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信銀行20年揚帆再遠航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0日 03:39 第一財經日報
柏亮 陳小憲對自己在公開場合的應對很滿意。 他常提及也常被提及的一次公開場合的演講是,2005年3月30日,在中央財政非稅收入收繳代理銀行招標項目開標大會上,面對十多家商業銀行的競爭,他以10分鐘的演講贏得了掌聲,也為中信銀行贏得了標的。那時,他履新中信銀行行長之職不到半年。 “中信銀行是一家具有優良傳統的銀行。”這種認識在陳小憲履新摸底后更加強烈。能中標中央財政非稅收入收繳代理,也是建立在中信銀行長期以來確立的對公業務優勢基礎上的。 兩年后的2007年,恰值中信銀行成立20周年,向來低調的中信銀行“高價”引進戰略投資者,“高調”A+H同步上市,“高聲”喊出“中信財富階梯”品牌,“高產”推出中信理財產品,“高端”打造私人銀行…… 厚積薄發,20年得到一個絢麗的結果,它又有一個怎樣的開端? 1 起航1987 1987年9月16日,脫胎于中國國際信托投資公司(后來發展為中信集團)銀行部,中信實業銀行應運而生,時任中信公司董事長榮毅仁在北京長安街的國際大廈主持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招待會,榮毅仁兼任這家新銀行的名譽董事長。 時值中國經濟改革與金融改革發軔之時,與中信銀行先后成立的股份制銀行還包括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而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則于1983年前后相繼成立。 中信銀行現任副行長歐陽謙至今記得,當時的辦公地——“國際大廈”嚴格說是北京第一幢寫字樓,因深褐色的外表被人們諧趣地稱為“巧克力大廈”。在當時對現代企業還普遍陌生的年代,這座位于東長安街建國門的“巧克力大廈”,駐扎了不少外資企業的辦事處,能在那兒辦公是公司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信銀行開業后,營業廳就設在“巧克力大廈”一層,與友誼商店毗鄰。1988年歐陽謙海外歸來,“當時覺得中信公司是非常洋氣、非常現代的企業”。而中信銀行雖然照樣辦理傳統的銀行業務,但尋常老百姓基本不敢進門兒。“那時的中信實業銀行被稱為“貴族”銀行,老百姓的印象是——它只服務于最高檔的客戶。”歐陽謙回憶。這似乎預示了20年后中信銀行的零售銀行業務方向——高端服務。 當初的中信公司銀行部,主要經營外匯銀行業務,得到中國人民銀行與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這樣的“血統”使中信銀行在外匯業務和國際業務領域一馬當先,成為中國銀行業的創新窗口和領頭羊之一。 就在開業不久,中信銀行在倫敦為中信公司辦理發行150億歐洲日元債券。同月,與美國普惠證券合作開展民航租賃業務,這是國內租賃界第一次與國外合作從事飛機租賃業務。 時代背景、自身格局和探索精神使中信銀行在國內金融領域屢開先河:首次發行人民幣金融債券,首家同時開通路透社和美聯社信息系統開展國際金融交易業務,首家開展速匯即付業務,設立第一臺外匯自動取款機…… 在投資銀行領域,特別是在國際融資方面,中信銀行更是屢占先機。1991年10月30日,中信銀行代表中信公司在日本第一次發行浮動利率日元債券。1993年7月,中信銀行承銷1.5億元國庫券,并首批取得了財政部認定的國債一級自營商資格。同月,中信銀行代理中信公司在美國紐約發行了2.5億美元的揚基債券,這是自1911年以來,中國企業首次進入美國市場發行的公募債券。 首次承銷國外債券、中國企業以自己的信譽首次在國外發行商業票據、開創中國金融機構擔任承銷外國公司債主干事……這些“創舉”事件中,中信銀行都擔任了重要角色。 創業時期雖然艱難,但是獨到或獨家的業務和中信集團的綜合優勢,為中信銀行贏來了諸多跨國公司客戶,比如西門子、諾基亞等,很多國內大型企業的國際業務也通過中信銀行辦理,比如中國四大石油進出口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化集團)等。邊摸索邊進步,中信銀行建立了良好的公司金融服務體系,同時與政府等機構客戶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1996年,中信銀行資產規模突破1000億元;2002年,中信銀行被英國《銀行家》雜志按一級資本排名于世界銀行第291位,2004年上升至第202位,2005年,躋身世界200強,資產總額排在世界第152位,2006年,按總資產排在世界銀行第134位,2007年,總資產排在第127位。 昔日中信公司銀行部,已是當今中信集團最大的子公司。這家最初注冊資本只有8億元的銀行,截至2007年6月30日止,總資產為8685億元,位列我國第七大商業銀行,在全國各地設有450多家分支機構,在職員工16000多人,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綜合性商業銀行產品和服務。 