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新版國開行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12:34 《財經》雜志
結束政策性和商業性業務左右逢源的歷史,結束與商業銀行爭利的諸多爭議,國開行將正式開始商業化改革 □本刊記者 張宇哲/文 成立12年之后,國家開發銀行終于在爭議聲中啟動了轉型之旅。 關于政策性銀行的重新定位,一直是決策層的重大議題。早在2001年,國務院就曾成立調研小組,專門研究政策性銀行的發展定位;2003年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亦提出要深化政策性銀行改革;中國人民銀行在2005年11月出版的《金融穩定報告》中則稱,政策性銀行的經營環境已經發生變化,需要對其職能定位進行動態調整。 在第三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后,調整將成為現實。此前,由中國人民銀行等國務院相關部門參與制定的政策性銀行轉型的改革方案已經定案——三家政策性銀行中最受矚目的國家開發銀行(下稱國開行),將率先轉型。 《財經》記者獲悉,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要求,國開行專門成立了“商業化改革小組”,行長陳元、副行長姚中民分別擔任組長和副組長。 “目前政策性銀行轉型的時機已經成熟,需要重新調整業務范圍。”長期研究政策性金融機構的央行研究局副局長張濤向《財經》記者表示。他也是參與設計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的主要人員之一。 尷尬的桂冠 1994年,為了改變工、農、中、建四大國有專業銀行既從事商業經營、又承擔大量政策性任務的狀況,實行政策性業務與商業性業務分離,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等三大政策性銀行相繼成立。 然而,國開行的發展并非一直一帆風順。1998年,國開行的貸款余額5136億元中,不良貸款高達32.63%。1999年,國開行向信達剝離了不良資產1000億元。 1998年,陳元從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調任國開行行長。從當年開始,國開行不良貸款率逐年大幅下降,從1999年的18.66%一路下降至2003年的1.34%。與四大行相比,國開行并沒有經過不良資產的二次剝離和注資,這一不菲的業績完全是國開行靠自身積累和消化的結果。 國開行是三家政策性銀行中第一家由普華永道連續多年給予外部審計的政策性銀行,也是惟一不依賴財政補貼即實現財務可持續的政策性銀行。國開行在業內的諸多創新多為人樂道:早于國有商業銀行第一個引入現金流量表、第一個推出了資產證券化項目、首創了“銀政合作”模式,在銀行間市場率先推出期權回購為基準的浮動利率債、本息分離債等創新品種…… 業績有目共睹。2004年,國開行甚至被《國際金融》雜志評選為亞洲最盈利的銀行之一。 然而,身為政策性銀行,國開行獲得這些“桂冠”不免有越俎代庖之嫌。事實上,它也遭到了商業銀行的一致詬病,“與商業銀行爭利”的議論不絕于耳。早在1998年,中國銀行就曾向有關部門提交報告,指責國開行利用政策優勢和資金的低成本優勢,與商業銀行進行惡性競爭。2001年,國開行還專門就種種對其從事商業銀行業務的不利說法,與新聞媒體做過溝通。 從業務范圍來看,現今國開行和商業銀行之間的確出現了一些同質性。不過這也有其歷史背景。十年前,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等能源領域尚未向市場開放,這些領域的融資活動被認為是非商業性業務,需要國開行提供政策性貸款支持。然而2003年后,據央行研究局金融風險處副處長卜永祥介紹,經濟周期進入回升階段,由地方政府主導、以市政建設為主要內容的基本建設投資大幅增長,電力、公路、鐵路、城市基礎設施、石油石化、郵電通信六大行業,反而成為了各家商業銀行競相追逐的盈利項目。 這一形勢的戲劇性變化,一方面得益于國開行自身的努力,另外一方面,也使得國開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根據國開行網站公布的2005年經營狀況,其貸款恰恰主要投放于公共基礎設施、公路、電力、郵電通信、石油石化等五大行業。 