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打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村小額信貸市場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5日 03:32 金融時報
劉為霖 貫徹落實《指導意見》,必須從農村信用環境建設、農村金融市場培育、建立健全補償救助機制入手,形成政府引導支持、市場機制作用的格局,全面推廣和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改進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有效支持新農村建設 《指導意見》拓展了開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銀行業金融機構的類別,是當前農村金融需求多元化的必然要求,是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具體體現,是銀行機構履行社會責任的需要。隨著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入,農村金融體系將進一步完善。股份制改造后的農業銀行,將重點支持符合貸款條件的外貿和新興領域中的農村商業企業,擴大對農村私營業主、民營企業的金融服務覆蓋面;農業發展銀行、國家開發銀行等政策性銀行重點支持農村基礎建設和農村技術改造、農業綜合開發等政策性專項貸款,可以充分借助農村信用社的網絡優勢,部分業務可委托農村信用社辦理;鼓勵郵政儲蓄機構和其他商業銀行創新涉農貸款業務品種,加大“三農”服務力度,積極參與農村市場競爭,搞活農村市場。 二、建立正向激勵機制,引導銀行業金融機構發展農村小額貸款業務,激活農村金融市場 《指導意見》鼓勵銀行機構根據風險程度靈活確定利率水平,確保利率水平足夠覆蓋風險;有機運用有差別的市場準入手段,對金融服務較充分的農村地區實行網點準入保護,放寬金融服務欠充分地區準入限制,在有效競爭模式下培育增強農村金融服務能力;對銀行業機構信貸支農工作實施定期考評。銀監會應參照小企業融資的有關制度,根據農村小額貸款整體的風險進行差別監管與考核,區分不同風險類型,建立科學合理的農村小額貸款問責、免責機制,對因政策性風險、市場風險造成損失的貸款給予一定的免責;對因操作風險、道德風險造成損失的貸款將嚴格問責。對農村小額貸款業務開展得好、效益持續提高的銀行業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對其在農村地區增設機構、開辦新業務等方面給予正向激勵。 三、加強農村地區信用體系建設,完善涉農貸款風險補償機制,營造良好的農村信用環境 建議政府部門、行業管理部門共同構建農村征信體系,進一步推動“信用鎮”、“信用村”建設,強化農戶信用觀念,降低農村信貸市場的信用風險。同時,建議政府部門牽頭建立涉農貸款的補償機制:一是建立農業自然重大災害保險機制,從還款能力上為小額農貸借款人提供有效保障;二是由財政出資成立涉農貸款保障基金,對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支農貸款損失進行全額補償、其他原因造成的支農貸款損失進行比例補償。由財政資金設立風險補償機制成本低、效率高,杠桿效用明顯,按照新增涉農貸款不良率為5%計算,即使對壞賬全額補貼,500萬元的擔保基金就可以撬動1億元的貸款。從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使銀行業金融機構敢于發展農村信貸市場。 四、推動業務創新,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水平 針對農村信貸市場信息不對稱問題,可以通過農村“信用村(鎮)”建設和“公司+基地+農戶”貸款模式推廣農村小額貸款業務。相對閉塞、產業結構相對落后的傳統農業地區,要充分依托當地農村基層組織,以村為單位開展信用管理、以戶為單位進行貸款管理,重點推廣“信用村(鎮)”創建活動。創建“信用村(鎮)”,有利于銀行業機構大大提升貸款營銷工作效率,有利于廣大農戶及時、方便、有效地獲得信用貸款,有利于增進農村基層組織、金融機構和廣大農民的血肉聯系,還有利于規范農村金融秩序、促進農村信用文化建設。待條件成熟時,在廣大農村地區引入全省乃至全國范圍的銀行卡業務,為農戶、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高品質金融服務。 通過各項措施綜合運用,力爭用三到五年時間,將廣東省農村打造成“政府扶持、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三農’普遍受惠”,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農村小額信貸市場,實現各方共贏。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