2 加速度2007 艱難的抉擇 “中信銀行是國內最具發展潛力的銀行之一。”2004年底,陳小憲履新中信銀行行長之職。對中信銀行進行一番調查了解之后,這位履新的行長發出這樣的感嘆。 但與其他商業銀行一樣,中信銀行也同樣面臨困境,“當時我們已經有幾年沒有開展創新業務、開辦新分行了。如果不能迅速補足資本,或許中信銀行以后的道路就更加艱難。”中信銀行一位員工如此感嘆。根據銀監會的規定,在資本充足率和風險控制達不到監管標準的情況下,商業銀行不能開展創新業務,不能開辦新分行,這對于一家一直靠創新打天下的銀行,在銀行業快速發展的時代,是致命的。 上市,成為最為便捷有效的資本補充渠道。當時,國內新一輪的商業銀行改革已經啟動,改制上市成為主流動向。但當時中信銀行面臨諸多困境,管理層最初對于中信銀行上市并不看好。 為充實中信銀行核心資本,中信集團于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 年6月及11月,分五次共計向中信銀行以現金注資245億元。中信銀行還分別于2004年和2006年各發行次級債務60億元、次級債券60億元。 截至2006年底,中信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和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6.57%和9.41%。 2006年4月13日,中信集團與中信國金簽訂協議,中信集團向中信國金轉讓中信銀行19.9%的權益。在改制過程中,中信集團以50億元現金及中信銀行24億元現金利潤向本行增資。 2006年12月31日,由中信集團與中信國金作為發起人,將中信銀行整體改制為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一舉完成中信銀行上市至關重要的一步——股改。 首次戰略合作 接下來的一役似乎更為驚心動魄。 BBVA入股中信銀行的價格創下當時外資戰略投資者入股中資銀行的歷史紀錄,中信銀行也在這次合作中取得了最多的優惠條款。 在入股中信銀行談判之前,BBVA已經獲得在內地開設分行的資格,并已在上海組建了分行團隊只待開業,但是作為談判的一部分,在中信銀行的堅決要求下,BBVA放棄了在內地開設分行的決定并解散了團隊。 更令人驚奇的是,引進戰投的工作只花了兩周時間就敲定了。 2007年3月1日,BBVA以6.29億美元(約合48.85億元人民幣),從中信集團購買中信銀行發行4.83%的股份,創造了當時中國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的最高紀錄。另外,如果首次H股公開發行的每股發行價格高于每股購買價格,BBVA同意支付首次H股公開發行的每股發行價格與每股購買價格之間的差額,但購買中信銀行4.83%股份支付的總金額不得超過等值于人民幣51.33億元的美元。 以創紀錄的高價和優惠的條款引進世界前二十位的銀行作為戰略投資者,“強硬的”陳小憲說,“談判光強硬沒有用,重要的是你了解自己、了解對方,在這個前提下,談判是一個比意志比決心的過程,如果不能知己知彼,你根本就沒有底。” “就像談對象,先是因為外貌而互相吸引,但在隨后的了解和相處中還發現,彼此在各方面都很般配。”中信銀行因“娶得佳偶”感到幸運,而“中信銀行也正好滿足了BBVA進入中國市場的需要。” 風險管理“三駕馬車” 今年4月27日,中信銀行在內地和香港成功上市,上市募集近500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中信銀行突然變得“有錢了”,截至2007年6月底,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分別達到15.99%和13.78%。 “盡管還有困難和壓力,但上市給我們開啟了一扇向著更高領域進軍的大門。上市是我行的歷史性機遇,是新的起跑線。”陳小憲在2007年年中全國分行長會議上激動地說。 中信銀行轉眼之間就感受到從“窮人的窘迫”到“富人的煩惱”的轉變。錢該怎么用?“上市后花錢更要有說法、有監督。我感到壓力很大。” 上市以后,中信銀行加快了新機構設立的步伐。目前太原分行、唐山分行、呼和浩特分行已經開業,南昌分行將很快對外營業,南寧分行年底前也將有進展,支行網點將增加60多個。這么快節奏的擴張速度,是中信銀行歷史上多年未有的。 但是在資本運作上創造“中信速度”的陳小憲明白,他的另一項任務——風險管理不能有絲毫懈怠。 向來強調銀行要穩健經營的陳小憲在風險管理上有“三駕馬車”—一健康的理念、完善的組織架構、先進的技術水平。在“三駕馬車”的拉動下,中信銀行大力培育風險管理文化,建立了獨立的風險管理體制。 截至2007年6月底,中信銀行不良貸款余額降到100億元以內,不良率降至1.84%。“剔除核銷因素,動態地看不良貸款,我行正常貸款轉為不良貸款的速度也明顯比以前慢得多,不良率呈下降趨勢。”陳小憲認為中信銀行“資產質量已經實現了根本的好轉”。 從一家獨資銀行轉變為公眾公司,健康的公司治理結構也是中信銀行進行風險管理的重要制度保證。