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對壘股市 各行費盡心思提高理財產品收益搶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0:29 重慶商報
一邊是股市的持續向好,一邊是銀行理財門庭冷落。這無疑讓各家銀行如坐針氈。在分業經營的大前提下,如何讓理財產品分享股市上漲帶來的紅利?各家銀行費盡了心思。 理財產品10天未賣一單 不少銀行的理財產品在近段時間遇到贖回的尷尬。中信銀行重慶分行一位客戶在去年8月份買了一款外幣理財產品,收益率為5%,昨日要求贖回后購買基金理財產品。 “我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當時他要求贖回貨幣資金理財產品,轉投‘打新股’。 ”工商銀行重慶分行個人理財中心理財師馮偉昨日稱,如果不是銀行要扣掉全部收益和收取本金2%的手續費,這種情況一定會有很多。 據馮偉介紹,2006年初銀行理財產品還很“牛”,最低購買額要5萬元,50萬元以上的才一定保本,主要投資債券,年收益約為3%。但自從下半年股市持續上漲,銀行就發覺理財產品不好賣了。工行重慶分行1月24日發行的2年期“穩得利”固定收益類產品,年收益為2.7%,至今沒賣出一單。 中信銀行重慶分行零售業務部經理葉志超稱,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注定無法與股票、基金抗衡,各銀行只有通過開發期限短、保本且收益高的理財新產品來和股市搶客戶。 最高收益達19% 掛鉤股票與信托、打新股以及債券基金等“沾邊”的浮動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現在逐漸成為主流。葉志超告訴記者,該行打新股的理財產品,年收益為5%~19%,去年12月20日~12月31日在重慶共賣了4億元。 與此同時,光大銀行重慶分行目前正在銷售的“同升1號-股票聯結理財產品”,掛鉤9家外資銀行股票(匯豐銀行、渣打銀行、花旗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日本瑞穗金融、三菱聯合金融控股集團、荷蘭銀行),預期年收益最低為0%,最高不封頂,且到期100%保本。 雖然固定收益類產品一單未賣,但工行重慶分行同日推出的新股申購理財產品,年收益為3.8%~10%,6天賣就了3000多萬元。馮偉告訴記者,銀行理財產品的客戶一般是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的風險承受能力低,相對于股市的巨大風險,保本且收益高的理財產品仍會受到他們的歡迎。 預期高收益能否實現? 銀行理財新產品的推出,無疑給追求低風險高收益的投資者帶來了機會。但這些理財產品真能達到這么高的預期收益嗎? 銀行在設計人民幣 理財產品時,并不能將募集資金直接投資股市。為了分享股市的紅利,很多不得不“委身”于證券公司、基金公司和信托公司。分析人士指出,比如中信銀行的這款打新股產品,中信銀行只是代理人,所募資金都由中信證券負責管理和運作。證券公司的管理水平不一樣,其風險也不一樣。即使是打新股,同樣具有風險,如果幾個月不發行新股或新股上市首日跌破發行價,打新股也可能虧損。 見習記者 袁鑒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