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四大行總部遷居上海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22日 03:20 第一財經日報
這是一個典型的虛擬語氣。 因此,沒有人對這個虛擬語氣所指向的事情在短期內實現作太多預期。不過,我們又無法完全回避開這個虛擬語氣,因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夙愿正一天天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與時俱進”,這個“國家戰略”如何從宏大的戰略走向規劃和戰術,甚至于細節,正在考驗著落實這個國家戰略的探索者們。 快速起飛的中國經濟、先天良好雄厚的經濟基礎、相對訓練有素的人力資本積累、基于港口的貿易實力、綜合改革試驗區的優勢、證券交易所和期貨衍生品交易所的經驗、外匯交易中心和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甚至央行第二總部所在地……我們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序列,讓人躊躇滿志;尤其是上證所在迎來17周歲生日時,其總市值已躍升全球第六、亞太第二,更讓人心生歡喜,按照一些簡單的規模標準,上海似乎已經接近了國際金融中心這個宏偉目標。 讓我們來看看另一些數據。截至上周五,上證所的總市值達到26.6萬億元(別忘了,其中流通市值只有6.7萬億元),中國金融體系的直接融資確實已今非昔比;不過,和間接融資“老大哥”相比,直接融資還是相形見絀。監管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為52.6萬元,上海的同期這一數據是4萬億元。沒有找到北京的同期數據,但即便在2006年末,北京的金融資產已經達到17.3萬億元,占當期全國數據的44%。在日益熱鬧繁華的金融街,一種說法是這里金融機構管理的金融資產總額就達到16.2萬億元(截至2006年8月數據),這個數據未必準確, 但四大行的清算都在北京,每天幾千億元的頭寸足以代表這個城市的金融實力。 回到上海。以上懸殊的數據還只是困難的一部分。金融創新的動力和制度激勵、軟實力的闕如可能才是更大的掣肘。如果四大行總部可以“遷居”上海,甚至更大膽的提法,金融監管機構可以“移師”上海,那么上海無疑將成為中國的金融中心,但國際金融中心呢?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者和探索者們面臨的考驗無疑是全方位的。在虛擬語氣無法成為現實前,讓我們來想想在約束條件下,如何追求最大化。 解決方案似乎離不開一個老套但管用的說法:系統工程。兩端的努力將成為系統工程的雙翼。激發上海的市場創新能力至關重要,是為一翼。中國的改革始終涂有濃厚的“強制性制度變遷”色彩,尤其是金融改革,政府在其中的功能如同中樞,這樣的改革取向雖然保證了改革推進的效率和整體格局,但卻無法激發市場自身的創新能力。從政府推動過渡到“政府+市場”模式,可能是目前急需的一個轉變,將集權金融監管的一部分審批權下放到市場,在一些領域,例如金融綜合經營等領域進行市場化的先行先試,從而帶動金融創新,應該是當前的重要突破口。在“政府+市場”逐漸成形之后,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才是市場直接激勵的金融創新。 培育上海的市場吸引力亦不可或缺,是為另一翼。吸引力的描述可以很宏觀,也可以很直接——上海的空氣質量是否達到要求?金融人才在上海的稅收安排是否比香港更有吸引力?從市中心到機場是否能在確定的時間內到達?機場航班是否準點?星級飯店的服務水平是否夠好?這些無疑是一個城市綜合實力的體現,也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是一個系統工程!跋到y工程”意味著,每一位建設者都是一架龐大機器的一部分,甚至是一顆螺絲釘。然而,在每一項偉大的成就背后,都隱現著務實的規劃、大膽的推進、審慎的執行和周到的協調,而這些都需要探索者的智慧、勇氣和推進。種種跡象顯示,上海建設金融中心的“國家戰略”正在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視。最近中國證監會原副主席屠光紹就任上海市副市長,據悉,上任不足一月,屠光紹已經馬不停蹄地對幾十家北京和上海的金融機構進行了調研。屠光紹曾參與了中國證券市場早期的設計(NET市場),并擔任上證所總經理長達5年;在證監會擔任副主席期間,他是股權分置改革、新股恢復發行和公司債等重要事件的直接推動者。如今,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難題擺在了他和同事們的面前,我們期待探索者們有所作為。 楊燕青
【 新浪財經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