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四年一役 交行信息官詳解跨境大集中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0:39 21世紀經濟報道
江小山 在全行數據集中這一商業銀行的F1競賽中,交通銀行(3328.HK)的發車并不算早。 2002年3月,交行正式啟動數據大集中工程。這一時間點,不僅落后于后起的新興股份制商業銀行,甚至比幾家大型國有銀行的動作還要晚。 但是,交行數據集中的過程卻表明,不管是數據集中的表現技術,還是縱深的組織框架,交行似乎都有后來居上之趨勢。 今年的8月13日,交行境內2624個營業機構與香港、紐約、新加坡、東京和首爾等海外分行實現基于數據大集中系統平臺的業務集中處理,歷時四年的數據大集中工程正式完成。 “速度”,無疑在這一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催化作用。而通過數據集中構架的交行新IT“神經中樞”,將開拓交行新產品開發和戰略轉型的新境界。 作為交行數據集中以及IT建設最重要的執行者和見證人,交行首席信息官侯維棟則更為看重“速度”背后的“質量”。 《21世紀》:對于交行而言,數據大集中有什么特別的意義? 侯維棟:數據大集中是集約化經營管理的需要。我國銀行業的IT建設起步很早,但是應該集中做什么,并不十分清楚。 例如,以前的交行IT系統都是以分行為基礎的,這和交行成立時候的多級法人結構相對應。數據集中實際上把分散的交行重新從IT建設的角度整合為一個整體。數據集中的過程就是業務集中的過程。同時,數據集中的過程還是引入管理方法的過程。未來,交行將在現有數據集中以及IT系統的基礎上,實現銀行流程的重組和優化。 《21世紀》:交行的數據大集中包含哪些重要的環節? 侯維棟:我行數據大集中工程包括境內、境外兩部分。境內行分為兩期,一期工程主要針對對公業務,包括核心賬務系統、信貸管理系統、國際業務系統、事后監督暨電子檔案系統、綜合客戶信息系統等。2005年6月,一期工程全面投產,構建了現代商業銀行IT基礎架構,確定了數據大集中模式下的會計核算體系和業務處理信息基本流程。 二期工程主要針對個金業務,包括個人貸款系統、外匯寶系統和基金代銷系統等。2005年8月,二期工程在蘇州試點運行,今年8月,二期工程也完成上線。 就在國內數據集中開展的同時,海外分行也在開展類似的工作。2002年10月,香港分行順利實現新系統上線,從此香港分行系統成為我行海外數據中心的基礎。2004年,東京、新加坡分行的業務系統集中到香港;2005年8月,首爾分行則是在基于集中系統運行下如期開業;紐約分行去年底按期完成了上掛集中系統的任務。 《21世紀》:與其他銀行相比,交行的數據大集中有什么樣的不同? 侯維棟:和其他商業銀行比較,交行的數據大集中有三個特點:一是真正“全行一本賬”。對于規模更大的銀行而言,由于管理上的難度問題以及技術上的復雜性,很難保證“一本賬”;而對于規模更小的銀行而言,由于規模小,可比較性比較小。 二是不但實現了國內數據集中,也實現了海外分行的數據集中。在此基礎上,還實現了內地中心和香港中心的聯動。去年,我行的海外匯款業務不但可以實現實時到帳,而且收費優惠,這就是因為兩個中心聯動之后,成本進一步下降了。 三是數據大集中不僅是交易處理集中,而且同步推進了內部管理。例如,交行在數據大集中的過程中,還實施了管理會計制度。 《21世紀》:實現數據集中后,交行的IT基礎發生哪些變化? 侯維棟:首先是組織架構得到完善,形成了“一部兩中心”的體系架構。去年,信息科技部更名為信息技術管理部,成立了軟件開發中心,今年還成立了數據中心。二是生產管理和信息安全得到了重視和加強,為業務發展、內部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術保障。 《21世紀》:眾所周知,IT建設投入非常大,請問交行是怎樣控制成本的? 侯維棟:交行的數據大集中不僅講速度,而且講投入控制。交行控制成本的方法主要有三個:一是整體規劃到位,不是傳統的就項目論項目,或者“一個產品,一個平臺”;二是講究整合,例如溝通銀行和保險的銀保通等,降低了維護成本;三是分期投入。 《21世紀》:IT基礎建設中,交行如何控制“外腦”的成本? 侯維棟:交行有三個原則:核心技術自己開發;一部分市場關聯度高的合作開發;通用性軟件外包開發,以此減少投入。
【發表評論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