過去五年中,國開行對電力行業的貸款占整個電力行業總投資的21%,對煤炭行業的貸款占同期煤炭行業總投資的30%,對公路建設的總貸款達到4748億元,對鐵路建設的總貸款達到830億元。2002年以前,國開行是地鐵建設惟一的資金提供者,截止到2005年末,其對地鐵線路建設的貸款已發放420億元,占整個地鐵建設總投資的25%。國開行與商業銀行共同角逐基本建設貸款的局面已然形成。 亞洲開發銀行駐中國代表處副代表兼首席經濟學家湯敏對《財經》記者表示:“十幾年前的商業銀行不夠成熟,對煤電油運及基礎設施不敢涉足,當這些領域被開發性金融機構開發出來以后,開發性金融機構應該退出! 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集團(KfW)北京代表處副代表依克偉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亦表示,對于一些競爭性領域,他們會很謹慎,“因為我們可以在國際資本市場發行低息債券融資,政府為其擔保,享受政府的很多優惠政策,跟其他商業銀行爭利,他們會向財政部抱怨! 他稱,KfW多投向一些回報不是很高的項目,比如基礎設施、環保和住房改造項目。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集團是德國的綜合類開發性金融機構。 不過,亦有人認為,中國的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銀行的角色定位事實上并不那么清晰,“從國家發展的角度看我們是政策性銀行,但如果從財政補貼的角度,國開行才是真正的商業性銀行;因為自1998年起,國家就停止了對國開行的財政補貼。而股改以前剝離大量不良資產的工農中建才是‘政策性銀行’。”國開行信貸管理局一位人士稱。 國開行依據其業界領先的創新能力,甚至希望走得更遠。2004年初,國開行曾想出資80億元重組南方證券,以期一舉獲得投行全牌照,但此舉因受到來自財政部方面的強烈反對而放棄。國開行的這一“激進之舉”,也為后來的改革埋下了伏筆。 商業化之路 2005年1月,央行開始著手研究國開行的改革方案。2006年4月,在央行組織的“政策性銀行改革與轉型國際研討會”上,各界亦曾激辯政策性銀行的改革路徑。 財政部有關官員認為,應繼續維持傳統政策性銀行的思路,但要與市場化運作相結合。政策性銀行可依托國家信用開展業務,但不與商業銀行競爭,應有計劃退出發育成熟的經營領域;操作上采用分賬戶管理,在機構內部設立體現國家賬戶和銀行賬戶,前者主要體現政府交辦的業務,后者是市場化業務或者銀行自營業務;資本金實行國家財政預算管理,增資通過預算撥款及政策性銀行自身積累等方式。 財政部金融司一位官員向《財經》記者表示,2004年財政部就開始研究分賬管理,但是政策性銀行的定位遲遲不能確定,一直未能進入操作層面。 但也有輿論認為這種模式存在諸多缺陷:業務范圍被計劃管得過死;資本金預算管理使得金融監管當局無法對其實行以資本充足率為核心的審慎性管理;在財政資源不足、資本金不足的情況下,銀行本身往往盲目擴張業務,累積風險。 其后,經多次溝通,各方對政策性銀行改革的思路逐漸達成共識,國開行改革先行。國開行將延續其中長期信貸功能,不做零售業務,并與財政徹底“斷奶”,建立受資本金約束的現代商業銀行治理結構。 “到了該改的時候了。在三家政策性銀行中,國開行的財務指標最好,現在改成本最低,走上現代商業銀行的軌道之后可逐步消化隱含風險。無論如何,改都比不改好,晚改一天風險就可能多積累一點。”日前,主管政策性銀行的中國銀監會副主席蔡鄂生在接受《財經》專訪時,則有這樣的表示。 據悉,在央行等部門設計的政策性銀行改革方案中,政策性銀行可能被進一步明確定性為商業金融企業,按照建立現代金融制度的要求,實現商業化運作。這為國開行未來的業務發展預留了相當廣闊的空間。 據了解,方案中綜合了韓國產業銀行(KDB)、德國復興信貸銀行(KfW)的特點,除了延續國開行的中長期信貸業務和保留其在銀行間市場發行金融債的權利,將增加投資功能。 多年來,財政部雖然是國開行的惟一出資人,但由于沒有建立董事會,財政部行使出資人職能的渠道并不暢通。據悉,未來國開行的公司章程要由幾個部委協調擬定,實行獨立法人制,建立董事會、監事會等現代公司治理結構。 