陳小憲表示,中信銀行的公司治理框架符合香港和內地的監管標準,有境內外多元的股東,有健全的董事會,董事會下有健全的專業委員會,各個部門和制度都能正常運行。“只有完善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才能保證銀行的正常運轉。” 3 雙引擎啟動 中信集團董事長孔丹對中信銀行提出要求:在今后的發展中,中信銀行要努力保持在公司銀行業務、國際業務和資金資本業務方面的固有優勢,并不斷地發展它。而在保持和發展公司銀行業務優勢的同時,中信銀行要迅速建立起零售銀行業務的后發優勢,要依托集團優勢和自身原有的優勢,盡快把不足彌補上 “公司金融是中信銀行的安身立命之本。”分管公司金融的現任中信銀行行長助理張強說。 今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公司銀行業務產生的營業收入占比達76%。 但他同時并不諱言目前公司銀行業務所面臨的同業競爭,以及來自客戶需求多樣化的極大挑戰。如何保持公司銀行業務的行業領先地位是中信銀行當前面臨的重要問題。 2007年7月,“中信財富階梯”問世。這是中信銀行整合公司金融現有產品、服務和資源的基礎上推出的公司業務品牌,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幾個公司金融品牌之一。中信財富階梯包括賬戶結算、融資服務、貿易服務、現金管理、投資銀行、資產管理、資金資本和網上銀行等8大類金融產品和中信“銀財通”等18個特色服務方案,為客戶提供個性化的定制服務。 與統一品牌相呼應的是中信銀行“一二三四”的公司金融發展戰略:一個目標,即在特定區域內成為中小股份制銀行中對公業務的主流銀行;兩級管理,即強化總分兩級對公業務的管理;三級營銷,即總分支三級營銷;四個平臺,即公司理財、投資銀行、產業金融和中小企業金融。 然而,以對公業務打天下的“中信實業銀行”在2005年11月25日正式更名為“中信銀行”。 一度有人驚呼:中信銀行要轉型為零售銀行! 對此,陳小憲并不這么看。 陳小憲說:“我們對公業務很強,但是對私業務太弱,很不平衡,這對于一家要追求穩定盈利來源的銀行實際是不利的。我們認為,要使股份制銀行的盈利多元化、穩定化,我們必須有新的東西。” 中信集團董事長孔丹對中信銀行提出要求:在今后的發展中,中信銀行要努力保持在公司銀行業務、國際業務和資金資本業務方面的固有優勢,并不斷地發展它。而在保持和發展公司銀行業務優勢的同時,中信銀行要迅速建立起零售銀行業務的后發優勢,要依托集團優勢和自身原有的優勢,盡快把不足彌補上。 “為中信銀行創造一個新的、持續增長的盈利平臺,而且可以預期在未來還將繼續不斷地擴大盈利的規模。”中信銀行零售銀行部總經理李欣如此表述零售銀行業務在中信銀行的定位。 中信銀行彌補短板的氣勢和速度讓市場刮目相看。 2006年底,中信銀行成為第二家儲蓄存款余額超過1000億元的中小商業銀行,而2007年上半年零售管理資產(儲蓄存款+理財資產)余額達到1398.9億元,比上年末增加25.2%。 短短兩年時間,中信銀行就打造了“中信理財”品牌,理財產品銷售量和盈利水平都已排在同行前列;成立了信用卡中心,使白金信用卡發行量占據同業首席地位,中信銀行并成為國內信用卡業務最快實現盈利的商業銀行之一;私人銀行中心的開業,是中信銀行零售銀行業務發展策略,同時使中信銀行成為國內較早成立私人銀行的商業銀行之一。 “我們要走一條和其他商業銀行零售業務不一樣的發展道路,要有中信銀行的特色。”陳小憲說,零售銀行的發展,一般來講,要經過積累、經營、增值三個環節,多數銀行都是先做客戶的積累、再做經營、再做增值服務,這也是陳小憲在招商銀行北京分行走過的成功之道。 但是在中信銀行發展零售銀行業務時,并沒有一味地去走這樣一條老路。“這個市場已經被占了,我們不可能去領先,”陳小憲說,中信銀行直接一步切入到客戶的經營這個層面。中信銀行一開始狠抓客戶的經營,以理財來帶動客戶的積累,比如發行優質的理財產品來吸引相對應的客戶。當積累到一定客戶的時候,迅速開展第三個階段,即客戶的增值,私人銀行就是客戶增值的外在表現之一。 這就是陳小憲發展零售銀行業務的路徑和邏輯。 在2007年初所作的《努力建設走在中外銀行競爭前列的現代化商業銀行》報告中,陳小憲引用IBM前掌舵人托馬斯·沃森的話說:如果一家公司想迎接不斷變化的挑戰,那么它必須準備在前進的道路上改變人的一切。唯一不可變更的只是它的經營理念。 在中信銀行,其貫徹的經營理念人人耳熟能詳:堅持效益、質量、規模的協調發展,追求濾掉風險的利潤,追求穩定增長的市值,努力走在中外銀行競爭的前列。 陳小憲說,這一經營理念強調了效益的原則,強調了風險文化,強調了穩定增長,強調了志存高遠。 在中信銀行員工看來,20年的輝煌屬于過去,而每一時刻,都是新的起點。 歡迎訂閱《第一財經日報》!訂閱電話:010-58685866(北京),021-52132511(上海),020-83731031(廣州) 各地郵局訂閱電話:11185 郵發代號:3-21 新浪財經獨家稿件聲明:該作品(文字、圖片、圖表及音視頻)特供新浪使用,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轉載。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