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n';
//判斷articleBody是否加載完畢
if(! GetObj("artibody")){
return;
}
article = '
\n'
+ GetObj("artibody").innerHTML;
if(article.indexOf(strAdBegin)!=-1){
str +=article.substr(0,article.indexOf(strAdBegin));
strTmp=article.substr(article.indexOf(strAdEnd)+strAdEnd.length, article.length);
}else{
strTmp=article
}
str +=strTmp
//str=str.replace(/>\r/g,">");
//str=str.replace(/>\n/g,">");
str += '\n 文章來源:'+window.location.href+'<\/div><\/div>\n';
str += '\n |
此頁面為打印預覽頁 | 選擇字號: |
|
|
|
匯豐花旗靜悄悄:外資鲇魚游到浦江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9日 11:10 21世紀經濟報道
陳昆才 豪門陣容 上海浦東新區陸家嘴環路1233號,匯亞大廈,滬上外資銀行的豪門俱樂部。 這幢大廈里聚集了美國銀行、三菱東京日聯銀行、荷蘭銀行、德意志銀行、英國巴克萊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等全球著名銀行。 就在中國銀行業全面開放的首日(12月11日),銀監會網站的一則公告,讓上海掙足了“形象分”。 匯豐銀行、花旗銀行、渣打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日本瑞穗實業銀行、新加坡星展銀行、荷蘭銀行等8家外資銀行,無一例外地將自己未來在中國內地的法人銀行注冊地選擇在上海市。三菱東京日聯銀行緊隨其后,成為第9家落子上海的外資銀行。 毋庸置疑,上海是外資銀行在華的主要集聚地。 截至2006年10月末,上海有外資銀行營業性分支機構94家(包括1家貨幣經紀公司和2家外資汽車金融公司),近三年以來凈增機構32家,其中2005年新增營業性分支機構18家。2006年至今,營業性機構凈增10家,代表處增加1家。 同時,上海也成為外資銀行在華的管理中心。 目前,有28家外資銀行主報告行設在上海,主報告行數量占全國的三分之二,并表全國110多家分行,并表資產占全國外資銀行并表資產的80%以上。 2006年,外資銀行發展依然迅速。截至2006年10月末,上海市外資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已達607.37億美元,較2005年末增加25.4%,總資產占上海市金融機構資產總額的14.2%;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305.52億美元,占13.22%左右。 “鲇魚”效應 入世五年,“中外資銀行之間的合作多于競爭”,這是高達飛(Afzal M. Tarar)在華從事金融咨詢服務時感受最為明顯的,高現為畢博管理咨詢大中華區金融服務董事總經理。 一直以來,中外資銀行的合作主要包括業務和參股兩種方式,外資銀行借此提升本地化程度。 “(不過)外資銀行還沒有充分地利用他們在全球的產品和其他方面的優勢。到目前為止,外資銀行可以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跟中資銀行沒有什么差別。”高達飛稱。 而得益于“與狼共舞”,中資銀行也從競合中學到了外資銀行的一些長處。 高達飛認為,外資銀行的進入給上海營造了一種國際化環境,而且上海的國際化程度逐步提升。并且,外資銀行首先帶來了不一樣的服務模式。 “相對而言,大部分中資銀行服務網點建設還是比較落后的。到某些中國的銀行,感覺好像是進了一家百貨商店。”高達飛直言,不過,很多中資銀行也在慢慢改變,比如做了很多裝修,而且他們的服務方式都做了不少的改進。 據一位從事個人財富管理的股份制銀行人士介紹,在零售業務方面,以前中資銀行是柜臺服務模式,外資銀行是理財人員服務模式,如常見的貴賓理財室。“這個差距很大,因為柜臺模式是針對普通客戶,貴賓理財是走高端客戶的思路。”該人士說。 除服務模式的改進之外,高達飛還發現一個現象。“我接觸的很多中資商業銀行,他們想向匯豐銀行、花旗銀行學的是管理辦法和銷售方法。銷售方法方面,中資商業銀行學得很快,雖然不一定是很好。在管理方法上,財務管理、風險管理和客戶信息管理是學習的重點,因為外資銀行在這方面的歷史更長,經驗更豐富。”高說。 由表及里。 此前不久,一位股份制商業銀行上海分行部門負責人跳槽到了一家合資銀行。這位負責人表示,外資銀行企業文化和管理機制對其產生了較大的吸引力。“中資銀行現有的體制對專業業務部門的制約更多一些,如偏愛集體決策;而外資銀行更尊重專業業務部門,給予專業部門及負責人的權限更大,當然責任也大一些。” 而中資商業銀行,尤其是股份制銀行也開始重視組織架構的改革。 銀監會在一份材料中指出,在組織架構上,外資銀行普遍采取矩陣式管理架構,將行政領導線與業務管理線分開,在專業化分工的基礎上相互制約、相互合作;一些中資銀行近年來也著手重組內部管理架構,實行專業化分工,逐步強化業務管理線的職能。 “事實證明,外資銀行越集中的地方,中資銀行管理改進得越快,最為明顯的是上海,中資銀行通過與外資銀行在同一市場上的競爭不斷改進。”銀監會的上述材料中如是寫道。 這也就是說,五年過渡期內,外資銀行并未表現出“大灰狼”的殺傷力,更像是“鲇魚”,它們的存在使上海灘的銀行業更具朝氣和活力。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