據《財經》記者了解,國開行內部計劃仿效國外經驗,實行獨立法人的母子公司制,母公司仍由國家絕對控股,體現國家戰略意圖,實行商業化運作;在子公司層面,將設立三個子公司分別從事長期信貸業務、投資業務、資產管理業務,這三個子公司分業經營;母子公司可具有不同的股權結構和治理結構,彼此之間實現財務上的隔離,既保持現有的政策性與市場化相結合的運行模式,又可以在組織、管理和財務等方面分離兩類業務,子公司可以實行股份制。 世界銀行下屬的國際金融公司(IFC)和亞行內部機構都有類似投資公司的職能。德國復興信貸銀行集團在上世紀90年代后,也逐漸形成了控股公司的架構,貸款、投資、中小企業貸款、風險投資、政策性貸款以不同的主體進行操作。雖然德國復興信貸銀行和韓國產業銀行還是國有企業,但子公司可以實現股權結構多元化。 “不排除未來賦予國開行更多的功能,因為它已經有一個現成的框架了,人員、技術、機構運轉文化都已有一定基礎;其行業分析可能比任何一家商業銀行都強,將來一旦條件成熟,國開行具有淡馬錫式的投資功能也不是沒有可能!毖胄杏嘘P人士稱。 其實,新增加的投資、資產管理業務,在國開行現有構架里已有“原型”——自1998年以來,國開行已創立和投資了三只投資基金,包括中瑞合作基金(SSPF)、中國-東盟中小企業投資基金(ACIF)和中國比利時直接股權投資基金(CBF)。2003年,國開行還成立了中瑞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SSVC),這是國內成立的第一家中外合資產業投資基金管理公司。 但是,究竟能否成立金融控股公司,似乎還有爭議。財政部一位官員表示,具體方案最后需要國務院批準。 國開行業務發展局有關人士告訴《財經》記者:“國開行專注的領域和其他銀行不同,我們的信貸業務領域可能會拓寬,但仍然是中長期批發,不會做消費信貸! 不過,市場人士分析,國開行一旦商業化,將可能把其他銀行擠出長期貸款市場,因為國開行是長債長貸,其他銀行是短存長貸,資金結構高下立判。當然,這樣一來,其他銀行就不得不轉向其他業務和服務,對于市場發展也并非沒有促進作用。 創新與隱憂 “開發性金融”,是國開行近年來頗具創新性的自我定位。國開行行長陳元曾在多個場合解釋這一概念:以國家信用為基礎,以市場業績為支柱,以建設市場實現政府的發展目標,是開發性金融的核心內容。 這一理念在國開行過去幾年的運作中取得了驚人的成效,但是國開行的這一創新的作法,也帶來一些隱憂,即國開行的風險控制是否過度依賴政府職權——這在國開行商業化后,會不會轉化為一定的風險? 1998年8月,國開行與安徽省簽訂了第一份金融合作協議。國開行率先采取以項目打捆、政府指定融資平臺為統借統還借款法人的模式,對蕪湖城市基礎設施項目提供10.8億元貸款。自此,國開行探索并建立了以“大額承諾,滾動計劃,資金平臺,融資拉動”為核心的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的基本模式(詳見《財經》2006年第10期“博弈打捆貸款”)。 國開行通過這一模式,給大批城市注入授信額度。據悉,國開行已與30個省份、348個地市、906個縣級政府共同建立平臺,簽訂了開發性金融合作協議,覆蓋率分別達到94%、90%和47%。這種模式也于近年被商業銀行紛紛仿效。 “我們的信貸機制和商業銀行最大的不同,在于取得地方政府信用支撐!眹_行河南分行信貸處人士向《財經》記者介紹,“國開行搭建的這種信用平臺,既有企業信用又有政府信用,兩套信用保障無疑是減少不良貸款的有力手段。” 河南省城市建設投資公司發展計劃部的一位負責人告訴《財經》記者,國開行的貸款資金可以作為項目資本金運用,而商業銀行不可以,這就是國開行定義的“軟貸款”;即每個項目的啟動要先成立項目運營的有限責任公司,國開行的貸款可作為資本金,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融資。 按照《貸款通則》規定,商業銀行對借款人的限制,借款人不得用貸款從事股本權益性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對外股本權益性投資累計額不能超過其凈資產總額的50%。然而國開行不受《貸款通則》約束,在《國家開發銀行章程》中對此亦無禁止。據悉,國開行的這種“軟貸款”項目大都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公司,規模已經上千億。 中國工商銀行浙江分行的一位信貸部經理對《財經》記者稱:“城建項目是政府負債,我們會更多考慮政策性風險,而國開行作為政策性銀行可以給很多政府注入信用額度,地方政府有好項目自然會傾向國開行!彼f,“國開行敢拍胸脯,我們不敢! 