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視本月14日有關深圳房價持續下跌導致當地“斷供潮”的報道,不僅引發后兩日的A股市場大幅跳水,也導致了港股的重挫。港股恒生地產分類指數重創4.22%,大批與中資有關的地產股紛紛被打至幾近跌停。“斷供潮”由此引發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所謂“斷供”,就是買房人發現:他們過去買的房子其價值正在不斷縮水,所欠銀行的購房貸款本息,其數額甚至超過了房子現在的市值。與其選擇還貸款,還不如現在把房子還給銀行劃算。“斷供”不僅僅造成銀行的壞賬,更容易引起金融動蕩。從這點來說,深圳的“斷供潮”的本質與去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如出一轍,區別僅僅在于程度大小。
斷供者固然應受譴責。但是,當房子的市場價值縮水,不抵銀行貸款和利息,果斷選擇斷供,丟棄首付款和現有房產,將風險轉嫁給銀行,也是一種無奈的選擇。
那么,我們能否從斷供中得到一些反思呢?筆者以為,銀行近年來過于寬松的房貸底線,是導致“斷供潮”的重要原因。
據國內媒體報道,近兩年深圳房價的節節走高,吸引了眾多“炒家”的介入。而深圳銀行界按揭貸款的隨意性,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僅在深圳炒房最盛時期,深圳各銀行不僅變相推出了“零首付”,還在去年銀監會出臺第二套房提高首付比例規定后,深圳一些商業銀行還在琢磨對第二套房貸進行“打擦邊球”的游戲。例如,只要找到一個18歲以上,并且沒有貸款買過房的人,即所謂聯名買房,買房時主要購房人占99%的份額,另一個人只占1%,即可享受第一套房的優惠貸款政策,心思不可謂不用盡。
從表面上來看,銀行通過違規增加了業務量,但這種建立在收入來源不足作為支撐的房貸業務,是不會長久的。不僅縱容了炒家更加肆無忌憚,也放大了自身的風險。在房價上漲階段,銀行為爭奪客戶資源,根本不考慮房貸者的支付能力,造成一種大家都賺錢的虛假繁榮。可是,一旦樓市稍有風吹草動,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非常大。“出來混,總是要還的”這句電影《無間道》中的箴言,對深圳銀行界頗有諷刺意味。
在筆者看來,“斷供潮”在深圳的出現,給現行銀行的房貸底線敲響了警鐘。房貸要貸給真正還得起的人。現在國內銀行要做的,是要切切實實地響應國家的政令,扎緊房貸籬笆,同時更要認真審查房貸者的資質,唯有如此,才能逐漸降低自己因房貸而導致的壞賬,進而消除壞賬堆積的潛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