款類理財產品的擔保,同時,正在制定的“銀信合作業務指引”也開始征求意見,其中包括對貸款類信托理財產品進一步規范。 建設銀行理財規劃師彭渤建議,在各家銀行銷售信托類理財產品必須強制進行風險警示的前提下,對于較高風險的“銀信產品”,銀行和信托公司有必要引入第三方信用評估機構,向投資者披露風險。 潛藏風險不容忽視 “隨著銀信合作進入高峰,其潛藏的風險也逐步暴露出來。銀行通過發行與信托公司合作的理財產品,在擴大中間業務品種和收入的同時,通過信托平臺實際上增加了對其客戶的貸款。”銀監會工作人員文海興表示,但是,這些貸款和信貸資產轉讓業務卻不在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反映,而且銀信合作雙方90%以上為異地合作,銀行所在地監管部門難以掌握情況。 這樣,在目前銀根緊縮的形勢下,商業銀行很容易通過銀信合作調整資產負債表來規避貸款規模控制,不利于從緊貨幣政策的實施。 文海興認為,由于被轉讓資產風險并沒有發生實質性轉移,仍由銀行承擔,而且通過合作業務還可以從表面上改善諸如不良貸款率、中長期貸款比例等監管指標,極易導致銀行資產風險被隱藏,也不利于風險監管政策的落實。 “在監管部門未正式叫停擔保時,投資者還是要優先選擇有擔保類的產品,一般而言由銀行提供擔保的產品違約風險小。而且還要仔細鑒別貸款企業的性質和信用風險。”徐克恩建議道。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