國開行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王大用向記者強調:“這種模式是在現有法律法規條件下、不違反法律法規的情況下做的。”比如《擔保法》規定,國家機關不得為保證人,而國開行提供信貸的地方融資平臺都為法人實體。 國開行信貸管理局人士還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和商業銀行相比,地方政府從國開行融資成本低,因為沒有其他商業銀行的潛規則,也就是貸款回扣! “我們擔心商業化后,‘軟貸款’這種特殊工具一旦消失,可能影響我們和客戶的關系,這是開行原來的很大競爭優勢!痹趪_行一位人士看來,當“軟貸款”項目轉化為企業股權投資即直接投資,有利有弊,而原來設計的貸款風險擔保措施可能會相應變化,“這些軟貸款是以地方財政擔保以財政補貼償還,一旦轉化為直接投資,意味著和地方政府風險共擔,又面臨換屆風險;這一塊是最大的風險,也是我們后期比較擔心的! “地方政府之所以和國開行一拍即合,也是由于大部分地方政府財政捉襟見肘。按照《預算法》規定,地方政府不能發債,國開行安排的這種長期貸款相當于給地方政府的長期債券。某種意義上,這種安排的確彌補了市場缺陷!眹野l改委財政金融研究室主任宋立向《財經》記者指出,“但是,國開行對此有沒有地方財政風險的考慮?如果未來十年以后經濟波動或者經濟高速增長轉入下降,有沒有長期風險的考慮?” 事實上,國開行自身也在密切關注這一風險。國開行對地方財政有一套獨有的風險評估機制。通常,國開行根據地方前三年財政收入、未來數年財政增長水平等一系列指標來評估當地政府每年還款能力,并要求地方政府針對開行政策性貸款建立償貸專項基金,并納入每年財政預算安排。 據國開行內部測算,其城建項目貸款余額近6000億元,其中依靠地方財政補貼支持沒有現金流的項目不到10%,大約不到600億元的規模。據其網站公開資料,截至2005年12月31日,在其按行業統計的不良貸款狀況中,公共基礎設施占比例為5.29%。 定位于長期信貸銀行后,“集中、長期、大額,既是國開行的融資特點,也是國開行的風險特征。我們面對的風險是長期的風險。”國開行政策研究室主任陳民坦言。王大用亦不無憂慮,“目前還缺少市場化的風險分散工具、方式和手段,這是中國整個金融體系風險配置不足的特征決定的,但也為國開行未來業務創新留下空間!- 本刊記者于寧、徐可對此文亦有貢獻 匯金、財政部和一些大型央企均有可能注資國開行 國開行注資需求 來自國開行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末,國開行管理資產余額達31014億元,表內不良貸款率僅為0.72%。不過,國開行成立之初,資本金僅為500億元,實際上由中央財政以“一女兩嫁”的方式(即把國家對重點項目的經營基金撥款同時作為國開行的資本金)撥付362億元,其余138億元是國開行用在1997年到2003年間繳納的稅收,財政以稅收返還的方法陸續撥付。 這意味著,改造成商業銀行之后,國開行急需充實足夠的資本金、相應的撥備和更完善的風險防范機制。 目前,其他發展中國家綜合類開發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大約在15%-20%,如韓國產業銀行為16.2%,巴西開發銀行為14.3%;有的發展中國家這一指標更高達40%左右——主要意圖在于足夠覆蓋風險,限制規模。 五年來,國開行的股本回報率介于16%-19%,凈利潤從2001年的111億元增加到2005年的228億元。這些利潤在每年提取法定盈余公積金、法定公益金之后,作為留存收益進入所有者權益。2004年的留存收益達到511億元,加上500億元實收資本、63億元儲備,所有者權益為1074億元;至2005年,所有者權益已經達到1305億元。 據國開行對自身發展規模的測算,從2006年至2010年的五年間,如單靠國開行自身積累,國家不補充資本金,國開行的資本充足率將分別下降為8.44%、7.43%、6.36%、5.5%和4.76%。為了維系8%的資本充足率標準,2007年-2010年,分別需補充資本金136億元、474億元、882億元、1409億元。 經《財經》記者了解,目前,國開行資本金補充機制還尚未明確。據透露,中央匯金公司、財政部和一些大型央企,都有可能作為股東對國開行進行注資!鞍凑展局卫淼脑瓌t,股份公司至少要有兩個股東!毖胄幸晃蝗耸糠Q,“暫時還不考慮引入外資股東!- 本刊記者 張宇哲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